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纪实·历史纪录 > 雪龙闯北极 | 上页 下页
六五


  §0810-1(BJ0811)小艇放球,来一曲“老王卖瓜”

  ㈠ 时我不待,“顶风”作业

  北极的晴天,蓝天如洗,白云如丝,冰面覆雪,照出来的照片美极了。

  可惜晴天太少, 大部分时间阴沉着脸。因此,从上个冰站作业结束,已经5天了,第二次小艇作业一直没做。

  这中间, 放艇计划一再推迟。昨天午饭后,广播说全体上艇人员注意,1点30分放艇,隔了一会儿又说,l点45分准时放艇,全体上艇人员在甲板集合。又过了一会儿,广播里又说::“停止放艇,全体考察队员二楼大餐厅开会。”

  大家开玩笑说:“现在科考计划的改变不是按天说,而是按分钟计,10分钟一变。”其实谁也不想乱改,天气太差。昨天早饭时阳光灿烂,只是风很大。可到中午已是大雾弥漫了。

  8月10日早上, 我还在睡觉,听见广播说:“全体上艇人员准备,10点钟准时放艇。”

  小艇名叫长城艇,雪龙号每次为南极考察站运送油的补给,都是用这个小艇作为“登陆舰”。它长约25米、宽6米、载重25吨,平时藏在雪龙号的“肚子”里,要用的时候,先打开大舱盖,用两台大吊车把它吊到甲板上,再从甲板上吊到海里去。

  今天的天气非常糟糕,阴沉沉的,风呼呼地刮,船上风速达到10米/秒。但时不我侍,再不放艇,考察队到加拿大之前就没有机会了。

  ㈡ 东拼西凑,尽数“上身”

  我赶紧爬起来,到处借衣服。问了4个人,第5个考察队员拿出了暂时放在他那儿的一套公用羽绒服,上面还有中国南极考察队字样。

  在这件又肥又大的考察服里,我穿上了发的、自己带的所有衣服。上身从内到外依次为:平时在北京冬天穿的保暖内衣、这次发的保暖内衣、发的羊毛衫、自己带的厚毛衣、发的夏考服、发的防寒服、借的考察服,共7层;下身穿有:平时在北京冬天穿的保暖内裤、这次发的保暖内裤。自己带的羊毛线裤、夏考服、考察服,共5层;脚上有:自己带的厚线袜、发的厚袜套、带有毛毡的深筒胶鞋;头上有:带有护耳边的考察毡帽、防寒服帽子、羽绒服帽子;手套三双:线、绒、皮各一。眼睛上除了平时的近视镜,还挂了副墨镜。

  队长陈立奇亲自跑到我的房间,替我拉上羽绒服的拉链,系上救生衣的带子,令我既感动又觉得似乎有些悲壮。

  之所以如此打扮,实在不是夸张。上次上小艇睛空丽日,一帮记者还被冻得鼻青脸肿,今天这天,还飘着一种看不见、觉不出的细雨,而且计划在寒风凛冽的海面上呆六七个小时!必须做好1分钟也不能躲避寒风的准备。

  《解放军报》的于春光没借到考察服,一身“便装”就要上阵。一位考察队员有点不忍心,临上船前把考察服塞给了他。

  ㈢ 遵守“纪律”,饥寒交迫

  出发的时候,3位“头儿”分别叮嘱我们记者三段话:谢思梅对大家发表“动员令”说,晴空丽日体现不出我们科考队员的精神,必须迎着困难上,这是考验意志的时候。吴金友接着把记者叫到一起说:你们记者尽可能不要进驾驶台,不要给科技人员带来不便。下小艇时,秦为稼对我们说:“你们千万不要冒傻气,该进驾驶台避风就进去一会儿,不要硬抗着。实在抗不住,给我说一声,我让你们回来。”

  三段话,各有背景。解思梅是小艇观测的倡议者,但一开始就遭到很多反对,许多人认为小艇不安全。到了北极之后,大家实地看了小艇,感觉小艇还不小,就愿意上艇做实验。

  今天放艇,不少科学家觉得没有太阳、风太大,恐怕没有效果,但老谢觉得再不做就没有时间了。前儿天第一次放艇时,科技人员原本只同意4个记者上艇,结果有5个记者上艇,遭到强烈反对。

  他们担心人太多会影响工作。最关键的是,他们都没有在冰海小艇上呆过,不知道这么长时间会冷成什么样。如果记者都躲到唯一的“避风港”——驾驶台中,他们到哪儿休息呢?”

  负责协调新闻记者的吴金友十分为难,他一方面想为每一个记者都创造一次上艇采访的机会,但又不敢戴“影响科考”的帽子。所以,第一次上艇前,他交待记者不要进驾驶台避风。寒风中的七八个小时,记者们果然没有一个进去,当时上艇的唯一女记者袁力,由于上艇前写了一宿的稿子,在小艇甲板上的寒风中睡着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