虚阁网 > 二战风云人物 > 坚韧不拔-戴高乐 | 上页 下页


  第二章 立志从军

  四分五裂国势衰,热血沸腾心潮来;
  立志从军报祖国,来年迎春花盛开。

  戴高乐从小受父母影响,笃信宗教,他当时曾在校刊上撰文捍卫神父,年轻的戴高乐已属于那些主张在凶悍者面前决不后退的人。他对有些人指控教皇的士兵唆使青年抛开祖国的事业,义愤填膺。因此,他引用了德维拉尔元帅对路易十四说的一句话:“当我是军队首脑时,我从未见过比属于教会组织的士兵更积极,更雷厉风行,更英勇无畏的士兵。”

  夏尔·戴高乐14岁左右就有志于军事,他十分认真地培养自己的记忆力。他热爱文学,爱读雨果、罗斯丹、萨曼等人的作品。他在家里演出了亚历山大诗体短剧《著名的相会》。当时,观看的人从中发现,“威慑”的理论在这个年轻人身上已经萌芽,发现他对武力和计谋的颂扬令人担忧。这些无疑是不成熟的追求权势欲表现出的言论和感想。他的父亲见此情况担忧他说:“夏尔这孩子很聪明,但想入非非……天哪!我宁愿他有三个情妇,也不愿看到他丧失宗教的信仰!”

  跟随戴高乐23年的奥利维埃·吉夏尔说,“夏尔·戴高乐对宗教的信仰是无懈可击的。然而是军事思想培育了这颗伟大的心灵,造就了这位巨人。”许多材料说明,戴高乐所以决定从军,主要是受“复仇主义和爱国思想所驱使”。法国在被普鲁士打败后的25年间,整个法国热爱军队,把它比作一切希望所在的“圣约柜”。人民应征人伍,热血青年云集于圣西尔军校。著名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当时曾大声疾呼:“如果人类社会里有人人都赞赏的神圣东西,那就是军队。”当时法国政治派别林立,政局不稳,在动荡不安的共和国内,军队成了“正统派的避风港”,这是诗人保罗?戴鲁莱德的观点。夏尔的父亲亨利·戴高乐在家中向孩子们朗诵了这位诗人的诗篇:

  在四分五裂的法兰西,
  哪个法国人把这作为座右铭:
  人人为大家,大家为国家?
  答案是——士兵。

  保罗·戴鲁莱德大约在1885年向士兵,向愿意“在各派角斗中放下武器、恢复秩序、重建民族大团结,把国家从外来威胁中解放出来”的人发出了呼吁。

  当时,军队和官方的文职人员。政治家组成的法兰西之间的蜜月结束了,无论从报刊上还是在大学里,开始了反对军国主义的漫长的历程,个人主义者、人道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都嘲笑复仇,“不再为阿尔萨斯一洛林沦陷而悲伤”。就在这种情况下,戴高乐还是要立志从军。他所以如此,主要从父亲书库中找到了根据:

  法国作家朱尔·勒梅特尔说:“军队捍卫着有形的东西——边疆,无形的东西——祖国,即主根于人民之中的法兰西。”法国教育家埃米尔?法盖说:“军队是祖国的灵魂,即祖国本身。”

  夏尔·莫拉斯说:“没有国王,军队便是各派力量统一的唯一因素,它具有稳定和统一两大优点。”

  但是,进圣西尔军校,对于1909年的这位年轻人来说,再也不像他童年时代梦想的那样简单,那样容易了。他的许多同学都犹豫不决,自暴自弃。戴高乐后来在《法国和它的军队》一书中回忆说,“1900年到1911年,圣西尔军校的考生从1895人减少到871人,”面对着这种形势,戴高乐意志坚定,他坚持认为:“军队是座堡垒,它将决定一切。如果堡垒倒塌,只有依靠它本身才能把漏洞补上。在这动荡的四分五裂的国度里,如果有复兴的希望,这个希望必将通过军队并且首先在军队里产生。”

