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勃朗特三姐妹 | 上页 下页 |
一〇 |
|
§(二)《教师》 小说《教师》写于1846年。同年,勃朗特三姐妹合编的诗集自费出版后,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只卖出去两本。三姐妹并没有气馁,又开始了小说的创作。夏洛蒂、艾米莉、安妮一起将各自的小说《教师》、《呼啸山庄》、《艾格妮丝·格雷》寄给了出版商,几经周折,后两部被接受,可《教师》却连遭六次退稿。直到1857年,夏洛蒂去逝两年以后,在她的丈夫尼科尔斯的奔走下,《教师》才得以问世。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包含着一定的自传成份。书中女主人公弗朗西丝出生在穷牧师家庭,父母双亡后由姑妈抚养长大,曾做过女子寄宿学校的教师,并在布鲁塞尔一边教手工课一边学习,爱上了她的英国老师。威廉·弗朗西丝的这些经历和夏洛蒂自己有着惊人的相似。就连弗朗西丝后来与丈夫开办寄宿学校一事,也是夏洛蒂和两个妹妹未能实现的心愿。 但这一夙愿,终于在小说里得到实现。夏洛蒂以生动细腻的描写,抒情诗般的语言,刻画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揭露了社会的罪恶和矛盾,对下层小人物的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男主公威廉的母亲是一位贵族小姐,因为下嫁给了一位商人而使两个哥哥恼羞成怒。丈夫死后,威廉的母亲贫病交加,带着两个孩子在死亡线上挣扎,而两位家庭富裕、身为贵族的哥哥却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妹妹悲怒地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孤儿。后来,迫于舆论的压力,两个舅父同意为威廉支付教育费用,威廉也开始了十年饱受欺辱的寄人篱下的生活。成人后,他拒绝了舅舅让他进教会供职的要求,选择了从商的道路。他给哥哥爱德华写了一封信,希望投奔他那儿。 爱德华经营着父亲破产前的工厂,靠着勤奋和能力,迅速地发了家,终于成功地成为一个商人。威廉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哥哥华丽的家,爱德华却对他摆出了盛气凌人、傲慢苛刻的主人架子,不许弟弟住在公馆里,也不许他坐自己的马车,并用最苛刻的条件雇用他,给他最低的报酬。威廉忠诚、守时、兢兢业业地工作,而哥哥却百般挑剔,宣称:“我的钱不能白给,你得给我付出实足的代价。”他千方百计地寻事端,十分嫉恨威廉的博学和聪明,生怕他有一天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在事业上压过他。 爱德华甚至派秘书蒂莫西监视威廉,以便找出他的差错,结果是一无所获。威廉不堪忍受哥哥的自私和刻薄,愤然辞职,在制造商亨斯登的帮助下,来到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在一所私立的学校当了一名英文教师。 在学校里,威廉结识了手工课教员弗朗西丝,她是一位英瑞混血的姑娘,双亲早已过逝,随姑妈来到布鲁塞尔,先是以修补花边为生,后来就来到了这所学校,做了一名教员,一边教学,一边学习英语和文学。由于她是异教徒,再加上没有钱和学历,因而校长佐蕾德小姐和当地的学生常找机会欺辱她。弗朗西丝内心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凄凉,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和自己的学习上。只有英语老师威廉对她的聪明多才和善良倔强深为佩服,并慢慢地爱上了她。弗朗西丝也对威廉的正直博学非常地尊敬和爱慕。 两个命运相同,心智相当的年轻人终于绽出了爱情的花朵,他们的心中感到无比的幸福。女校长佐蕾德小姐在威廉一进校时,就为他风度翩翩的外表和才华横溢的气质所着迷,她想以自己的金钱和地位来换取威廉的感情。但当她发现嫁给另一所学校的男校长佩利特会更有利可图时,就改变了主意,经过讨价还价,和他结了婚。佐蕾德看到威廉和弗朗西丝相爱,不禁妒火又烧了起来,为了破坏他们的感情,她故意将弗朗西丝解雇。看到心爱的人离去,威廉又气又恨,毅然辞去了学校的职务,去寻找弗朗西丝。几个月后,在一个暴风雨就要来临的下午,威廉在郊外的坟场里找到了已失去姑妈、无依无靠的弗朗西丝。经过这么多的波折,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感情,终于结成伴侣,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 夏洛蒂在她的这部作品中强调了主人公在虚伪自私的世界中的孤独寂寥和不向命运屈服,寻求真正爱情的顽强品德。第一次表现了贯穿于夏洛蒂整个创作生涯的一个主题:通过孤独的自我奋斗而求得独立和自由。无论是威廉还是弗朗西丝,他们都清楚地认识到,在这个自私的社会里,只有依靠自己的抗争,才能洁身自好地生存下去。他们虽然外表矜持,举止从容不迫,但内心却蕴藏了狂热真挚的激情和追求独立的精神,也是夏洛蒂以后作品中主人公典型的性格特征。这种穷不丧志、热烈坚定的性格后来在简·爱的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夏洛蒂在这部小说中毫无顾忌地暴露了社会的丑恶,通过主人公的口,描绘了下层人民生活真实的画面。“到英国去到伯明翰与曼彻斯特去,访问一下伦敦的圣查尔士区,你就会获得有关我们制度的鲜明的印象。仔细看看我们傲慢的贵族的动态,看看他们浸泡在血泊中,使人心灵破碎再看看英国穷人的破茅屋,看一眼那些痉挛在黑黝黝火炉旁边的饥馑的人们,看一看那些病人” 这些激愤的话语,写实的笔调使《教师》成为一部批判现实社会的力作。但这部小说毕竟是夏洛蒂的试笔之作,小说涉及的社会范围过于狭小,塑造的人物不够典型生动。笔力集中在了对异国风景和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社会背景相对要单薄。夏洛蒂在创作时,也过分压抑了自己热烈的激情和诗意勃发的想象冲动。 更多地依赖于自己真实的经历,拘泥于现实本身,因而作品显得有些平淡寡味,不能引人入胜,而且有虎头蛇尾之感。她虽写景写人相互衬托,情景交融,相映成趣,但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过于繁琐,显得拖沓冗长。夏洛蒂选用了男性化的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但通篇又都是女性细腻的创作手法,难免有一种造作的痕迹。但瑕不遮瑜,《教师》细腻的笔法和对社会的揭露仍堪称现实主义的优秀代表作品。对于了解当时的英国社会,探索夏洛蒂艺术风格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这部小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