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邹韬奋 > 人物述评 | 上页 下页 |
孙中山先生的生平(4) |
|
一〇 不怕失败 中山先生幼时求学经过失败,年青时在家破除迷信经过失败,初倡革命时,相信的只有三四人,大家骂他发狂,无时无地不在失败环境之中。这都是我们已经讲过的事实。但是他始终不怕失败,始终往前猛进。现在人人都知道中山先生的伟大,但我们尤当勿忘的,是他所以能有今日的成就,不怕失败是一个极大的要素。 据中山先生自己说,民国未成立以前,他和同志的举义,竟经过十次的大失败。我想常人失败一次而不灰心改途的已少,至于二次三次四次乃至九次十次失败而仍一往直前,毫不退缩的,在中国历史上,简直只有先生一人。况且这十次大失败的前前后后,还有许多小失败和遭人轻视唾骂的艰苦困恼,在在足以使人心灰意冷。第九次失败后,“……各同志以新败之余……为力已穷……住食行动之资,将虞不继。举目前途,众有忧色;询及将来计划,莫不唏嘘太息,相视无言”。竟有一蹶不振之势。先生则仍精神百倍,积极进行,慰以失败何足馁。告诉同志说:“吾曩之失败几为举世所弃,比之今日,其困难实百倍……只虑吾人之无计划无志气耳。”这次失败之后,先生对于同志之安慰与鼓励,固已舌敝唇焦,力竭声嘶。至于他自身,更是困苦。他说:“予本拟偏游南洋英荷各属,乃荷属则拒绝不许予往。而英属及暹逻亦先后逐予出境。如是则东亚大陆之广,南洋岛屿之多,竟无一寸为予立足之地,予遂不得不远赴欧美矣……” 民国成立以后,讨袁的失败,护法的波折,陈炯明的叛乱,又是在在足以使人伤心短气的事。 这样看来,先生遗嘱的第一句话“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不知含有多少辛酸味。 天下事业的大小,和他的难易,是正比例的。我们要把先生“不怕失败”的精神,做我们向前奋斗的暗里明灯。 一一 宽恕的德性 常听人说,做大事的人律己要严,对人则不可不有“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态度。我最初觉得天下最讨厌的莫如糊涂的人,最偾事的也莫如糊涂的人,何以说小事便许糊涂?后来阅世略深,看人略多,觉得做大事的人倘若心量褊狭,常在小处较量,往往失人心,误大事;然后才悟我们做人应事,有的地方却不可不注意宽恕的精神。 中山先生宽恕的德性,只要举一件小事,就很可以看出。先生在一九〇五年时候(时年四十岁),因运动革命至欧洲,组织革命团体。这个时候欧洲留学生因受革命思潮的陶冶,已有多数赞成革命。于是先生乃揭橥生平所怀抱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号召同志。开第一会于比京,加盟的三十余人,开第二会于柏林,加盟的二十余人,开第三会于巴黎,加盟的十余人。在柏林的二十余人中,有一个湖北学生叫做王发科的,他加盟于先生所主持的“兴中会”后,被一个满洲学生听见,警告他说:“我要写信到国内去,撤你的官费,取你的性命。”这位老王听见这话,吓得魂不附体,赶紧答应暗里追蹑先生到巴黎去设法。到了巴黎,他私访同乡学生汤芗铭商量补救的方法。那里晓得这位老汤也是新加盟,听了这个消息,也就吓得面无人色。于是这两位“无独有偶”的两位“同志”,偷在先生所住的旅馆外面等着,好烦苦的等到先生出门以后,他们托朋友名义,直入先生的卧室,割破皮包,偷出加盟的名册,飞奔到驻法使馆,向当时的公使孙宝琦跪着“涕泣自承”。岂知他们两位“拍马屁拍到马脚上”,老孙当时以开通自命,就大不以他们的行为为然,并恐闹出伦敦使馆同样的笑话,挥他们起立,申斥一顿,叫他们赶紧把名册送还先生。这两位“尴里尴尬”的“同志”,弄得一场没趣,赶紧抱着名册飞奔到旅馆,向先生“涕泣自承”割破了皮包。