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曾卓 > 悲歌 | 上页 下页
“为人类工作”(1)


  ——马克思的生平生活的起步

  在现今德国莱茵省当年的普鲁士南部,摩塞尔河畔有一座小城——特利尔,它建于古罗马帝国时代。在中世纪,一直是大主教教廷的所在地。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爆发,给莱茵省的生活打上了深刻的烙印。1795年,法国革命军开来莱茵地区,特利尔从封建的桎梏中获得了解放,废除了农奴制,取消了封建特权。20年后,它回归德国,成为普鲁士最先进的地区之一。普鲁士,是处于分散状态的德国38个邦中最反动的一个邦。普鲁士的反动统治势力以阴沉和警惕的眼光注视着莱茵地区,并采取了各种措施来防范和打击自由主义者的活动。

  卡尔·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在这座古老、美丽,而又激荡着政治风浪的小城里,它当时只有一万二千人口。

  他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深受法国伏尔泰、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他同情人民的疾苦,主张德国的统一。但他的自由主义具有温和的色彩,把改革的希望寄托于国王的恩典。

  他在特利尔高等上诉法院担任律师,在当地声望很高。

  马克思的母亲罕丽达·普列斯堡是荷兰人,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生了四个儿子和五个女儿,繁忙的家务消耗了她的全部精力。她很为马克思的聪明活泼感到喜悦,希望儿子将来有稳定、富足的生活和辉煌的前程。当她后来看到儿子不是如她所期望的那样,她是怀着惶惑不安的心情的。

  马克思的童年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他是男孩子中最大的一个,受到双亲的宠爱,常和姐妹弟弟一道玩耍。他活泼调皮,善于组织各种游戏,也很会讲故事。

  他童年的伙伴中还有一个比他年长四岁的姑娘——燕妮。她家的大花园是这一群孩子喜爱的游戏场所。燕妮的父亲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是马克思父亲的知交。他担任枢密顾问官,虽身居高位,但也具有自由派的观点,并有高深的文学素养。他很和蔼,常和孩子们一道散步。在冬夜就围聚在他那温暖的客厅里,给孩子们讲古希腊罗马的故事,背诵古希腊诗人荷马和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后来,也正是他第一次向年轻的马克思介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学说。

  在童年和少年时代,马克思就是由于他父亲和威斯特华伦——他未来的岳父的熏陶,从而萌发了对文学的兴趣,并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他的父亲很欣赏儿子的才华,但是到后来看到儿子越来越激烈的革命倾向,又很为儿子莫测的前途担忧了,他在马克思20岁时去世。马克思终身都对父亲怀着敬爱的心理。他也敬爱他后来的岳父,并将他的博士论文献给了他。

  1830年10月,12岁的马克思进入特利尔中学,开始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根据他的“中学毕业证书”的记载,各门功课成绩优良。除了德语外,他还很好地掌握了法语、拉丁语和古希腊语。在同学中,他的成绩不是最好的,但他那独立思考的能力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他在上学的路上,每天都会看到拥挤在中心广场上那些衣衫褴褛、乞求施舍的穷人们。他也走访过农村,了解到摩塞尔地区农民是如何贫困。这些社会现象在他纯真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波澜。

  而就在马克思进入中学的那一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推翻了代表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波旁王朝。这次革命也影响到德国,推动了德国境内的民主运动。那浪潮也波及到特利尔地区。有个进步的文化团体“文学俱乐部”是特利尔自由派的活动中心。马克思的父亲和特利尔中学的校长维滕巴赫都是这个俱乐部的成员。

  1834年1月,这个俱乐部为欢迎莱茵省议会中的自由派议员曾举行了一次宴会。不久又为庆祝俱乐部成立纪念日而举行了一次游行。人们高唱法国大革命时代的《马赛曲》等革命歌曲在街上行进。庆祝活动事实上是一次大示威。反动当局立即采取镇压措施,俱乐部受到监视。有的人因参加游行而被审讯,有的被逮捕。马克思的父亲因在那次欢迎宴会上发表过温和的演说也被秘密传讯。特利尔中学一时也在恐怖阴影中笼罩着。几位倾向进步的老师受到迫害。反动当局本打算将校长撤职,但又怕激起众怒,就任命了一个反动的教师勒尔斯为副校长,以加强对师生的思想控制,并监视校内的政治活动。

