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张恨水 > 太平花 | 上页 下页 |
一 |
|
▼第一章 此地有三种宝 四月杪五月初的时候,大江以北,还没有到酷热的程度。天气很是温和,山上的树木,青叶子完全长了起来,远远望去,给大山穿上一件新袍子了。庄稼地里,新种的高粱和玉蜀黍,长得有一尺长上下,平原地上,一望皆绿,在这绿毯子上面,有一条曲折赭黄色的痕条,划破了平芜,那是一条人行大道。由这大道一直上前,是一丛堆成绿山的树林。只在绿树里,左露出一截围墙,右露出一双屋角,遥遥地听到两声继续的鸡叫,这可以知道那里有一个村庄了。在这村庄五里路以外,有个小地名,叫作三叉口,是邻邑往来三条大道分叉之处。 在这路口上,也开有六七家乡店。来往的行人,到了这里,都要打尖歇腿,替牲口上草料。每到太阳正中和太阳落山的时候,几家乡店,却要忙碌一番。这是一个正午的时候,乡店屋顶上的烟囱,向半空里直冒着青烟,正忙着煮午饭呢。路上的行人,远远地望了这烟囱,想到烟囱下面,黄米饭正煮得香味扑鼻,不由得要赶上一程路。因之不多大一会儿的时候,这几家村店,都坐满了行人。 靠向路东的一家茶饭店,门口支着一个芦篷,篷下横七竖八摆了几张桌子。芦篷对面,没有人家,一丛高过于人的野竹子,半环着一口野塘。塘里的水,让风吹着,皱起鱼鳞似的波纹,几双鹅鸭在水里来回游泳着,很有个意思。 这时,由路南来了一个少年行人,他穿了一套西式的猎装,一顶荷叶边的呢帽斜侧着戴在头上。肩上背着一个温水瓶,手里提了一个照相匣子,一步一步,用左手拿着一根粗手杖,在地上点着走了过来。他后面跟了一个脚夫,挑着一担简便的行李,走到这里,四围看了一看,却叫道:“李先生,我们就在这里打尖吧?过了这一家,这三叉口就没有店了,至少还要赶上五里路,我肚子实在饿了,有些来不及。”那李先生看了看这个小饭店门前风景不错,便点头道:“那也好,我们就在这里歇一会儿。” 饭店里的小伙计,看到来人是穿西装的,是个上中等客人,就由芦篷里迎了出来。问道:“二位吗?我们这里有刚出来的馍馍,滚热的,该打尖了,什么时候了!”他说着话,将这里二人引了进去,代为将东西放下,连忙泡了一壶茶出来。一见这脚夫和穿西装的坐在一处,便笑道:“先生你倒是讲平等的,怎么不雇头牲口骑着?” 穿西装少年也笑道:“牲口有了毛病,在前面一站打发回去了,看不出,你倒知道‘平等’二字。”伙计见他很随便,拿起茶壶,给他斟上二杯茶,放到他面前,笑问道:“看先生你这样子,是赶到城里去的,由京里来的呢?由……” 那人笑答道:“远了,我们由京里来的。” 伙计道:“由京来的,是了,我们这里也常有,谁不知我们这里安乐窝有三件宝?”说着,便哈哈一笑。在店里头有个人喊道:“刘小二,你该照应买卖,怎么又谈上天了?”看时,店里灶头边,钻出一个蓬头妇人,向外边望着,刘小二“喂”了一个字,回身照应买卖去了。 少年喝了两杯茶,又把刘小二叫了来,问:“还有什么打尖的?” 刘小二道:“除了馍馍,就是大锅饼,恐怕先生你不能吃。”说着望了那少年的脸。 少年道:“出门的人,也不管那些了,有什么菜没有?” 刘小二道:“现成的只有咸豆腐干、盐鸡蛋,还有煮的咸菜。恐怕先生你不能吃。” 那少年指着对面一个座位上道:“那一位面前,摆了那一大碗肉,你怎么不照样卖一点给我们?” 伙计道:“那是人家自己带的路菜,不是我们这里卖的。先生你若要吃肉,我们这路口上有个肉案子,我去给先生你买来现做。” 他们这边说话,那边座位上一个老先生,面前摆了一大碗肉,用筷子挟了起来,将馍馍掰开,挟着肉送进嘴里咀嚼着。他向这边看来,又望了一望碗里的肉,于是将碗端了过来放在少年桌上,笑道:“我吃饱了,再走二十里就到家了。这里还有大半碗咸菜,若不嫌吃残了,就请拿去下饭。”少年站起来推谢着,就和老人隔了桌子,谈起话来。 伙计端上馍馍、鸡蛋、豆腐干,少年也就带吃着。 那老人问道:“刚才听先生你说,是由京里来的,到此贵干?” 少年道:“我是新闻记者。” 老人听了这四个字,倒有些不懂,偏着头想了一想道:“这四个字怎么写?”这少年因为方言的关系,怕解释不清楚,就在身上掏出一张名片,送到那边桌上去。老人接过名片一看,上写: 北京《黎明报》旅行记者李守白 老人笑道:“哦!明白了。你是报馆里先生,到敝地来做什么?敝地并没有什么新闻啦。” 李守白看了芦篷下的人,又望了望那老人,微笑道:“我们当旅行记者的,不一定要打听什么新闻,凡是游历所到的地方,人情风俗,也是可以记下来的。” 老人道:“若是人情风俗都能记的话,那我们这里就大有可记了。不要说别地方,离这里五里路的地方,有个安乐窝,有三件宝贝,现在就是最好去玩的时候了。” 李守白道:“刚才这位伙计,说了什么三件宝,我不曾问得,现在老先生你又谈起这个,不知道这三件宝,究竟是什么。这第一件宝呢?” 老人道:“第一件宝,是太平花。”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