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历史纪录 > 人民记忆50年 | 上页 下页
一〇六


  当然,李庆霖没有想到,这信在本年4月寄到中南海时,竟然使得共和国的最高领袖潸然泪下,尤其读到“有朝一日,当我见阎王去,孩子失去家庭支持后,那他将如何活下去?我真担心”这一段时,同为父亲的毛泽东不禁老泪纵横,他提笔给李庆霖写了一封回信:

  李庆霖同志: 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
  筹解决。

  当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笔回信和300元汇款寄到福建省莆田县时,李庆霖家里无疑像一场盛大的节日来临了,李庆霖捧着主席的来信哭得说不出话来。他没有想到,万般无计之中不寄予希望的一封信,能如此惊动老人家。然而,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这封信使两千万知识青年的苦难决开了火山的裂口。

  不久,中共中央以21号文件的形式将毛泽东的复信和李庆霖给毛泽东的信印发全国,传达到广大群众和知识青年,还附上了《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认真学习毛主席给李庆霖的信的通知》,要求全国党政军机关党委召开扩大会议认真学习,对知青工作要严格检查,加强领导,总结经验。

  正如李庆霖所说:“主席复信后,各级对知青工作普遍重视了,办了青年点盖了房,贪污建房经费和迫害知青事件大大减少了,80%的知青有房住,60%的知青达到了自给。粮食不够吃的由国家补,每月20斤,每月发8元钱。”此外,干部子弟“走后门”的现象也得到了遏止,为了表达他对伟大领袖的感激之情,李庆霖又把中学刚刚毕业的小儿子动员下乡,他说:“毛主席这样关心我,我应该带头听毛主席的话。”并拒绝了公社推荐他的大儿子上大学的美意。凭着毛主席的这封来信,李庆霖也被罩上了五彩光环,他先后担任东方红小学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莆田县知青办副主任、莆田县教育组副组长,福建省高校招生办副组长、省人大代表直至国务院知青办成员。

  身在历史之外的人喜欢说:“如果某某人到此为止,也许……”然而,历史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某种人为的因果等式不可能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李庆霖后来的下场,充其量是个人立场偏斜和权欲升腾的结果,是一个70年代的荒谬插曲。然而,当这个现在已变成古暮老人的李庆霖,怀念着1973年温暖的春光时,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去嘲笑这个老人的感情。毕竟,他曾经写出了数亿人心底的呻吟,1973年的这封信冲破了“莺歌燕舞”的樊笼,成为70年代人民信史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会公正地评价这一声心灵的呐喊。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