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纪实·历史纪录 > 雪龙闯北极 | 上页 下页 |
一九 |
|
§0712-2(BJ0713)两岸科学家携手,开中国极地考察之先河 到达罗姆港之前,电话、传真来来回回,领导们吃不好、睡不香。因为船上的两个最重要的仪器出了问题。一个是气象自动观测仪,一个梅花采水器。 前者是今年6月,国家海洋局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从芬兰一家公司购进的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气象自动观测仪,专门用于此次北极考察。但离岸前就被公司的工程师把仪器的主板给烧了。梅花采水器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水取样设备,圆形钢架的一圈排着11个采水窗口,状如梅花。这次科考主题是海冰气联合观察,少了这两样设备,考察的2/3的内容就没法做了,还去干什么? 到了罗姆港, 问题都解决了。7月12日芬兰工程师在罗姆港登船,把气象仪修好。不久,采水器也找到问题了,原来是电池坏了,只有电压,没有电流。 不过考察队也付出了代价。接送芬兰人上下船,雇的是当地人的小艇。当时雪龙号离岸仅1海里多一点(约2公里),小艇往返一趟要花1000多美元(接近1万元人民币),三趟总共花去3400美元。雪龙号自己也有小艇,但人家不让你放。这有点让人怀疑开小艇的主儿是不是跟当局有亲戚关系。 台湾科学家张瑞刚如何登上雪龙号我没看到,我正在睡觉时,小艇把他送上来了。听说开小艇的姑娘非常美貌,我非常懊悔,倒不是因为没看到美女,而是觉得应该把登船的场面拍下来。一路上确实很单调,这就应该是比较精彩的场面了。 张瑞刚是和联合报记者李彦甫一起到达罗姆港等待上船的,但最终登上雪龙号甲板的,只是张瑞刚一个人。听说他俩通过北京的机构进行了最大可能的争取,但没有成功。 上船后,大家估计他可能心情不好,没敢去找。午餐时,他出现在餐厅里,记者们也都不动声色地靠近,想听点信息。张瑞刚对面日本女科学家东久美子,他们用英语交谈起来。细听才明白,他们原来在上海就见过面,雪龙号启航前,张瑞刚专程到上海登船了解过情况。 张瑞刚旁边贴着我们办的《北极探索》报第二起,他转头看了一眼,我说了一句:“这是我们船上办的报纸。”他说“是吗?”大家看他的心情还没坏到不愿意说普通话的程度,就你言我一语的向他提问。开始大家问的都是罗姆港的问题。 张瑞刚介绍说,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小城。全城人口不到4000人,40%是爱斯基摩人。这里的交通主要是航空,他是坐波音737-400过来的。全城只有一个十字交叉的主要大街,除教堂外,最高的房子只有两层。从城里到机场出租车只要5美元,买了要5分钟,快了仅2分钟。这里的文化水平、生活条件都比美国其他地方低得多,但物价高得出奇,因为这里曾盛产金矿。小小地方,美国陆军和海军都设有基地。 张瑞刚的兴致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得多,他主动跑回房间,拿出他在小城购买的五彩绚烂的邮票展示。大家连声说:“在这儿停了一整天,没上岸看看,太可惜了!”“我还有图片没冲出来,否则更美。”张瑞刚在小城住了3个晚上,走遍了每一个角落。听说一位爱斯基摩人老婆婆曾经徒步走到过北极,便慕名前去,只见其居不见其人。得到的说明是80岁的老婆婆出去旅行了。 晚上我又去找张瑞刚,话题不自觉就从联合报的李彦甫身上开始。张瑞刚叹一口说,“我俩明晚一宿都没睡觉,拼命打电话,所有能找到的高层都出动了,电话费折合人民币也要好几千块,一直到今天中午我们还相信一定会成功。没想到……” 他又说,李彦甫毕业于新竹清华大学,虽然只有30岁,却是台湾很有名的记者。他1997年3月赴黑龙江省漠河县报道日全食,在台湾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因此得到全台湾每年只证1个人的科学报道奖。这次参加北极考察的报道,有关部门早就批准,联合报已用整版的篇幅作了特别报道,并宣布开设专门栏目。事到临头却被拒之门外,对李彦甫打击不小,他便哭边给报社传回一份辞职函。