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纪实·历史纪录 > 雪龙闯北极 | 上页 下页
八九


  8月14日凌晨, 临时党委当机立断,迅速作出决定,利用瞬间的稍好天气,使用直升机将全球华人世纪北极探险队选派的24名代表接上船,在雪龙船2号舱盖甲板举行会合联谊会。联谊会由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副队长颜其德主持,首席科学家陈立奇、船长袁绍宏和全球华人世纪北极探险队队长糜一平分别庄联谊会上讲话并互赠纪念品后,展示了侨务办公室为澳门问归预制的长龙旗,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手和船员在长龙旗上签名。双方还进行了北极考察交流,召开了记者招待会。11点,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举行了冷餐招待会,副领队和首席科学家一起陪同全球华人世纪行北极探险队共进午餐。在友好的气氛中,圆满地完成了会合活动。14点30分,24名队员乘直升机离船。遗憾的是,我考察队员未能亲临这个世界上最北的城镇之一——图克港,参观爱斯基摩人保留区社会文化。原定的我方出席因纽维克市招待会也不得不取消。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赵进平和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的东久美子从图克港离船回国。

  ㈡ 第四阶段任务完成情况

  ⒈建立联合冰站,完成了北极科学考察的攻坚任务。

  8月14日22点30分(船时,与北京时间差19小时),雪龙船按计划起航,离开图克港赴北极永久海冰区考察。13日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利用直升机在北纬74度53分,西经160度32分找到了一块大约1平方公里的多年浮冰,经考察适合建立冰站。18日15时42分,26名队员(包括记者)携带建站设备和科考仪器乘坐小艇前往距离雪龙船1公里多的浮冰,当时气温已经降到零下5度,4~〃级的寒风刺痛了队员们的脸颊。小艇迎风斩浪到达浮冰边缘,队员们纷纷行动起来,从小艇上往浮冰上搬卸建站物资和设备以及科考仪器,利用人拉雪橇、肩扛,把大大小小几十件考察物资运到了冰上。海冰组和测绘组分别支起了帐篷,开始联合冰站工作。这是本次科考雪龙号到达的最北端,标志着北极科考进入了最后攻坚阶段。

  在这块浮冰上,科考队进行长时间、大规模、全方位和多学科的综合观测。大气组在冰上进行7天的大气边界层、辐射平衡等项目观测;冰雪组利用冰雷达测冰的厚度和考察冰的物理过程,并钻取冰芯和采集表层冰雪样品;海冰组的科研人员对海冰生物群落结构和海冰区碳循环的重要环节进行测量研究;大洋组对冰边缘海水温度、盐度和深度以及洋流进行了测量和观察;测绘组在冰站又一次进行了绝对重力的测量。获得了大批极其珍贵的样品。数据和资料,为人类科学了解北极作出了贡献。

  ⒉利用直升机协助远距离冰上作业。

  为更多地获取北极科考资料,科考队还利用雪龙船搭载的直升机作后勤保障,以冰站为基点向正北、东北、西北飞1~2个纬度,最远点达到北纬77度18分。飞行8架次,飞行18小时11分,26人次乘飞机至冰上考察,运送2吨多物资和样品,取得了14组冰样和14组表层雪样。

  ㈢ 第五阶段任务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并超额完成了三大科学目标预定的现场科学考察计划任务,满载着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的雪龙号于8月24日正式返航。

  在雪龙船返航的航渡中,临时党委要求全体队员继续发扬成绩,克服疲劳麻痹思想和松劲情绪,认真做好第五阶段各项工作:

  ⒈在返航途中做好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总结工作,要自下而上,分班组,认真总结经验,实事求是地肯定所取得的成绩,总结爱国、拼搏、协作、创新的极地精神。同时也要找出存在的问题,指导今后的极地考察工作。

  ⒉确保航行安全,做好途中补测海洋断面站位和靠泊美国罗姆港的各项工作。雪龙船计划于27日7点抵达罗姆港,按原定计划送两位港、台科学家及其贵重仪器离船。利用靠港停泊间隙进行船只机械、设备的检修、保养。同时,将分批安排队员、船员登陆,进行短暂的休整。28日20点从罗姆港启航。返航途中,充分利用航渡时机,在白令海按现场计划安排三个大洋站位补充作业(同位素测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项目)。进一步提高白令海大洋综合调查的科学价值。

  ⒊在日本海深水区按规定进行调查绞车的保养。完成这项任务后,继续返航,预计在北京时间9月9日15点到达吴淞口锚地,9月10日19点靠上海新华码头。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