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朱自清 > 中国歌谣 | 上页 下页 |
重叠的格式(2) |
|
(三)问答式 所谓“对山歌”的便是,这种歌因问作答,便成了重叠的形式。其一问一答的,如前所举《啥人数得清天上星》。其用连锁式或递进式的问答的,蝉联而下,可至无穷。如四川酉阳的一首云: 山歌好唱口难开。林檎好吃树难栽。 大米好吃田难办。鲜鱼好吃网难抬。 〔其二(问)〕 什么人说,山歌好唱口难开? 什么人说,林檎好吃树难栽? 什么人说,大米好吃田难办? 什么人说,鲜鱼好吃网难抬? 〔其三(答)〕 歌师傅说,山歌好唱口难开。 栽花娘说,林檎好吃树难栽。 庄家老说,大米好吃田难办。 打鱼郎说,鲜鱼好吃网难抬。 〔其四(问)〕 哪里得见歌师傅? 哪里得见栽花娘? 哪里得见庄家老? 哪里得见打鱼郎? 〔其五(答)〕 山林得见歌师傅。 花园得见栽花娘。 田中得见庄家老。 河下得见打鱼郎。 〔其六(问)〕 歌师傅穿的什么衣什么鞋? 栽花娘穿的什么衣什么鞋? 庄家老穿的什么衣什么鞋? 打鱼郎穿的什么衣什么鞋? 〔其七(答)〕 笼鞋蹋袜歌师傅。 鞋尖脚小栽花娘。 捞脚扎手庄家老。 伸头缩颈打鱼郎。(《歌谣》十五) 这里第一节是用铺陈式(见后)的重叠,引起以下三问三答,与一问一答的只有问答不同。又末节是不重叠的。又第一问与第二问是连锁的,第三问是另起一头。 儿歌里的“对句”,也属此种。如吴歌《碰碰门》云: 碰碰门。“落个?”“隔壁张小大。”“做啥?”“逗火。”“逗火做啥?”“寻引线。”“寻引线做啥?”“补叉袋。”“补叉袋做啥?”“甩石子。”“甩石子做啥?”“磨刀。”“磨刀做啥?”“劈篾。”“劈蔑做啥?”“做蒸笼。”“做蒸笼做啥?”“蒸馒头塌饼。”“蒸馒头塌饼做啥?”“拨拉阿娘吃。”“阿娘住拉落里?”“住拉天上。”“纳亨上去?”“一步金车,一步银车,伊哩挨拉摇上去。”“纳亨下来?”“拿两条红绿丝线,拉阿娘奶奶头上宕下来。” “回个啥物事?”“回个烂橘子。”“烂橘子介?”“半路上嘴干吃脱哉。”“核呢?”“种子树哉。”“树呢?”“做子扁担哉。”“扁担呢?”“前门撑撑,后门撑撑,撑断哉。”“断扁担呢?”“烧子灰哉。”“灰呢?”“沃子田哉。”“田505呢?”“卖子铜钱银子哉。”“铜钱银子呢?”“讨子花花新妇哉。”“花花新妇呢?”“东亦淘米,西亦汰菜,拨拉红眼睛野猫衔子去哉。” “红眼睛野猫呢?”“汤罐里偷水吃沉杀哉。”“汤罐呢?”“换糖老老换子去哉。”“换糖老老呢?”“爬墙头看戏跌杀哉。”“啥人搭俚哭?”“蚊子嗡哩嗡哩搭俚哭。”“啥人搭俚戴孝?”“白头公公搭俚戴孝。”“啥人搭俚扛棺材?”“长脚蚂蚁扛棺材。”(《甲集》二七至三〇页) 这歌也没有韵,与前一首一样,但句法是参差的。歌中分三段,用连锁式,但与前一首又有分别。前一首四句一转,此首则逐句蝉联而下,可称为“接麻式”(见后)之一种。对句也有不用问答式的,但形式仍是相似,无庸另列一类。 北京儿歌有一首云: 拍!拍!“谁呀?”“张果老哇。”“你怎么不进来?”“怕狗咬哇。”“你胳肢窝夹着什么?”“破皮袄哇。”“你怎么不穿上?”“怕虱子咬哇。”“你怎么不让你老伴儿拿拿?”“我老伴儿死啦。”“你怎么不哭她?”“盆儿呀!罐儿呀!我的老蒜瓣儿呀!” 常惠先生说这“是由《神仙传》里的《张果传》来的,或者是张果好诙谐的缘故”(《歌谣论集》三五五、三五六页)。这虽也用连锁式,却简单得多了。 (四)对比式 这是“反复说正反两个意思的”(见顾先生文)。如《孟子·离娄》篇所载孔子听孺子歌云: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灈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灈我足。 又如浙西歌云: 囡儿回娘家,骨头散懈懈;囡儿回夫家,骨头梢鹰架。(《民谣集》二十) 又如闽南歌云: 人喊,你也喊。人嫁娘,你嫁简。人坐轿。你坐粪斗。人抱婴孩,你抱个狗。人得笑,你得哭。人烧香,你烧草。人吃面,你在毛厕里翻筋斗。(《孩子们的歌声》) 这是一句一叠,两句一排,共七排,与前二首之两句一叠,只有一排者不同。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