  发生在周围的种种情况,包括他父亲的被传讯,激起了年轻马克思的愤慨。1835年,他在毕业离校前夕,向师长们——辞行,唯独不去反动教员勒尔斯家。

  从他的毕业论文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的思想状况。作文的题目是:《青年选择职业的考虑》。他在文章的开头写道:“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能够对它们发生决定的影响之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规定了。”这一思想表明了他已经意识到各种社会关系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他用下面这样一段话结束了文章:“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这个17岁的高中毕业生虽然还只是比较抽象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但已显现出了他的高尚的情怀。这种情怀当他成年以后经常以一句更为简洁的话表达了出来:“为人类工作”。秘密订婚

  马克思和燕妮于1836年秘密订婚。当年马克思18岁,燕妮22岁。

  他们是童年时亲密的游伴。当马克思12岁进入中学的时候,燕妮已是16岁的少女。被父母引进了社交界。她出身名门,美丽而又有教养。在舞会上被人们称为“皇后”,在别的交际场合,她也是被注视的中心。她的身边总有一大群爱慕者和追求者,其中有官宦子弟、青年贵族、英俊军官……但没有一个人能博得她的欢心。她追求的不是世俗的荣华富贵。她有卓越的才智,纯洁的理想。只有胸怀大志,愿为崇高事业献身的勇士,才是她所要选择的人。当她出入社交界几年以后,她的心落在了已长成为青年的马克思身上。

  她了解他的才华、性格和南向。而在已萌发了对爱情的向往的年轻的马克思眼中,美丽而心灵丰富的燕妮是世界上唯一完美的女性。但他对她的爱只是默默的,因为他顾虑到两家社会经济地位的悬殊,也看到了她身边那一群家庭条件和身份都远较他优越的追求者。和燕妮虽然不缺乏接近的机会,他却不敢向她倾诉自己诚挚、纯真的感情。

  马克思的姐姐,燕妮的好友索菲娅理解这两个在暗中相互爱恋着的青年人。通过她的沟通、帮助和安排,当马克思读完大学第一年后的夏天,他们才各自表白了自己的感情和心愿。燕妮接受了马克思的求婚。这件应该欢庆的喜事当时却只能严守秘密。知道这事的除了马克思的姐姐外,只有他的父亲,因为燕妮对婚姻的决定同她的家庭的期望是完全不同的。

  她的父亲威斯特华伦,虽然在思想上比较开明,也很欣赏马克思的才华,但还是很难完全摆脱门第之见。燕妮的母亲则更是顽守贵族的传统观念。燕妮还有一个异母兄弟,比她大15岁的斐迪南,更是思想顽固。他们都不会同意这门亲事。燕妮接受马克思的求婚,是冒着和家庭破裂的风险的。而且,她也不是完全没有预见到她和马克思结合以后风险莫测的未来。但是,她断然作出了她的选择。从中可以看出她对真正的爱情的含义的理解,可以看出她对马克思的信任,也可看出她的坚强的毅力。

  马克思在波恩大学读了一年后,转学到了柏林大学。这是遵从他父亲的意见。这样他就不得不与刚订婚的未婚妻分离。

  到柏林大学后,他学习很用功,同时怀着炽热的心情眷恋着燕妮。使他苦恼的是,他不能通过写信表达自己的情怀。因为燕妮已与他约定,在他们的婚约没有得到承认并正式宣布以前,她是不会和他直接通信的。她不愿父母受到刺激,也不愿为那些喜欢拨弄是非的人提供诋毁她的口实。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常常焦急不安和恍惚不定。