先生非但一点不动气,反用温语安慰他们。 我们在这副“图画”里面,想见两个“同志”鬼鬼祟祟,患得患失的憨态,真要笑得腰痛;同时更可想见中山先生的宽宏大度,确非常人所及。 一二 终身求学的精神 我研究中山先生的生活,觉得第一使得我们敬仰而且足以振作我们志气的,是他意志力的坚强。你看他经过多少风波,受过多少困难,而他始终向前奋斗,未尝挫折。我们做事,往往遇着一点困难,有了一点麻烦,便要悲观,便要灰心,何不念念先生的这种强毅精神? 除了上面所说的那种强毅精神之外,最足以惕励我们的,是先生终身求学的精神。 先生自己曾经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 据黄昌谷先生说,中山先生一生的生活,无论是在做事,或者是休息,每天除了饮食做事以外,总是手不释卷。不但是从前在旅行之中,没有带什么东西,总带有几本关于革命一方面的最新出版物,时常仔细研究;就是在火线上督战,也带有许多书籍杂志,军事上的工作一停止,便把书本拿到手里来,从容不迫,一行一字的读下去。中山先生又曾经告诉黄先生说:“我几十年来,因为革命,居无定所,每年所买的书籍,读完了之后,便送给朋友去了。至于读过了的书籍之种类和数目,记不清楚。大概在我革命失败的时候,每年所花的书籍费,至少有四五千元;若是在革命很忙的时候,所花的书籍费便不大多,大概只有二三千元。” 读者诸君:若在常人,失败的时候,正是所谓“心绪恶劣”的时候,那个再肯求学!现在你们所处地方的恶劣,是不是比“失败的时候”还利害?否则你们藉口心绪不佳而不高兴求学,想到中山先生的这种精神,难为情不难为情? 关于这个地方,还有一点我们要觉悟,就是“求学”并不限于身在学校的时候,就是出了学校做事的时候,随时都是求学的时候。学校的教育不过是在基本知识方面打好一个根基,决不是一旦“毕业”,就把“求学”的事也把他“毕”掉。我们不要忘记中山先生四十年革命,也就是四十年终身不倦的求学。 一三 书与面包 人物愈伟大,好学愈迫切。中山先生终身求学的精神,上次已经说过。我现在还要引吴稚晖先生所目睹的关于中山先生“书与面包”的故事,和诸君谈谈。 吴先生说他未曾认识中山先生以前,沿着“传统的腐败头巾习气”,既以为他是“绿林豪杰”的强盗坯,还疑心他不识字。后来在英国伦敦认识他以后,才知道他是手不释卷。一九〇八年中山先生到伦敦的时候,旅费似乎很窘,吴先生有一位朋友叫做曹亚伯的,在留学生里面凑集了三四十镑送给先生。不料三天以后,吴曹诸位到先生寓里来看他,见他已把那些钱买了一大堆紧要书籍,还津津有味的指示他们这个是什么书,那个是什么书……吴老先生当时心里惊骇他这样好学,那位曹老朋友却以为他不吃面包,反去买那些不急之物,心里有些不满意。 我听了这件很使人感动的故事,深切觉得要求真学问,便要做到“古之学者为己”避免“今之学者为人”那两句话。什么叫“为己”而非“为人”呢?就是求学出于本心所欲,不是为着分数,不是为着文凭,也不是为着名利,于是用不着有人督促而后尽心所学。 我们晓得美国伟人林肯青年的时候,一天到晚要做苦工过活,每晚充其量只有十分钟的闲空看书,而且还没有灯,他还要把柴头劈成小叉,点着火炬勉强看书,这个时候他完全出于求学的诚意,那里料得他后来居然做总统,持笔自草宣言,成为英文文学中的不朽名著? 反顾中国的中山先生,在当时一口饭都吃不饱的时候,并在亡命海外四周危险的时候,竟那样好学!这个时候他也是完全出于求学的诚意。我们现在敬仰他的博学,要知道他的博学不是一朝一夕得到的,是这样在颠沛流离时候仍不辍学而积成的。 这样看来,不看书不求学的人,要把“忙”来推诿,简直就是“懒惰”!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