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名家文集史籍历史虚阁首页言情小说侦探推理军事军旅科幻小说时尚阅读
外国名著传记纪实港台文学诗词歌赋古典小说武侠小说玄幻奇侠影视小说穿越宫闱青春校园
虚阁网 > 张恨水 > 写作生涯回忆 | 上页 下页
上了经馆和学堂


  回到南昌以后,我父亲在新淦县三湖镇找到了工作。这里有一道漳江,两岸都栽了橘子树,我的家就像埋在橘子林里。我在家里学了一些八股文。我作过“起讲”,也学了诗,懂了平仄,学作过五绝。我记得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题里,我有这样十个字:“枝横长岸北,树影小桥西。”后来我懂一点儿诗,觉得这根本不合题。但我初学作诗,确是这样胡乱堆砌的。这作风,维持了两三年之久。我到了三湖,觉得在这里住家非常的好,这里有大河激浪,橘树常绿,心想如此诗境多么好,就从这里学起诗来吧。我就常在橘林边的白沙堤上散步,堤外有一道义渡,堤上有一座小小的塔,比在城市小巷里接近大自然得多了。

  这时我父亲要我在古文上下点功夫,再送我上学堂。正有一位古文很好的萧先生在附近开设了一座经馆,父亲就送我去念书了。在从前,父命是不能违抗的。这经馆周围的风景比我家还美,四周全是橘子林,门口有一条石板路,闪开一片大空场,场里有水井,橘林外便是漳江,经馆是姓姚的一个祠堂,院里有两棵大树,若是晴天,太阳穿过大树,照见屋里碧油油的。最妙的是萧先生收了一个姓管的学生,他们家里买了许多小说,我们在一个房间攻读,他和我很要好,常把书带来借给我看。我就这样读了不少章回小说,无形中对章回小说的形式和特点有了一些体会。

  在经馆里读了一年书以后,我已十四岁了,父亲又把我送入学堂。这时我不只看小说,还看书评。不过,那时候的书评,没有后来风行的书评那么尖锐和细致,但是也可以帮助我懂得哪样书好哪样书坏了。譬如白话小说《儿女英雄传》,我就看着他的言词句子不错,但对人物刻画就差一些了。

  那时候,商务印书馆出了《小说月报》杂志,我每月买一本,上面有短篇长篇创作,有翻译小说,使我受益匪浅,于是我懂得买新书看了,跳出了只看旧小说的圈子,也可以算作一种跃进吧。我仔细研究翻译小说,吸取人家的长处,取人之有,补我所无,我觉得在写景方面,旧小说中往往不太注意,其实这和故事发展是很有关的。其次,关于写人物的外在动作和内在思想过程一方面,旧小说也是写得太差,有也是粗枝大叶地写,寥寥几笔点缀一下就完了,尤其是思想过程写得更少,以后我自己就尽力之所及写了一些。

  我在学堂里读了一阵书,父亲又把我送到南昌敬贤门外的甲种农业学校去读书,但是不到一年,父亲去世了,母亲就带了我们子女回安徽潜山乡间老家,我的学校生活也中止了。我很忧愁,但是读小说的习惯却依旧。我那年十七岁,写了一篇四六文章的祭文,大胆地为父亲除灵举行家祭的灵堂上宣读起来,把稿子也焚化了。我这时有些自负,对乡间那些秀才、贡生不怎样看得起,没有什么朋友。家中有一间书房,窗外有桂花树,我常临窗读书,同乡人因而送了我一个外号,叫我“大书箱”,意思是我只知念书。我那时真是终日吟诗,很少过问身外之事。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