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曾卓 > 悲歌 | 上页 下页
小传(2)


  1949年5月,武汉解放后,我不再教书,在大刚报任副社长兼党支部书记。1952年,这家报纸改组为武汉市委党报,改名为《新武汉报》(后又改名为《长江日报》),我还是担任副社长的职务。抗美援朝时期,我参加赴朝慰问团,回来以后,写了一些有关的文艺作品。1953年,我又兼任了武汉市文联的常务副主席。

  1955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六周年的那一天,我因牵涉到“胡风集团”问题,被隔离反省,同年6月10日被捕,接受严格的审查。我没有任何需要隐瞒的。在监狱中关了约两年后,因病被保释。休养了两年,下放到农村劳动。1961年10月被分配到武汉话剧院任编剧,1962年春,上演了我的一个剧本《江姐》,剧作者的名字用的是我的原名曾庆冠。接着我又写了一个剧本,但那时“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已经发出,我的处境变得更坏了。剧本没有能演出,而且也不再让我写剧本了,被闲置在一边。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最初我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后被关进“牛棚”,在挨过一次专场批斗后,被送到“甄别教育所”关过半年。

  我在1975年初得过一场大病。手术后在家休养。粉碎“四人帮”后,处境有所改善。在1979年4月,徐迟同志主编的《外国文学研究》发表了我的文章《阴影中的凯旋门》,这是阔别文坛二十多年后第一次发表作品。同年9月,《诗刊》发表了我的六首诗。这一年的12月,我的问题得到了平反,恢复了党籍和行政级别。正式分配到武汉市文联工作,恢复了副主席职务,从事专业创作。

  解放后,我由于从事行政工作,创作较少。在1955年被单独监禁后,为了减轻孤独和寂寞的痛苦,也为了能在自己身上找到一点力量,我决定写一本给少年们的诗。用了最大的努力,陆陆续续写了三十多首。当时难以得到纸和笔,大都是口占,后来才找机会抄下的。同时我也不能遏制地写了一些抒发自己感情的诗。这是我的诗创作的又一个阶段。无论是给少年们的诗,还是那些抒情诗,都没有能够全部保留下来。在“文革”后期,当我在家养病时,还写了一些散文、读书札记和数篇回忆性质的文章。在这些作品中,表达了我的痛苦、渴望和追求。当时完全没有想到这些东西可能发表。

  复出后的这十多年来,与自己过去相比较,是写作较集中的时期。还经常参加笔会和别的许多文学活动。1983年,曾率中国作家代表团参加南斯拉夫举行的“斯特鲁卡国际诗歌节”。1988年,曾到德国、法国访问并游览了巴黎。

  1984年冬,参加第四届全国作家代表大会当选为理事。

  1985年,在湖北省作家代表大会上,被当选为副主席。

  我已于1988年离休。

  我曾出版过如下一些书:

  诗集:

  《门》(1944年诗文学社出版);《悬崖边的树》(1981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老水手的歌》(1983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曾卓抒情诗选》(1988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给少年们的诗》(1990年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散文集:

  《痛苦与欢乐》(笔名柳江,1951年武汉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

  《美的寻求者》(1981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让火燃着》(1982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听笛人手记》(198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大江上》(1992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诗论:

  《诗人的两翼》(1987年北京三联出版社出版)。

  文学短论:

  《在现有的基础上向前》(1951年武汉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

  儿童小说:

  《小鲁宾逊的一天》(1945年重庆建国出版社出版)。

  戏剧:

  独幕剧《同病相怜》(收入《处女的心》戏剧集中。1946年上海文光出版社出版);

  改编话剧《莫扎特》(1980年先后发表于《长江戏剧》和《广州文艺》,曾由湖北省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并由武汉扬子江音像出版社出录音盒带。)

  独幕剧《祖国的孩子和母亲》(1951年2月刊于《新华月报》)

  多幕话剧《江姐》(1962年由武汉话剧院公演)

  多幕话剧《清江壮歌》(“文革”中遗失)

  多幕儿童话剧《谁打破了花瓶》(“文革”中遗失)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