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曾卓 > 诗人的两翼 | 上页 下页
和大学生谈诗(1)


  一个大学的诗社送了一批诗稿来让我看。后来诗社又来了三位同学和我谈了一次话,下面是部分谈话记录的整理稿。

  记录整理者是杨隽。可惜的是,我的话记得多,同学们的话记得少,其实我们的交谈是很热烈的。

  同学:送来的这些诗你都看了吧?我们想请你谈谈看法。

  曾:我只是翻读了一遍,看得不是很仔细。总的说来,这些诗是有一定水平的。尤其是想到这些诗的作者都是理工科学生,我更感到喜悦。

  同学:我们虽然是工科大学,但喜欢文艺的同学很多,诗社就有好多个。你认为学理工的喜欢文学艺术有好处吗?

  曾:当然有好处。我们知道,许多科学家都具有比较高深的文艺素养。文学艺术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喜欢文艺,对于学理工的人,不仅是一种精神调剂,也是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且,搞理工跟搞文艺一样,需要想象。学理工的可以通过文艺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有一个外国科学家说过这样意思的话:我的工作总是力图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选一个时,我总是选择美。另一个科学家说得更为极端:“想象力感觉美的东西必定是真的——不管它原来是否存在。”牛顿传记的作者沙利文也说过:“我们看到了引导科学家的动力归根结底是美学冲动的表示。”——我们不在这里讨论他们的话,不过是想通过他们的话表明,科学与美学并不是绝缘的。从另一方面看,美学也往往要吸收心理学和科学的成果。

  同学:你的这些话对我们是有启发的。现在请你谈谈对这些诗的意见吧。首先谈缺点。

  曾:这似乎不大合乎章法。一般总是先谈优点的。

  同学:我们可以打破章法。而且希望你谈得坦率一些。我们经得起批评的。

  曾:我倒想问问,你们自己认为这些诗的主要缺点是什么呢?

  同学:我们几个人也交换过意见。这些诗为你送来之前,是经过了挑选的,但还是水平不一。如果谈缺点,这些诗的表现也不同。总的说来,我们觉得有两种相反的情况:有的诗过份直白,太实了;有的诗过份朦胧,甚至晦涩了。在这些诗里,后一种情况更多一些。

  曾:是的,大致就是你们说的这种情况。我想了一下,觉得问题还可以再向前推进一步。诗贵含蓄,但也不完全排斥直白。朦胧也不能笼统地说成是诗的缺点。这都要对具体的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问题我看还是在于有没有真情实感。无论是用直白的方式还是用朦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可以是诗,可以是好诗,从古今中外的诗中,都可以举出许多这两方面的例子。

  看你们的这些诗,有的比较直白,没有诗味,不能感动人。

  但这首先不是一个表现手法问题,而主要在于作者在写诗时是缺乏感情的。你们看,另外的这几首诗,在构思上是费过一番心思的,有想象力,表达方式上决不直白,但同样没有什么诗味,不能感动人——这样一比较,就可以更明白我的意思了。

  而这些带点朦胧意味的诗,我看主要的问题也不在于朦胧,而在于看来作者虽然是想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却缺乏内在的感情。譬如你(指在座的一位同学)的这首《野马》,我就有这样的感觉。我的感觉可能是不对的,你能不能谈谈写这首诗时的心理状况呢?

  同学:……这,这一时说不清楚,还是请你谈吧。

  曾:我说过,我并不反对朦胧。那有时可以表达某种意境、某种情调;有时可以传达出一种不易传达的细腻、微妙的情感,而且,运用得好的诗的朦胧,往往具有使读者有多方面的想象,多层次的联想的能动性。你的这一首诗,也有些朦胧,但主要是在表现方法上有些新奇,用语有些奇特,而我感到这首诗是缺乏充沛的感情的。否则,我虽然不一定能理解诗的含意,却会感到流动在诗里的感情。譬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那言《锦瑟》,一千多年来,论者见仁见智,一直到现在还没有一致同意的解释,但人家仍一致认为这是一首好诗。关于这种现象,是美学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我没有认真考察,这里就不多说了。我还用一个也许不大合适的比方,我听人唱外国歌,我听不懂那句子,但能领会那感情。——对你的这一首诗,我的感受不一定对。你可以提出你自己的看法。

  同学:让我想一想,以后再说吧。不过,你是不是认为诗的形式的探索不重要呢?

  曾:我完全没有这个意思。不仅是诗,任何艺术永远是在探索中前进的(这探索当然也包括形式上的探索)。一部人类文学艺术史就是探索前进的历史。我不赞成的只是仅仅从形式上着眼,脱离了内容的要求在形式上去猎奇。有一些年轻的诗作者,滥用通感,玩弄词句,写出的诗似乎很深奥,很新奇,实际上内容空虚,感情苍白,恐怕这不是值得鼓励的现象。我并不是说诗一定要一看就懂,我愿意跋山涉水去探幽,只是有时我发现探寻到的只是一片荒原,因而不免有点失望。

  前些天,我收到了一个大学寄来的一份油印诗刊,前言中引了两句话。一句是“日日新”,这是美国诗人庞德引用过的孔子的箴言。另一句是:“技巧是对一个人真诚的考验。”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我觉得这两句话引得非常好。前一句话表达了诗人的进取精神。诗人应该勇于创新,甚至不妨惊世骇俗,“敢于给众人的嗜好一个耳光”。后一句,依照我的理解,是说诗人不应该玩弄技巧,技巧只能是为了表达内容,为了内容的需要。从对技巧的态度就可以考察一个人对诗(艺术)的态度是否真诚,事实上,也就是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是否真诚。

  我不知道我的理解是不是合乎原意。

  同学:诗的形式是不是也重要呢?

