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历史纪录 > 人民记忆50年 | 上页 下页
一〇八


  ◎ 《人民日报》发表杨荣国批孔文

  8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杨荣国文章《孔子——顽固地维护奴隶制的思想家》。文章认为孔子的立场是顽固地站在日趋崩溃的奴隶制一边,坚决反对新兴的封建制改革。

  文章说:春秋时代,奴隶制国家先后灭亡的有52国,奴隶制度日趋崩溃,这时候,孔子提出来的政治口号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论语·尧日》)。就是要复兴被灭亡了的奴隶国家,恢复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权力,让那些已经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重新出来当政。这是彻头彻尾的复旧反动的政治口号。文章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个“仁”字。这个“仁”,原来就是殷周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文章最后说,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分析当时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看在当时历史发展的条件下,他是站在进步阶级方面,主张革新呢,还是站在反动阶级方面,主张保守。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要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我们要肯定的,只是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东西,对反动的、保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决否定它,批判它。所以,批判孔子的反动思想,对参加现实的阶级斗争,特别是对抓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是会有帮助的。

  ◎ 批判“智育第一”的恶浪掀起

  12月21日,《文汇报》、《解放日报》按照张春桥的意见,发表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刘丽华的一次谈话记录,掀起以批判“智育第一。、批判“资产阶级习惯势力”为中心的讨论。刘丽华在谈话中,把学校加强基础理论教育、严格要求学生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择优培养和选拔人才等做法,都说成是“‘智育第一’的精神枷锁尚未彻底摧毁”。《编者按语》中说:刘丽华的谈话,“揭露了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流毒的若干表现,说明了资产阶级习惯势力的顽固性”;“要注意文教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长期性”。两报展开讨论,这个讨论在上海的报刊上持续了3个多月。上海的高等学校还通过贴大字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错误地批判所谓“智育第一”。

  ◎ 对631名教授、副教授进行突然考试

  12月30日,国务院科教组和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科教组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对北京地区17所高等院校的631名教授、副教授进行数理化考试。许多教授采取拒绝参加考试、交白卷、在考卷上写反对意见等办法,进行抵制。在此以前,辽宁也对教授进行过一次考试。北京考教授后,国务院科教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发简报,在《教育革命通讯》上发表题为《考教授有感》的署名文章等办法,竭力扩大“考教授”的政治影响。上海、天津等地也先后仿效北京的作法,组织“考教授”。

  ◎ 一个小学生成为“反潮流英雄”

  12月12日,《北京日报》发表《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黄帅,10月21日向报社递送她的信和日记摘抄。信是她与班主任老师之间产生一些矛盾后,家长叫她写的,日记摘抄是《北京日报》按反“师道尊严”的需要摘编的。《北京日报》还发表了编者按说“这个12岁的小学生以反潮流的革命精神,提出了教育革命中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在教育战线上,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没有肃清,旧的传统观念还是很顽强的”,并提出“要警惕修正主义的回潮”。

  12月28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北京日报》的《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及编者按。又另加了编者按,赞扬“敢于向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开火”的精神,并提出“要注意抓现实的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此后,国务院科教组还用电话通知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局,要组织学校师生学习这些材料。此后,在全国掀起了“破师道尊严”的恶浪,把学校为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所采取的措施,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统统指责为搞“师道尊严”,以致许多教师被迫作检查,甚至受到批判。一些学校又出现了“干部管不了,教师教不了,学生学不了”的混乱局面。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