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纪实·历史纪录 > 雪龙闯北极 | 上页 下页
八三


  §0820-1(BJ0821)浮冰、海流、大风、浓雾,北极考察的四大危险因素

  浮冰、海流、大风、浓雾就像一个被惯坏的孩子,不时给我们一些脸色,成为中国首次北极科考队遇到的四大危险因素。

  ㈠ 浓雾悄悄地把雪龙船“藏”起来了

  8月20日早上8点一刻,第一班直升机就出发了。今天计划送4批队员到200公里以内的冰面作业。

  作业过程顺利,飞机开始返回雪龙号。可就在离船还有10分钟航程时,一阵浓雾悄悄飘来,5海里的能见度变得连50米都不到。飞机沿着海面低飞了20多分钟,仍然找不到船。

  飞行员赶紧呼叫雪龙船驾驶台,请求经纬度指示。这种情况下已是“说时迟、那时快”,地勤人员看着飞机掠过甲板,越飞越远了。

  ……齐焕清在两次“遭遇”时终于看见了船,但此时大风从船尾方向吹来,不利于降落。他请求驾驶台把大船调一个方向,让船侧面受风,因为直升机在大雾中迎风降落,把握较大。

  当时长城艇刚被放下船,准备送队员上冰。为了保障飞机安全降落,船长指挥先把小艇调上来。由于没有侧推动力,一头“别”在浮冰上的大船艰难地转了90度,并维持动力,保持方向不变。

  船长告诉飞行员, 只能保持5分钟,请他动作麻利点,小齐已是驾轻就熟,有惊无险,安全降落。

  ㈡ 浮冰轻轻地和长城艇“亲热”了一下

  早上9点半, 长城艇第二次被放下水。就在上冰队员准备下艇的时候,一块海冰飘过来了。

  这是一块儿几十米见方的冰,在离船100多米的地力方时不显得大。可大家眼睁睁看着它悄没声息地朝着长城艇靠过来时,都大声喊起来。水手长赶紧用对讲机呼叫驾驶台发动大船,同时指挥吊车往上吊。可是来不及了,两分钟之内,浮冰就把小艇挤向大船,小艇儿乎侧立起来,驾驶楼瘪进去一大块,左侧挡风玻璃和航向灯破碎,钢护栏向内歪倒,艇体吃水线以下变形。浮冰扬长而去,留下“瘸”了的长城艇,向右后方下沉。拉上来看,艇体凹进去一大块。

  据估计这块冰厚约四五米。大家都感到庆幸的是,当时小艇还没下人,如果人员正下到一半,有人在艇上,有人吊在软梯上,后果不堪设想。

  船长袁绍宏说,今天发生这一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是风太大,达到每秒10米。雪龙船处于飘泊状态,随大风和海流运动很快。为了限制向重,长城艇的钢板特别薄,只有6毫米,主要是用来在浅水中运输的。回去之后,要把凹进去的钢板割掉,换上好钢板。同时加几根龙骨,加强艇体的坚固程度。

  ㈢ 海流缓缓地使冰站迷失了方向

  8月19日早上一起来, 我发现大船附近的冰面上空空荡荡,冰站的帐篷和人都不见了。赶紧跑到驾驶台问,秦为稼和船长等人都在上面,正在用电台和冰站通话。

  原来,看起来很平缓的海流把冰站“挪走了”,加上风的作用,大船正与冰站背道而驰。能通上话,令大家稍为心安,但由于冰上队员没带卫星定位系统,无法确定方位。

  两天前, 在确定冰站位置时,秦为稼他们曾坐飞机确定了3块合适的浮冰,并在上面降落,记下了准确的经纬度。可大船开过去,那3块浮冰怎么也找不到了。大家判断冰是顺流漂走了。

  船长凭经验判断冰站的方位后, 动船前往寻找。经过1个小时,终于看到了冰站。秦为稼当场下了死命令:从现在起,上冰的人,必须携带卫星定位系统。

  在冰上的队员说,最说不定的就是方向。刚才看大船还在南面,过一会儿再看,船在北面了。不知道是冰在动还是船在动。海流看起来不快,可有时可以看到擦肩而过的两块浮冰,速度就非常快。

  ㈣ 疲惫慢慢麻痹了我们的神经

  当然,科考中的第五个危险因素是我们自己的麻痹。科考己近尾声,疲劳使大家绷紧了近两个月的神经不自觉有些放松。昨天我们坐直升机时,把安全带关在了门外,上面的钢扣击打机身发出的巨大声响,使我们在没搞清楚原因的情况下大为紧张。

  浮冰、海流、大风、浓雾,恶劣的自然条件,容不得半点马虎。晚餐时,一位队员对队长陈立奇说,冰站做得差不多了,可以写总结了。陈立奇则说,不到上海,还不能说这样的话。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