  正像一些在热恋中的青年一样,他将他的激情通过诗的形式表达。他手写了三本诗,分别题为《诗歌集》、《爱之书》(第1部)、《爱之书》(第2部),先后献给了在远方的未婚妻。从诗的艺术看,它们并不是很好的,马克思自己也认识到他缺乏这方面的才能,但作为真诚的爱的表白,它们是珍贵的。燕妮读到这些诗时,常常感动得哭了。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她一直将它们珍藏着,直到她的生命的最后一息,从来没有给人看过。

  燕妮也日日夜夜怀念着远方的未婚夫,也因为不能和他直接通信而痛苦不安。她只有常常到马克思家里去,从马克思的父亲和他的姐姐索菲娅那里得到一些安慰和温暖,并得知一些马克思的情况,而且她也有许多心里的话要悄悄地对索菲娅说。索菲娅了解她的心情。她十分疼爱她,总是让她在自己家里呆得久一些,她除将马克思的近况告知燕妮外,还写信将燕妮的情况告知马克思,作为他们之间感情和情况交流的桥梁。

  老马克思当然以有这样一个儿媳而高兴。他告诉马克思,他“要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她”。他信任燕妮的坚贞的感情,他告诉马克思,没有任何王公贵族可以动摇她的决心。他充分认识到燕妮所付出的代价。他写信给儿子说:“以她的才华,她为你所作的牺牲,绝不是寻常女子所能做到的。”但是,老马克思的心情又是复杂而沉重的。一方面,他希望儿子不要陶醉于爱情而影响了学业;更主要的是,他觉察到了儿子在政治方面愈来愈激烈的倾向,预感到儿子的前途是充满了风险的,他为儿子忧虑,也担心儿子不能给燕妮带来幸福。

  马克思和燕妮,在整整经过七年以后,才得以冲破重重阻碍,克服种种困难,正式结婚。后来的事实证明,老马克思的预感是正确的,而且,他们所经受的磨难和风暴,远远超过了老马克思的估计。但是,燕妮对自己的选择——对爱情的选择,也是对生命道路的选择,终身无悔。有一点,那可能是老马克思百思不解的,即:燕妮认识到丈夫所从事的事业(那也成为了她的事业)的伟大意义,因而,她从自己的奉献和牺牲中,得到了最高意义上的幸福。大学时代

  中,开始就这样说:“在生活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时机,它好像是过去一段时期结束的界标,但同时明确地指出新生活的方向。”可以看出,他是意识到大学生活对他的重要性。

  他开始进的是波恩大学法律系。当时这所大学的校风不好,学生们大都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马克思多少也沾染到这种习气。他有时和一些同学到一家名为“白马”的酒店喝酒,还因夜间醉酒喧闹被学校关过一天禁闭。还有一次和一个贵族同学拔剑决斗,他左眼上方的伤疤就是当时受了轻伤留下的纪念。从他父亲当年给他的信中看来,他的花费是很大的,以至引起了父亲的抱怨。但他学习还是很努力,得到了老师“十分勤勉和经常用功”的评语。在课外,他还阅读了不少科学专著。

  第二年,父亲决定让他转学到柏林大学。他希望儿子脱离波恩大学学生们的那种浪荡生活习气。马克思当时刚和燕妮订婚,实在不愿离开未婚妻,也不愿离开风景优美的故乡。但他不能违背父亲的旨意。他于1836年10月乘坐邮车,沿着秋天的道路走了5天,几乎横穿整个国土到达了柏林。

  柏林是普鲁士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的地方。而柏林大学又是思想斗争的中心,德国古典哲学最著名的代表黑格尔不久前在这里讲过学。马克思进校时,许多讲座还是由他的门生主持。

  这所大学的学术空气浓厚。马克思喜爱这里的学习环境,生活作风变得严谨了。他选课并不多,课外攻读了大量学术著作。由于学习刻苦,也可能由于初次离开燕妮后心情的波动,有过许多不眠之夜,健康情况逐渐变坏。在读完第一学期之后,他接受了医生的劝告,到郊区一个渔村度过了整个夏天。

  那里环境幽静,空气新鲜。他一面休养,一面还是埋头读书、思考,主要是钻研黑格尔的哲学著作,从而领会了辩证法的奥秘,这对他后来科学地从事学术研究是大有助益的。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