  戴高乐还认为,投考圣西尔军校,就可以回避家庭向他提出这样尖锐的问题:选择共和还是国王?他曾转弯抹角地回答:法兰西,他将到军队中去寻找这个法兰西。他的好友奥利维埃?吉夏尔说:戴高乐“在军队里不为理论问题所干扰,他努力生活在融洽和为伟大目标——战争进行准备的紧张气氛之中。”

  1909年,戴高乐虽被圣西尔军校所录取,但按国防部的规定,新生入校前必须先当一年兵,戴高乐的这一年是在驻阿拉斯的第三十三步兵团九连度过的。他不喜欢这种生活,日复一日的军事操练和削土豆皮之类的杂务,使人腻味透了。他唯一可以寻求慰藉的地方是坐落在古修道院里的阿拉斯市立图书馆,那里存有僧侣们精心收藏的图书。有人问他的连长德蒂尼上尉,为什么不把戴高乐提升为中士,上尉答道:“我怎么能把这样的小伙子升为中士?他只有当上大元帅才会称心如意哩!”

  这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早就选定了军人这一职业,但直到进了圣西尔军校他才感到如鱼得水,由于他个子高大,又勤奋好学,在圣西尔颇引人注目,平常同学们很少称呼他的名字,都叫他“大公鸡”、“大夏尔”。除了关于他身材的绰号外,还有一个取笑他的大鼻子的绰号——“西哈诺”。因为戴高乐喜欢罗斯丹的作品中的“西哈诺”,所以并没有因此而感到不悦。有一次,大家还开他的玩笑,让他站在桌子上背诵了一段《西哈诺》。1912年,他曾装扮成小丑,表演了一个杂技节目。还有一次,在圣西尔为庆祝“胜利日”而组织的歌舞演出中,他扮演了“乡下的未婚夫”。为了启发同学们的爱国精神,夏尔·戴高乐还向同学们发表了多次即席讲演,在这些谈话中,他迫溯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年代日期,记忆力令人惊异。他在练习本上摘录了维克托?雨果的一段话:“风格简洁,思想精确,遇事果断。”显然他是严格地以此为座右铭的。

  1912年10月1日,夏尔·戴高乐从圣西尔毕业,军衔是少尉。按照学校的规定,学生毕业后可以任选一个团供职。夏尔·戴高乐选中了自己当年见习士兵生活一年的第三十三步兵团。于是,他回到了阿拉斯。那时,团长已经易人,新任团长为后来当了元帅的菲利普?贝当上校。一天,贝当团长在斯卡贝河岸上给他手下的军官们讲解人力的重要性,他的观点在当时的总参谋部里算是“先进的”,因为大部分人仍然认为刺刀比枪炮优越。贝当在讲到孔代王于的一次演习时,年轻的戴高乐立即打断了他的话头,指出蒂雷纳元帅是用炮火压倒孔代而拯救了阿拉斯的。这个下级军官的插话,引起了团长的好感。贝当挽起了戴高乐的胳臂,离开了其他军官,和他讨论起孔代和蒂雷纳两人各自的长处。这是他首次受到贝当的青睐。这种交往后来发展成为一个高级军官和一位有才华的年轻门徒之间的友谊。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德军人侵法国时,由于各自的立场。态度截然不同,他们分道扬镳了。

  1913年10月,戴高乐晋升中尉,那年他已经23岁。那时,戴高乐手下的士兵们多是北方人,有加来海峡省的矿工,有来自塔尔德努瓦、蒂埃拉舍和瓦兰西昂努瓦等地区的农民。他们粗扩强悍,自尊心强,吃苦耐劳,喜怒之情常常猛烈地迸发出来。这样的人倒使戴高乐十分中意,官兵关系非常融洽,在一股强烈的复仇情绪的支配下,战士们在加紧训练,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