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彼得大帝传略 | 上页 下页
四六


  彼得在致答词时,表示对缔结的和约十分满意,但他又警告听众:“我们希望和平,但不能削弱军事力量,以免我们重蹈希腊君主国的覆辙。”接着他说:“应当为共同的利益和福利而克尽厥职,以此减轻黎民的负担。”海军部、彼得保罗要塞和驶进涅瓦河的一百二十五艘帆桨大船上的数百门大炮同时鸣礼炮,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巨响。据当时目击者说:“一切都被火焰笼罩,令人真以为是天崩地裂了。”

  11月,首都居民的高兴心情由于一场自然灾害——特大洪水而浇冷了。根据当时的记载,“无数的船只,有的空无一物,有的满载灾民;在汹涌的水中顺流急下,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飓风刮掉了屋瓦,掀倒了大树,毁坏了房屋。”

  大路刚一能跑雪橇,彼得就到莫斯科去了。随行的有各宫廷人员,达官显宦和将军。此行是为了庆祝和约缔结。这次,沙皇坐的是一辆皮篷大雪橇,两面有窗子,内部装饰极为考究。有毯子挡风,还有熊皮和装满热水的铜汤婆子保暖,使双脚暖和。雪橇里有许多口袋装着旅行用品,床头放着一只小药箱和劳动工具。

  故都的庆祝活动持续了几个星期。莫斯科城内铺满白雪的大街,宛如一条条运河,拖着军舰模型的马拉雪橇,就沿着这些“运河”前进。顺风时,“军舰”上扬起了风帆,上面的人作出各种演习示范动作。枢密官、高级军官、外国使节和宫廷贵妇们,戴着面具,穿着化装跳舞的服装坐在甲板上。按照组织者——沙皇的想法,这个大型化装舞会,应该象征着海上强国俄罗斯正畅通无阻地走向海洋。

  尼什塔特和约结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这个条约在俄国历史上的意义是无法估量的。仅就占有波罗的海沿岸地方这一壮举,就足以使彼得流芳百世。彼得在位期间,俄国解决了它两个世纪中都未能解决的一项最主要的外交任务。条约确认了俄国的“通向欧洲的窗户”,它获得了与大陆各先进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正常条件。彼得堡、里加、雷维尔和维堡成了俄国的最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

  把俄罗斯国家称为帝国,把彼得称为全俄皇帝,这反映了俄国的国内状况和国际地位较之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一个从前在国际关系方面仅限于同东欧和东南欧各邻国交往的国家,现在正稳步踏人欧洲列强之林。俄国的强大为这些国家所瞩目,他们争相同它建立友好关系并取得它的支持。简言之,从此以后,欧洲任何一个国际政治问题,如果没有俄国的参加就得不到解决。

  ※第十三章“法大于天”

  同北方战争相比,远征里海只不过是俄国历史上和彼得本人一生中的一个短暂插曲。缔结尼什塔特和约之后,沙皇就埋头致力于整顿内政。

  这个事实可以发人深省。它说明了许多问题:彼得亲自参加革新所起的作用,彼得为使一些创举不致胎死腹中而发出的推动力所具有的意义等等。但上述事实也说明另外一个问题:在彼得周围有一批他十分赏识的杰出人材,但是,和圣上本人相比,在高瞻远瞩,在洞察现象的深度,以及在抓住主要问题并使一项事业善始善终等能力方面,无人能出其右。

  作为一个天赋非凡的人,他决不听从人们向伊万雷帝献出过的计谋:不可使用聪明才智超过自己的谋士。相反,他到处访贤,然而使他感到痛心的是,人才太少了。彼得认为,在他的下属中,能够实现他的宏图的人,几乎找不出一个来。这批人才疏识短,也不善于考虑俄国社会的传统和特点。彼得对待他们就象对待小学生一样,提醒他们不要盲目照搬瑞典的规章制度,告诫他们要把瑞典的规章制度中那些不妥之处,或不适合俄国国情之处,要斟酌处理。他要求他们学习十七世纪一位著名法学家萨穆伊尔·普芬道夫的著作。当年需要花“三倍时间才能念完的那所学校”,首先要求掌握陆海军知识。现在该轮到掌握建设和管理国家的知识和经验的时候了。

  下属们见识不广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于沙皇的性格——事无巨细都要过问,这样一来,他左右的人就不敢随便作主张了。诗人普希金曾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彼得领导工作的特点:“臣下莫不战战兢兢,三缄其口,唯命是听。”

  1718年,彼得声称他要认真抓一下内政事务。在由他起草的一道诏令中写道,尽管他在这场艰苦的战争中已经力不从心,但他还是抽出时间来教人们学习军事和制定《军事条令》。部队已“走上正轨”,其结果有目共睹——俄军击溃了欧洲最精锐的军队之一。圣上认为,在管理部队的同时,不应忽视行政事务的管理,这项工作也应该象军事工作一样走上正轨。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