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郑振铎 > 中国文学史 | 上页 下页
第五十七章 昆腔的起来(1)


  昆腔起来以前的南戏——昆腔的起来——昆腔的创作者魏良辅——梁辰鱼与其《浣纱记》——郑若庸与张凤翼——李开先、王世贞等——屠隆与汪廷讷——梅鼎祚——郑之珍的《目连救母戏文》

  一

  昆腔的起来,是南戏革新的一个大机运。在昆腔未产生之前,南戏只是像野生的蔓草似的,无规律的发展着。正德以前的南戏作家们,以无名氏为多,盖大都出于乡镇文士们的创作,教坊优伶的传习,词多鄙近,曲皆浅显明白如说话,妇孺皆听得懂。徐渭《南词叙录》谓:“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布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即其技欤?”故南戏,明人往往谓之乱弹。盖以其没有一定的音律。又各囿于地域,同一戏文,而各地的歌唱的腔调不同。当时,有余姚、海盐等腔。明陆容《菽园杂记》(十卷)云:“嘉兴之海盐,绍兴之余姚,宁波之慈溪,台州之黄岩,温州之永嘉,皆有习为倡优者,名曰戏文子弟。”《南词叙录》云:“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称余姚腔者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惟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玉茗堂文集》卷七)云:“南则昆山之次为海盐,吴、浙音也,其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江以西,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变为乐平,为徽、青阳。”

  这可见在昆腔起来的时候,南戏的歌唱法是极为凌乱的。弋阳流行最广,却以鼓为节;调又喧闹。海盐腔却是以“拍”为节的。他们的乐器也是不能统一。到了昆山魏良辅起来,一手创作了昆腔之后,方才渐渐地征服了一切,统一了南戏的乐器与歌唱法,增大了南戏的音乐的效力。原来南戏的歌唱,是以箫管为主的,和北剧之以弦索为主器,恰相对抗。但良辅则集合于一堂,一切皆拉来为他自己所用。笛、管、笙、琵之合奏,实为良辅的勇敢的尝试。沈德符云:“今吴下皆以三弦合南曲,而箫管叶之。”(《顾曲杂言》)正指昆山腔而言。这繁音合奏的优雅的腔调,其能打倒单调而喧闹的弋阳诸腔,那是当然的事。所以自嘉靖以后,不久便传遍了天下。在徐渭写他的《南词叙录》的时候(嘉靖三十八年,即公元1559年),昆山腔还只行于吴中。到了万历的时候,则昆山腔随了南戏势力的大盛,甚至侵入北方。其流行之速与广,都是空前的纪录。但在嘉靖间,尚有不了解的人,对于昆腔加以非难。徐渭在《南词叙录》里,却极力地称扬昆腔的好处,极力为之辩护:

  今昆山以笛管笙琵,接节而唱南曲者,字虽不应,颇相谐和,殊为可听。亦吴俗敏妙之事。或者非之,以为妄作。请问《点绛唇》、《新水令》是何圣人著作?

  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妓女尤妙。此如宋之嘌唱,即旧声而加以泛艳者也。隋、唐正雅乐,诏取吴人充弟子习之。则知吴之善讴,其来久矣。

  徐氏可谓昆腔的第一个鼓吹者、知音者、赏识者。自有昆腔,于是南戏始不复囿于地方剧。自有昆腔,于是南戏始不复终于乱弹而成为一种规则严肃,乐调雅正的歌剧。昆腔在海盐、弋阳、余姚诸腔中,实最后出。然在很短的时期内便压倒了她们。同时,北剧也因之而大受排挤而至于消亡。沈德符《顾曲杂言》云:“自吴人重南曲,皆祖昆山魏良辅,而北词几废。”沈氏之时,离良辅创昆腔之时不过五六十年,而昆腔的势力,已是如此之盛大!

  关于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手创作了昆山腔的魏良辅,其时代却颇难确定。向来每以他为嘉、隆间人。陈其年诗亦有“嘉隆之间张野塘,名属中原第一部。是时玉峰魏良辅,红颜娇好持门户”的话。但他的时代似更应提前。徐渭时,昆山腔已有势力。祝允明(嘉靖五年卒)的《猥谈》云:“数十年来南戏盛行,更为无端。……妄名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变易喉舌,趁逐抑扬,杜撰百端,真是胡说。”是昆山腔之兴,至迟当在正德(1506~1521)间。陆容为成化、弘治间人,所作《菽园杂记》,历举海盐、永嘉诸腔,却无昆腔的名目。可见昆腔的出现,最早也当在成化以后(即公元1487年之后)。

  我们如以昆山腔为出现于正德时代,当不会有多大的错误的。其盛行当在嘉靖中叶以后。良辅于嘉靖间或尚在人间。良辅的生平也不甚可知。余怀的《寄畅园闻歌记》(见《虞初新志》卷四)云:“南曲盖始于昆山魏良辅云。良辅初习北音,绌于北人王友山。退而镂心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当是时南曲率平直无意致。良辅转喉押调,度为新声,疾徐高下清浊之数,一依本宫,取字齿唇间,跌换巧掇;恒以深邈助其凄泪。吴中老曲师如袁髯、尤驼者,皆瞠乎自以为不及也。……而同时娄东人张小泉,海虞人周梦山,竞相附和。惟梁溪人潘荆南独精其技,至今云仍不绝于梁溪矣。合曲必用箫管,而吴人则有张梅谷,善吹洞箫,以箫从曲,毗陵人则有谢林泉工恹管,以管从曲,皆与良辅游。而梁溪人陈梦萱、顾渭滨、吕起渭辈,并以箫管擅名。”胡应麟《笔丛》也说道:

  魏良辅别号尚泉,居太仓南关,能谐声律。若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之类,争师事之。梁伯龙起而效之,考证元剧,自翻新调,作《江东白苎》、《浣纱》诸曲。又与郑思笠精研音理。唐小虞、郑梅泉五七辈杂转之,金石铿然。谱传藩邸戚畹,金紫熠爚之家,取声必宗伯龙氏,谓之昆腔。张进士新,勿善也。乃取良辅校本,出青于蓝,偕赵瞻云、雷敷民与其叔小泉翁,踏月邮亭,往来倡和,号南马头曲。其实禀律于梁,而自以其意稍为韵节。昆腔之用,不能易也。

  一部昆腔史,已略尽于此。而梁辰鱼便是第一个戏剧家,利用这个新腔以写作他的剧本的。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