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曾卓 > 七星剑 | 上页 下页 |
母亲(1) |
|
当我为了练练笔,立意写几篇往事回忆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个题目是:《母亲》。在同样的题目下,我已经先后写过两首较长的诗,一次是在一九四一年,一次是在一九四五年。但我还是想再写下一点什么。回顾幼年的生活,母亲当然是常萦绕在我心间的一个人。母亲去世已经整整三十年了。这三十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年中,我的生活充满了变幻和波折,我也常在不同的情景中想起她。——好多年了,我不大写什么,近几年来甚至完全抛开了笔,因而受到了亲近的人的不满和指责。这一次想写几篇往事的回忆,是对于关心我的人的一种回报,而在我自己,这也是艰难地再探步的尝试。那么,让我把首篇奉献给母亲吧。 在题名《母亲》的第二首诗的开头,我说过: 我的母亲,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女人。 坐在阴暗的小窗前的 中国的可怜的母亲们 是没有名字的。 …… 我的确不知道母亲的名字。我问过我的长辈们,他们也都不知道。父亲是应该知道的,如果母亲真的有名字的话。但我没有好问他。在过去的苦难的中国,在重重压迫下的广大的劳动妇女们,名字对她们也是奢侈品。她们还未成年时,大都叫什么妹、什么娃,或大丫头、二丫头之类,这不过是为了呼唤。当她们嫁出去以后,就变成了“孩子他娘”,在某种比较正规的情况下,就是××氏。如果她们有一个名字,也很难用上,等于没有。我的母亲,是这样广大的妇女中的一个。 我也不清楚母亲在来我们家之前的生活。只听说她是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大概父母很早就去世了。由“媒妁之言”嫁到我们家里,那时还不到二十岁。我的祖父原也是乡下的贫农,因为天灾人祸,实在生活不下去,逃荒到汉口来,做过苦力,当过菜贩,摆过烟摊,后来家境稍好一些了,开了一家小小的百货店,也不算是怎么宽裕。所以三个儿子中,只有我父亲(他是长子)得到了在正规学校里读书的机会。由于他勤奋用功,在祖母的支持下,一直读到了大学。 另外两个儿子就只不过在私塾混了几年。母亲嫁过来的时候,父亲是大学生。那正是“五四”运动时期,像当时的许多青年学生一样,父亲是受到了时代潮流的影响的,对于这种包办的婚姻,当然不会满意,母亲受到了冷淡、鄙夷,她当然也不会感到幸福。但她默默地承担起她的命运。后来,大约当我四岁的时候,父亲遗弃了我的母亲,离家出走了。这对于母亲是致命的一击。她也还是只能默默地承担起她的命运。她还年轻,不到二十五岁,带着流血的心,低着头站在阴暗的漫漫的岁月面前…… 父亲另外成了家,也住在汉口。母亲带着我跟随祖父祖母生活,一直到死,母亲再也没有和父亲见过面。我的庶母有时倒来看看祖父祖母。母亲对她是亲切的。庶母不久就生了一个女孩,她后来有了一个职业,就将女孩送过来由母亲抚育。母亲接受了,而且对女孩异常慈爱,如同自己的孩子。我的三婶(她和母亲感情最好)感到很不平,我好几次听到她埋怨母亲说:“你这是为什么呵,还为她带小孩?!你怕她还不享福!”母亲总是即刻打断她的话:“莫这样说……”接着就凄凉地笑笑。 由于父亲的出走,祖父祖母对母亲有一种歉疚的心情,对待她比对待另外两个婶娘要照顾些。家里的别的人,对母亲也是尊重的。母亲意识到自己的处境,而她是极好强的,一言一行都非常注意。除了和两个婶娘外,在人前很少说话。在我的记忆中,她几乎很少走出大门,我不记得她进过戏院和电影院。她和两个婶娘轮流做饭,洗衣,或是低着头静静地坐在窗前做针线。窗外是大街,喧腾着市声。 在这个繁嚣的大城市中,她的天地只是污黑的厨房和破旧的小楼。她唯一的消遣就是一字一字地低声地念着质地恶劣的石印的《珍珠塔》一类的弹词书。——母亲没有上过学,不知道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依靠自学,能够认识一点字。那些古老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显然深深地感动了她,有时候,我听到她低低地哼唱了起来,声调是那样地悲凉。 当我七、八岁时,已经略略地知事,三婶娘和别的人,又不时在我面前责难我父亲,这使我同情母亲,而对父亲有着反感。有时在三婶或别的人半开玩笑的鼓动下,我就说出一些对父亲不敬的话,如果母亲听到了,她总是用眼神或一个手势阻止我,事后就背着人责备我:“这些话是你能说的?!你……”她的声音梗塞了。 当我不用心做功课时,母亲常常说到父亲过去是怎样勤奋地读书,深夜还坐在灯前。有一次,我匆匆地跑进房里,母亲正坐在打开的箱前收拾着衣物。她手里拿着一张照片,当她发觉我跑近时,急忙地将照片塞进了箱底,但我已看到了那照片是父亲的。——那么,即使在那样的处境中间,或者,正由于是在那样的处境中间,母亲对父亲也还是有着感情,有着怀念…… 母亲还有一个姐姐,年龄比她大不了两三岁。她的婚姻也是不幸的,她的丈夫是农村的一个破落地主吧,不劳动,吃、喝、嫖、赌样样都来,而且常常虐待她。我的姨母往往穷困得无法开锅。她有时就投奔到我家来,小住几天。母亲和她见面,两人都异常欢喜和亲热。姨妈、母亲和我都挤睡在一张大床上。一个深夜,我醒来,听到她们在各自诉说着自己的遭遇。这一对不幸的姐妹都在呜咽着,而又相互安慰。我紧闭着眼,不敢动弹,唯恐她们知道我是醒着。 我已不记得她们说了一些什么,但我将永远不能忘记她们的谈话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所留下的对于人世的凄凉而沉重的感觉。姨妈常常拉着我的手,轻言细语地叮咛:“冠,你要好好读书呵。你妈就只有指望你,你要替你妈争一口气呵。冠,你将来做了大事,我做姨妈的也光彩呵……”我总是默默地点着头,而且暗地立誓要在将来做“大事”,为母亲,也为姨妈。 姨妈终于要回乡下去了,两姐妹都恋恋不舍,母亲从箱底掏出一个小纸包,我知道那是母亲积存下来的几块银元,她塞到姨妈手里。姨妈很不安地推辞着说:“你也难。”母亲说:“我有吃有穿,你比我要难得多……”于是她俩都低声地哭了起来,我站在一旁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 像那些在悲惨的命运前感到痛苦、绝望的妇女一样,母亲是信佛的,从宗教里面去寻找对自己不幸的解释,而且寻求慰藉和渺茫的希望。母亲在阴历的初一、十五和春节期间,都吃斋。对于穷苦的人们,只要做得到,她从不吝啬一点帮助。她这样做,不能简单地解释为“修来生”。这里有一颗善良的心在跳动:正因为自己的不幸,因而同情别人的不幸。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