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纪实·历史纪录 > 雪龙闯北极 | 上页 下页
三二


  §0719(BJ0720)中国首次北极考察第一阶段楚科奇海考察圆满完成

  7月19日, 在船开往白令海的途中,考察队大洋组作了一个“中国首次北极考察第一阶段楚科奇海考察圆满完成”的报告,主要是向记者介绍考察成果。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科技处处长秦为稼主持报告会,并介绍了楚科奇海考察计划的组织实施。其他报告人及主题还有:

  “物理海洋学考察”:矫玉田,大洋组组长,国家海洋局一所;

  “海洋沉积物考察”:程振波,副研究员,国家海洋局一所;

  “海洋浮游牛物考察”:李超伦,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底栖生物考察”:郑凤武,研究员,国家海洋局二所;

  “海表面和近海面大气二氧化碳考察”:王伟强,研究员,国家海洋局三所;

  “海水化学考察”:金明明,副研究员,国家海洋局二所;

  “海洋同位素化学考察”:陈敏,博士,厦门大学;

  “海洋初级生产力考察”:蔡平河,博士,厦门大学。

  整个报告持续了约45分钟,楚科奇海海洋考察的主要工作成果如下:

  ⒈物理海洋学:主要考察楚科奇海海水结构与循环。北冰洋与太平洋水交换、海冰与海水相互作用。北冰洋海洋环境变化等内容。共完成15个温盐深测站作业,采水成功率99%,获取温度与盐度资料6Mb;完成了温度与盐度的走航观测,投放抛弃式温度探头12枚,温盐探头8枚,获取资料3.8Mb;考察期间连续记录了多普勒声学剖面测流数据100Mb;完成了走航表层温度、盐度的连续观测。

  ⒉化学海洋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考察期间获取了14个站位二氧化碳样品60个,测定溶解氧、二氧化碳通量和营养盐数据320个,采集水团同位素示踪水样10个,颗粒有机碳、溶解有机碳样品63个,用以了解北极特定海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和对我国气候和海洋环境的影响。测定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数据495个;获取碳14样品60个,氮15法测新生产力40个,氚细菌样品9个,能够准确评价北冰洋初级生产力、新生产力和细菌生产力的水平,阐明生物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其调控机制;氘、氧18样品82份,利用镭226、镭228(样品7个)的分布计算水体的水平涡动扩散速率,区分研究海域不同流系的边界。获取总有机碳、总石油烃、难降解样品44个,为研究北冰洋有机地球化学的背景提供了基础数据。

  ⒊海洋生物学:进行了浮游动物垂直拖网13次,浮游生物垂直拖网13次,微型浮游动物拖网44次,并进行了浮游生物采集和浮游动物关键种生物生长过程现场实验研究,获得浮游生物量样品19个,桡足类肠道色素分析样品13个,微型浮游动物样品44个,进行了浮游动物现场活体培养实验2次,获得桡足类产卵率实验1次,以及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及初级生产力摄食压力数据5个,进行了浮游生物高速采集器的走航拖网5次,表层叶绿素走航采样19个,为进一步研究北冰洋浮游动物关键种群动态及其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了宝贵的现场资料。获取底栖生物样品30种,细菌样品39个,基因样品14个。

  ⒋海洋地质学: 获取14个站位的表层样,计22箱斗,获得5个站位的柱状样地质样品,其长度分别为298cm(C3站)、305cm(C5站)、60cm(C7站)、301cm(C8站)、300cm(C9站),为探讨研究北冰洋的沉积物物质来源、沉积速率、地层结构以及气候环境记录等问题提供分析数据。

  对上述一连串数据,局外人很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但从大洋组队员兴奋的脸色中,可以看出这些数据的重要性。

  当7月13日雪龙船刚进入白令海峡时,根据北冰洋冰情,首席科学家陈立奇及时作出了调整站位的决定,通过增设站位、扩大作业范围,加强对楚科奇海的考察。这些测站涉及北太平洋水流入区、近岸流区和部分冰层窿盖区,对了解楚科奇海环境结构、北冰洋与太平洋水交换、海冰对海洋过程的影响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其中6个测站在冰厚1~2米的7-8成浮冰区,雪龙号考察船经历了极为艰难的航行,保证了考察的站位质量。大洋组队员在冰区克服海冰密集造成的困难,积极寻找机会,船只反复调整姿态,保证了预定数据的获得与仪器的安全。作业期间大洋组队员共同努力,发扬吃苦耐芳、团结协作和连续作业的精神,圆满地完成了楚科奇海14个站位的科学考察,取得了大批宝贵的海洋数据,为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船就这样悄无产息地出来了。到达北纬66度33分时,我像上次经过一样,半夜上到驾驶台。只有值班的船员,大家都在睡梦中。在白令海的风浪中回想平静的北冰洋,感觉那几天犹如轻烟般模糊。当时真应该停止中的一切活动,仔细观察冰上的一举一动……如果雪龙号就此打道回府,很多人肯定和我一样,会后悔一辈子。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