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中共往事钩沉·千秋功过 | 上页 下页
三〇


  ※第四章 共和国第一大冤案

  ——“潘杨案”内幕

  大革命时期入党的老党员,上海市委副书记、副市长潘汉年,曾长期从事对敌地下斗争和统战的领导工作,曾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联络人,是中共党内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1955年,却因“内奸”罪而被判15年徒刑,“文革”中又改判无期徒刑,成为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受冤屈的高级干部,可称为共和国第一大冤案。

  §出生书香门第

  1906年1月18日,潘汉年出生在江苏宜兴县陆平村。世代是书香之家的潘家,由于不去做官,靠务农,做塾师,自然成为“破落户”。

  1911年辛亥革命后,潘汉年的父亲潘莘臣一度被选为宜兴县议员,但仍课读乡里,教育子女。小汉年秉性聪颖,深得长辈喜爱。1919年夏,汉年在宜兴县立第三高小毕业,在林圩祖母吴氏的资助下进彭城中学读书。

  中学期间,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潘汉年十分爱好文学、外语,特别是戏剧,他常扮演穷苦人民的角色,因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表演使观众为之动容。1921年他离校投身了革命。

  §大上海的“小开”

  1925年初,在大革命洪流的鼓舞下,潘汉年告别了家乡父老,只身来到大上海,从此开始了新的人生旅途。

  到上海不久,潘汉年就被聘为上海中华书局《小朋友》周刊的助理编辑。之后,他参加了创造社,并任《A11》周刊主编。同时,他还和叶灵凤合办了一个小小半月刊《幻洲》。在这两个刊物上,潘汉年发表了一系列战斗檄文,如《原来如此内除国贼!》、《幻想中的OAZO》、《街头闲话》、《对空炉评空话》、《新流氓主义》等。他长于讽刺,善于说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杂文,一扫当时无聊文人的颓废之气,振奋了青年人,为徘徊中的青年指明了方向。

  潘汉年还积极投身于汹涌澎湃的政治洪流。不久,他加入了革命的国民党,为反帝反军阀斗争奔走呼号。1925年夏,上海“五卅”惨案后,潘汉年迅速投入声势浩大的群众示威行列,并写了许多反帝檄文。在这场运动中,他切身感受到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气概,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底,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在南昌创办《革命军日报》。邀请潘汉年赴赣担任该报主编兼政治部宣传科长。征得党组织同意,潘汉年赶到南昌,担负这一任务。

  他日夜辛劳,把这张军报办得严肃而又富于生气,受到读者欢迎。然而,潘汉年接办报纸数月,由于蒋汪叛变,革命形势急转直下。1927年7月,《革命军日报》随政治部被迫迁到九江。

  南昌起义后,新军阀在九江强行接收政治部,潘汉年等只得全部撤出,回上海向党中央报到。

  到上海不久,潘汉年被江苏省委任命为“上海文化工作党团”干事会书记。第二年,又担任由中宣部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当时,上海的左翼作家队伍由于反动势力的“围剿”及内部分歧,处于涣散状态。潘汉年依靠党的威望,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在短短一二年内,就使“左翼作家联盟”、“社会科学家联盟”、“剧联”等组织先后成立。作为“左翼文化总同盟”,中共党组书记,潘汉年还常活跃在各进步文化团体之间,将文化界各条战线的进步力量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开创了30年代初上海进步文化百花齐放的局面,使国民党反动派手足无措!经过几年革命工作的磨炼,已成为上海文化界的名士。由于工作需要,他西装革履,风度翩翩,不知是谁还给他起了个代号“小开”(上海话小老板的意思)。从创造社的普通一员到小开是潘汉年社会阅历丰富的标志,也是他在革命征程中取得进步的象征。也为他今后在上海开展各种工作奠定了基础。