毕竟,这件事对他个人和联合报的信誉都有严重影响。 不管怎么说,张瑞刚能顺利登船,意味着大陆和台湾的科学家在本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携手合作,开创了中国极地考察史上的先河。他将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鄂栋臣教授一起,在本次科考中进行北极地区绝对重力场的测量。这也是大家对他格外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参加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使张瑞刚成为第一个到极地进行科学研究的台湾记者,他因此“感到十分荣幸”。他上船后找到船长先敬个礼,“我的泪水差点出来,我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 今年47岁的张瑞刚已经是个退休资深教授。他介绍说,在台湾,年满65岁和工作满25年的都可以申请退休。为了学术研究的自由,他办理了退休手续,到明新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担任教授。明新技术学院是台湾私立大学中较好的一所,拥有1100多名学生。“学院很重视科学研究”,张瑞刚说,院方投资建立了GPS卫星追踪站,“GPS系统一买就是几十套,让学生有学习使用的机会”。 张瑞刚大学学习大地测量,硕士研究物理大地(测量学由几何大地、卫星大地、物理大地之分),到加拿大读博士专攻GPS(全球定位)。“我是台湾唯一作重力测量的人”,张瑞刚不无得意地说。他与美国一家生产绝对重力仪的公司一直保持联系,今年2月,公司通知他一种先进的便携式绝对重力仪将要投产,他便定了一台。定价22万美元,他只花了9万美元。“因为公司也很想知道这种仪器在北极的使用情况,这将是世界上第一次在野外进行绝对重力测量。” 这台仪器是他和鄂栋臣教授合作项目的核心仪器,也是美国公司生产的世界上第一台同时也是目前唯一一台该类型的仪器,今年6月刚刚出厂。鄂栋臣教授和张瑞刚合作进行的也是中国极地考察史上第一个正式立项的测绘方面的科研项目。他俩计划在首次科学考察中利用便携式绝对重力仪,这将是世界上首次在北冰洋的永久海冰区进行绝对重力数据的测量。 地球重力是进行火箭发射、导弹制导等必不可少的数据,也是温度、气压、重量等各种计量器具的基础。利用重力值,可以准确测算出地球表面的起伏与高度。测量动力有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之分,相对重力测量比较简单,但要与绝对重力基准点比较后进行推算,如果相距太远,则会产生较大误差。测量绝对重力以前都是在室内进行的,因为仪器本身又大又重,且要求在严格的恒温条件下,四五个人进行24小时以上测量才能完成。张瑞刚教授在美国购买的这台新研制的便携式绝对重力仪,体积小、操作方便,只需1个小时就能得到精度更高的数据。 鄂栋臣和张瑞刚准备通过测得的数据建立北冰洋的绝对重力基准网,并将结果通过国际权威杂志公布。为准确起见,张瑞刚说,6月初一拿到仪器就到美国国家大地测量局建于科罗拉多州朗曼附近的桌面山的基准点进行了对校,考察结束后,他将再次对校。为了这次考察,张瑞刚做了精心的准备。他向记者展示一块1.5米见方、做得很细致的多层板,说这是他设计好从台湾带过来的。我真难想像,他是怎样抱着这个东西上飞机的。 张瑞刚还是武汉测绘大学的客座教授,并带着一个博士生。他是以武测鄂栋臣教授研究组成员的身份参加此次北极考察的。雪龙号启程前,张瑞刚还去上海登船了解情况,3天前他才从台湾坐飞机到达罗姆港。“我参加极地考察,是希望引起台湾学者的注意,让他们认识到,可以和祖国大陆的科学家一起合作进行极地研究。”张瑞刚已被正式确定参加中国第1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他拎着“宝贝”测量仪,将于今年赴南极一显身手。 我们感兴趣的另一个话题是罗姆港。张瑞刚无形中成为我们当中唯一了解这个小镇的人,他于是写了一篇《罗姆港杂记》: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