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褒曼 | 上页 下页


  在这部影片中,男女主角不知不觉地钟情相爱。他们尽管情意绵绵,难舍难分,然而这桩风流韵事却是好梦难成的。经过一段时日感情上的煎熬,大家扪心自问,不胜惶惑,最后小提琴家重新回到了自己妻子儿女身边。至此,这桩情海憾事便云散烟消了。影片结尾,一缕轻曼的小提琴和弦声如怨如诉,在浪漫色彩十足的袅袅谐音中曲终人散。这一对恋人追今抚昔,感叹人生之坎坷,命途之多舛,面容显得稍有几分憔悴,然而神情并不颓唐。他们带着迷惘而又乐观的眼光正视着明天的太阳。

  这部影片的题材并无新奇之意,然而它却拨动了千千万万观众心灵之弦,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许多年之后,古斯塔夫·莫兰德尔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一点不错,他可以心安理得地承认,发现褒曼是他的功劳。一点不错,正是他竭力主张她留在电影界里。一点也不错,正是他策划编写和导演了《插曲》这部影片。古斯塔夫对褒曼是这样评价的:

  “她的一个动作都带有一股不可言状的雍容大方的风度和自我控制能力。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朗读台词的那股优雅洒脱的劲头和她光彩照人的美貌就使我赞叹不止,暗自叫绝。她得天独厚之处在于:当听到赞扬恭维时,尽管也颇为窃喜,且腼腆地领受下来,但是这些赞扬恭维却从来不会削弱她在表演艺术中自成一体的3个特征:真实、自然和富有想象力。我为她创作了《插曲》这部片子,但是我并不能担保这部影片定能取得成功。这部影片的成功全靠了英格丽本人的精湛演技。”

  “实际上不是靠哪个人发现了她,不是靠哪个人捧她走红。而是她自己显露了才华和魅力。”

  第四章 美国之行

  §A.令人欣喜的时刻到来了。带有英文字幕的瑞典电影《插曲》终于在纽约和好莱坞上映了。《洛杉矶日报》说,这部影片不仅是迄今为止瑞典送到美国放映的最佳影片,且可以同好莱坞的任何影片竞争,甚至还略高一筹……

  报纸评论说:“褒曼小姐固然姿容艳美,然而在美女如云的好莱坞,天生丽质不足为奇。她不仅长得秀丽,而且具有一种令人着魔的女性内涵,两者结合得十分完美。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不久的将来她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演员,甚至是一个大明星。好莱坞制片商应当机立断,不拘一格重金聘请她到美国来。一定要设法让她尽快离开瑞典影坛,因为瑞典电影正在日臻完美,争雄世界。”

  大卫·赛尔兹尼克究竟是否念到过这段影评,或者恰恰是这段影评才引起了他的重视,如今已难于弄明白了。但是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恰好就在这段时间里,他向凯·布朗女士发了一个指示。布朗女士是一位天才的行情观察家,当时主管赛尔兹尼克驻纽约办事处的日常事务。赛尔兹尼克要她加紧活动,尽快物色一批可供赛尔兹尼克联美电影公司重新摄制并投放到美国市场的外国影片。

  凯·布朗女士在公园大道230号大楼里办公。这幢大楼的职工中有一个开电梯的瑞典籍小伙子。他的父母是瑞典移民。头天晚上他们刚看过瑞典新片《插曲》,全家人对这部影片赞不绝口,对褒曼的演艺更是倾倒。这个小伙子知道布朗小姐是搞电影专业的,对这类事情必然会有兴趣。听了小伙子的推荐,布朗小姐真的去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她立即写了一封信报告她的上司大卫·赛尔兹尼克。她回忆说:“我把《插曲》这部片子作为电影脚本的素材告诉了他,”她说,“片子本身并没有使我过分入迷,倒是片子里的那个姑娘使我心醉神迷了。我觉得她仿佛是集天下女性美于一身,真是超群绝伦。所以我将这部影片寄给了大卫。”