  §“神秘”的潘汉年为着“神秘”的事业而四处奔波

  1931年春,党中央任命潘汉年为“特科”领导人,负责情报及保卫工作。从此,他就成了一个“神秘”的特工人员,长期出没于敌人的心脏地带。潘汉年既做党的秘密工作,又做上层的统战工作。这两项工作,一项是绝密的地下活动,一项是半公开的社会活动。他巧妙地把公开的工作与秘密的工作结合起来,利用与社会人士的公开关系掩护党的秘密工作;

  而又隐身地下,联合进步人士组成外围力量,并派同志打入敌人要害部门,刺探情报,于是,潘汉年给人留下了“变幻无常”的形象,然而,正是这一形象才使他有可能在白色恐怖的环境里神出鬼没地活动,并取得巨大成绩。1931年1月,何孟雄、林育南等24位同志被国民党秘密逮捕。当潘汉年侦知这一消息后,冒着生命危险,及时通知江苏省委,要求营救,表现了身为“特科”领导人的潘汉年高度的责任心。1932年,国际进步人士牛兰夫妇被国民党拘捕,引起上海文化界极大愤慨。潘汉年挺身而出,为营救牛兰夫妇四处奔走。他利用合法形式,在汉口老半斋菜馆“请客”,邀集了不少社会名士,如柳亚子、田汉、郑振铎等,商讨联合发表致南京国民党政府函电,表示抗议,从而迫使国民政府释放了牛兰夫妇。潘汉年还与杨度保持着“神秘”关系。据夏衍回忆,1931年深秋的一个晚上,潘汉年带他去法租界会见了一位50多岁的绅士。当时,潘汉年只告诉他:这是一位知名人士,秘密党员,以后可与他保持单线联系。半年后,夏衍在与这位老先生的秘密往来中才知道,他就是曾经拥戴袁世凯称帝的筹安会“六君子”之一的杨度。杨度入党是由潘汉年介绍,经周恩来批准的。这件事,直到周总理临终前才对中央一位同志讲明,而潘汉年至死却没有对人透露此事,严守党的秘密。

  1933年夏,潘汉年调任苏区中宣部副部长。他具有丰富的地下活动经验,党中央又派他与十九路军秘密谈判,谋求反蒋抗日。于是,潘汉年虽不再承担“特科”领导工作,但他的活动仍然很“神秘”。1933年10月26日,潘汉年等人代表中央政府和十九路军代表签订了“反日反蒋初步协定”。之后,他又和黄火青出使福州,策动“福州事变”,并和新生的福建政府签订了抗日停战协定、边界交通条约等协议。对打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推动反蒋抗日运动起了一定的作用。

  1934年1月,福州事变失败,潘汉年被迫撤往香港。不久返回瑞金,继续在中宣部工作。但很快又被派到粤赣边境与广东政府的代表秘密会谈,商讨合作抗日事宜,最后达成关于停战、通商等五项协定。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长征,潘汉年随营远征。第二年1月,党中央为尽快和共产国际取得联系,派潘汉年出使莫斯科。于是,潘汉年就从长征队伍里“神秘”地“失踪”了。他伪装成一个烟贩子,混在一群被红军俘获的烟贩子中间,机智地经过黔、桂、湘、粤四省关隘,经香港顺利回到上海。到上海后,他俨然又是风度翩翩的“绅士”,和宋庆龄及其他一些上层爱国进步人士取得了联系,向他们宣传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革命信念,并为筹备组织救国团体四处奔走。之后,他和陈云同志一起经海参崴到达莫斯科。那时,国共两党关系开始松动。蒋介石认为“剿共”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幻想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以谈判方式改编红军,然后予以彻底消灭。于是,国民党政府下令驻苏大使馆,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接触,进行试探。因此,中共代表团委派谈判老手潘汉年和国民党大使馆武官邓文仪秘密会谈,商讨停战条件。国民党以胜利者自居,条件苛刻。潘汉年坚持原则,谈判未果。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