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历史纪录 > 人民记忆50年 | 上页 下页
八九


  §1968年:在蓝天白云下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喊叫:
  永远记住我,妈妈呀北京!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当六六、六七、六八届初高中学生作为文化大革命的主力军,上山下乡进入中国农村现实的“汪洋大海”后。他们在1968年的夏天才感受到了苍海一粟的孤独。也许他们还有某种把火种播到台湾省农村的宏愿,但面对处处穷山恶水和红色浩劫的广阔天地,生存的艰辛沉重地打击着他们的热情,原本不可一世的红卫兵战士,在“大有作为”的再教育中变成这个时代的被放逐者。

  1966年起,以学生为主的红卫兵,放弃课堂走向革命“串联”。1967年中央要求“复课闹革命”,但招生考试制度被废除,初高中学生形成积压,仅有大学能复课。

  本年度,学生积累数达1000多万人,国民经济却全面衰退,工矿企业无法消化这些剩余劳力。

  1968年毛主席发出指示“知识分子到工厂去,到农村去,主要的是到农村去……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毛泽东自己也头戴草帽,手握镰刀,站在金浪翻滚的麦田里指示航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个声音不断地在阳光灿烂的天空回响,鼓励着2000万所谓“知识青年”,声势浩大地扑向金灿灿的田野。

  上山下乡最初是一种充满理想主义精神的选择,既是时代的使命,也是革命扩大战果的必然。知青们胸戴大红花,脚跳忠字舞,锣鼓喧天地从城市下放到农村。抱着极大的革命热情,坚决地开进了深山和荒野。

  最初的知识青年下乡运动是充满乐观精神的,如1965年出版的《在广阔天地里》有这样的描写:“嫣红的夕阳,把整个山沟点染得金碧交辉。小沟里流水淙淙,森林中鸟儿欢唱,组成了一支美妙的交响乐,滔滔地歌唱着山区的美好远景,赞颂着新的一代青年们的美丽理想。”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诗意消失了。

  小乔的祖辈生活在山西晋南,祖辈的生活贫困而单调,1960年他考入了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分配时,不愿下乡。

  小乔的思想被驻校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老李发现了,李师傅遵照毛主席“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伟大教导,用自己血泪斑斑的家史来教育小乔,李师傅痛苦地回忆道:“在那吃人的旧社会,哪有我们穷人的活路。是毛主席领导我们穷人翻了身,过上了幸福生活,像你们这些穷人的孩子才得到上学的机会。可是有人读了十几年书,就忘了本,不愿到农村,到艰苦的地方去,这对得起毛主席吗?”

  此话触到了小乔的痛处,他沉痛地流着泪说:“李师傅,我错了,是我没有好好听毛主席的话,忘了本,我对不起工人阶级,对不起贫下中农,更对不起毛主席!”李师傅很严肃地说:“人民把你供养到医专毕业,你却不愿为人民服务,不愿到深山窝铺去,你知道有多少贫下中农在盼望着你们?有多少病人在等着你们的诊治?”老工人的话铭刻在小乔的心里,他激动地拍拍胸前的红宝书说:“我一定听毛主席的话,坚决到深山窝铺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我们当然明白上述语言有多少后加工成分,也惊异一个工人和一个学生的对话,语言逻辑上这么完整,政策水平上这么高超,但我们必须相信,这就是1968年的标准语言。

  城市的小青年,不知农村艰苦,抱着中世纪田园诗的梦想奔向农村,也许自有他们的人生见解,而大批从农村苦水里泡大的农民子弟要面对农村的艰辛,那真正是要靠理想主义的支持了。这里边的差别是很大的,最初的知青,他们一到农村就提出“首要的任务是教育农民”。这也是20年后,知青文化热死灰复燃后,老知青们引以为傲的事情。他们企图以此来证明,知青在上山下乡时的苦难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石,并以此来证明知青一代为“中国最后的理想主义者”,事实上,在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条件下,其革命斗士的尊严和高贵被生活的严酷毫不客气地挫败,我们相信,这时候他们心中澎湃的绝不是悲壮的理想主义,而是辛酸、贫贱和刻骨的怨火。知青就像当年阿Q对小D一样,郑重地提出“首要的任务是教育农民”。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