  凯·布朗女士奉命去伦敦购进《插曲》这部影片。她刚返回纽约就接到赛尔兹尼克的电报:“立即返回瑞典,聘请英格丽·褒曼。”

  布朗回忆第一次见到英格丽·褒曼的情景时说:“……笃的一声叩门声,我开门一看,眼前豁然一亮:门外站着一对打扮入时的年轻男女——彼得和英格丽。英格丽身穿一件深色海狸皮大衣,头上戴着裘皮帽子。她的脸庞白皙红润,光彩照人,恍若仙女一般。她手捧一束黄蓝两色的花束——这两种颜色代表瑞典的国色。她是那么甜美可爱,怯生生、羞答答地启唇说:‘欢迎您到瑞典来。’随后他们告诉我说,他们还要去亲戚家,不能陪我共进晚餐了。可是过了两个晚上等我们熟悉之后,他们才承认说,那天他们其实没有什么地方要去,只不过要同我见见面。”

  “第二天我到她家登门造访,在那里会见了她的代理人赫尔默·恩瓦尔和一位律师。我们开门见山,洽谈起签订合同的事。英格丽一声不响,笑容可掬坐在椅子上为新生的婴儿打毛衣。我对合同条款一项项斟酌落实,那位律师只是坐在一旁,等着把我们谈妥的决定笔录在案。第三天我们又对合同条款反复商议。虽然双方意见颇有分歧之处,但是我们越谈越融洽。我们终于签订了一个合同:先拍摄一部影片,如一切顺利,再合作拍摄一部。”

  “赛尔兹尼克原来想签订一个为期7年的合同。但是他从来没有碰到过彼得·林斯特罗姆这样精明的谈判对手,对他简直是毫无办法。他斤斤计较,非要把什么事情都算计得一清二楚才肯成交。”

  褒曼从布朗女士那里得知,制片人大卫·赛尔兹尼克曾经制作过《曾达的囚徒》、《明星诞生》、《蝴蝶梦》、《乱世佳人》等巨片。他们希望由好莱坞最杰出的导演之一威廉·惠勒来导演褒曼的影片,李恩廉·霍华德扮演男主角,与她合拍。当布朗女士与褒曼单独相处的时候,她语重心长地说:“你要知道,你有一个可爱的家庭和一个可爱的孩子。你在这里日子过得很幸福。要是我换了你的话,我一定会瞻前顾后。”褒曼觉得她这真是肺腑之言,便说道:“既然在美国好莱坞有像你这样的好人,那么我相信我会喜欢的。所以我要去,不妨去试试自己的胆量,冒点风险。”

  1939年5月6日褒曼搭乘“玛丽皇后号”邮船抵达纽约,布朗女士亲自到码头迎接她。布朗女士将她安顿在卡特汉姆旅馆,带她去观光了市容,并且建议她在纽约住上几周先温习一下英语,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重新学一下美国英语。

  褒曼生性上进好学。在纽约小住的这两个星期里,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忙于看电影、看戏。有一天,她乘公共汽车到世界博览会去,从清晨9点钟起有条不紊地看完了所有展览馆的每一件展品,直到晚上11点钟才结束这次参观活动。

  在此期间,凯·布朗女士收到了大卫·赛尔兹尼克寄来的一份备忘录,谈到打算对褒曼演出采取的步骤:

  “我今天同惠特尼先生作了一次交谈,磋商要求英格丽小姐改换姓名事宜,并且要求他就此问题同你进一步协商。在同他谈话之后,我在这个问题上又有一些主意。

  “我认为你必须会同外事部门一起研究,权衡一下使用她的真实姓名在国外的利弊。在我看来,影片在国外发行时仍可使用她的本名,而在美国各地发行时则不妨改用一个新的名字为好。我以为这种做法毫无掣肘之处。无论如何是有利无弊的。但是这一点务须弄清,不可大意……

  “我认为我们应该避免记者发表在船上对她采访的报道,并且要她尽快来到洛杉矶。这样,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在她来到好莱坞制片厂,就讨论她的更名换姓的事宜……”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