  曾:诗的形式当然也重要。这些年,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不少,有许多问题还需要继续探讨。随便举一个例,譬如词感、语感,也就是诗人对于语言的鉴别力、感受力、运用力的问题。相近的词之间细微的区别,同一意义的话,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一个词或一句话所包涵的色彩、力度、情绪,话与话的配合所形成的韵律(也就是感情的波动状态)……,关于这些方面,就很值得研究。我谈到这一点,是因为从拿来的这些诗来看,有的同学还缺乏这方面的基本功,没有弄清怎样的语言才是美的,怎样的语言才是诗的语言。其他关于诗的形式问题要研究的方面当然还很多。而且,许多年轻的诗作者都在进行形式方面的探索,我们应该从他们的实践中汲取经验的。

  但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承认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所谓反作用,那或者是指形式限制了内容,或者是指内容通过适宜的形式得以更为有力地表现。那中心点也还是从内容的主导作用出发的。而且,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内容是向内容转移的形式,形式是向形式转移的内容。内容和形式是辩证地融合和发展的。我刚才翻了一下你们送来的《今日大学生》这本杂志,上面有一篇关于绘画的文章,在谈到“一股新的美术思潮正式形成”时,作者说:“他们不再试图以画面去告诉人们怎样生活,不画外部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把自己对这些事情的感受呈现给观众。希望自己作为独立的人格被人理解。”作者又说:“艺术的感染力并不单纯取决于形式构成,它仍然容纳着对当代社会重大主题的思考,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以形式来思考。这个问题是正视还是回避,对很多人来说是不明确的,还需要人们不断地去探索。”这里说的是美术,而我们从年轻的诗人那里也所到过类似的呼声。事实上,只要是诗——真正的诗,是没有不通过诗人自己的感受,因而表现出自己独立的人格的。而感受当然应该是对外部世界即从现实中得来的感受。无论作者主观上是否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告诉人们怎样生活,但客观上,只要是具有感染力的作品,就必然会对人们的心灵产生影响。至于“以形式来思考”的说法,我觉得是有一些含混的。我不知道作者的意思是不是说对当代社会重大主题的思考要通过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了内容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在诗,就是作者的感情、感受),去发展形式、创造形式。

  同学:大学生里面许多诗作者都在探求新的形式,有的形式甚至有点怪,你说这种现象是不是值得鼓励?

  曾:你的这个问题要分开回答。前面我说过,我是赞成探求新的形式的,只要是为了内容的需要,可以而且应该创造新的形式,不怕惊世骇俗。但如果只是玩弄形式以哗众取宠,我就很难鼓掌了。

  同学:我们读过你写的《重要的是:爱》和别的几篇谈诗的文章,知道你是很重视诗的真情实感的。

  曾:是这样。这是我从少年时读诗以来的一点体会,凡感动了我的,凡我认为好的诗,虽然那表现的方式不同,都是有着真情实感的诗。这也是我学习写诗中的一点体会,只有当我有着真情实感时,我才能写出稍为像样的诗。而我所读到的论诗的文章,也几乎都是将真情实感作为诗的一个主要的要素的,归根结底,诗的本质就是抒情的。真情实感是诗的生命,是真诗和非诗的分界线,也是诗的美学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意境,谈意象,谈象征,等等。

  同学:那么,诗的思想性呢?

  曾:任何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性,都不是看贴在表面的标签,在诗,尤其是如此。

  诗人要写什么,一般不是预先计划好了的,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一情景打动了他的感情……

  同学:你在《重要的是:爱》那篇文章中谈到了一个诗人写什么题材,不是由他的理智决定,而是由他的感情攫取的。

  曾:这是许多理论家都谈到的。只是我在创作过程中也有这样的体会。

  同学:你能不能举一个例子,譬如,你怎么想到写《崖岩边的树》的?

  曾:写这首诗的时候,我在农村劳动。有一天,我从我所在的那个小队到另一个小队去,经过一座小山的时候,看到了一棵生长在悬崖边的弯弯曲曲的树,它像火一样点燃了我的内心,使我立刻产生了一些联想,一种想象。我觉得它好像要掉入谷中去,又感到它要飞翔起来。这是与我自己的特有的心境、与自己的遭遇联系起来才会产生这种联想和想象的。不然,我就会毫不注意地从这棵树边走过去了。它要掉入谷中与要飞翔,都是我自己内心的感觉。同时,这也吐露了我自己内心的要求。在过去的年代中,与我的遭遇相同或相似的是大有人在,所以这首诗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

  因而,我认为,诗的思想性是要从诗的总体去把握的,要从诗的感受、感情的深度和浓度去把握的。在现实生活中所激发的诗人的感情,或爱或憎,或喜或怒,或欢乐或痛苦,也就包含着对于现实生活的评价和判断,包含着向往和追求的。这种感情是自然地流露出来的,然而,那里面结晶着诗人的生活和实践、生活积累,他的多方面的素养,也包含着历史的和社会的因素。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