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谢觉哉 > 谢觉哉传 | 上页 下页
雪山草地只等闲


  毛主席回到红军的指导和领导岗位以后,立即建议师北上,同陕北红军会合,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这一战略目标的改变,迅速打破了敌人原来的部署,战局出现了转机,红军恢复了活力,部队接连打胜仗。一九三五年五月,红军强渡大渡河,向雪山草地进军。

  一路上,谢老经受了各种艰难困苦的严峻考验。就说行军吧,部队每天要走七、八十里,有时甚至急行军百余里,谢老虽然有马,但他总不肯骑,而让给伤员骑或驮行李,自己坚持和战士们一起跋山涉水。部队经常是夜行军,谢老的视力不好,行军时常常高一脚,低一脚,甚至经常跌倒,但他始终没有掉过队。再说吃苦吧,在一个叫抱崠岗的山上,他是这样度过的夜晚:“看看天晚了,据说到山顶只有十八里高,但说是走不到。前面传来了声音:‘宿营呀,宿营!’怎么宿法?拣得三四尺可以放下东西的平面,就是好的。大家知道这一夜是不易过的,非有火不行,枯枝倒是不少,一下子那一堆这一堆的火着子。我因为插过了队,落在后面,虽然相隔不过二三十丈,但要下去找多难,况且黑烂泥土上也无法睡觉。天公偏不做美,下起雨来,雨滴从树上哗啦哗啦的流下,人们都打着伞,烤着火,我借得一洋磁放垫坐,许多同志坐着打鼾,我是彻夜没有睡。”①

  但是,雪山草地远为艰险得多。雪山积雪终年不化,不但气候特别冷,假如遇着大风,人马还有被雪埋掉的危险,而且山上空气异常稀薄,使人呼吸困难,爬雪山不能在山上停留,必须一气走过,如果在雪山上栽倒,就再也爬不起来。过草地就更困难了,草地实际上是一望无际的沼泽地,气候更是变幻无常,常常是风雨按着冰雹,一小块乌云飘过来,立即就是一阵暴雨闪电,顿时,地面上到处是黑乎乎的积水,还有许多没顶的泥潭。多少战士因陷入泥潭而长眠在这茫茫的草地上。

  就在这种难以想象的长征路上,几位老人不怕艰难险阻坚持长征以及他们之间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鼓舞着千千万万的年轻战士,被人们传为佳话。

  一九三五年六月,红军队伍抢渡大渡河,接着就要翻越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虽是盛夏,但气温骤变,寒气逼人,同志们衣衫十分单薄,怎能抵挡风雪的吹打。吃的就更困难了,兄弟部队送来两只羊支援他们,这两只羊饱含着多少革命队伍的阶级友爱啊!同志们决定把羊宰了,剥下羊皮烤干,送给徐老和谢老御寒。他们找到一根草绳,拿着一块羊皮准备给徐老捆上,徐老连忙摇手说:“不行,不行,我能坚持,你们拿去给谢老,他身体比我差。”同志们说:“一共两块羊皮,您披一块,谢老披一块。”徐老说,“都给谢老拿去,一块护胸,一块护背,他体质弱,又生病,没有这真过不了雪山哩,两块都给他。”谢老说什么也不要,但同志们蜂拥而上,一面说服,一面用草绳把两块老羊皮一前一后扎扎实实地捆在谢老身上了。这时,谢老激动地闪着泪花,徐老和同志们都满意地笑了。

  过雪山前夕,谢老、徐老,董老和林老在卓克基会面了,四位老人坐在一间房子里,侃侃而淡,笑语不绝。长征开始时,谢老和徐老、董老虽在一个单位,但有时也有短期的分离,林老开始就在另一个单位,四位老人同时相聚的机会却并不太多。这次相聚,显得格外难得。当时,前面就是白雪皑皑,高耸入云的夹金山,但他们依然精神矍铄。徐老喜乐观,董老常幽默,林老颇健谈,谢老则常常引经据典。他们在一块,显得那样得乐观,谦和、融洽。

  这时,一个矮个子女战士进来了,他把一件缝好的衣服交给坐在坑上的谢老。

  “行吧?”女战士问。

  “缝得很好,谢谢你。”谢老笑眯眯地回答。

  三位老人一齐望着这个女战士。

  原来这个女战士名叫王定国,她是红四方面军文工团第三团的宣传员。谢老是昨天才认识她的。因为快要爬雪山了,大家都在筹备御寒衣服。长征路上不可能有军服厂,部队发给每人一团羊毛,要自己缝制衣服。谢老不善缝补,正想找人帮忙,在一个山坡上偶然碰上这位女战土,谢老诚恳地说,“同志,请你帮帮忙,帮我把这两件单衣合起来,装上羊毛,缝成一件羊毛衣,过雪山草地时好穿。行吗?”“行!这还不容易。”女战士爽朗地回答。现在这件缝得相当合适的毛衣送来了。老人们望着王定国,满意地笑了。

  王定国向老人们道别,谢老特意嘱咐她:“小王同志,你们过雪山草地的准备工作做得怎么样了?回去告诉同志们多准备一点辣椒,过雪山吃一点,可以御寒。俗话说,三个红辣椒,顶一件大棉袄呀!”

  王定国满怀喜悦而去。谁知这次偶然的相见,竟使他们后来结成了革命伴侣。

  在长征路上,老人们处处是年轻人的模范。

  红军过了雪山,进入藏族地区,毛主席指示全军要宣传和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要得到藏民允许才能买粮食。当时青稞麦虽然熟了,却还长在地里。毛主席下令各单位帮助藏族同胞下地收割青稞麦,全军上至毛主席,下至炊事员,都投入了割麦工作。毛主席、朱总司令、周副主席、刘伯承总参谋长、叶剑英参谋长和董老,林老、徐老、谢老都参加了割麦。各连队看老人带了头,便掀起了竞赛热潮,热火朝天,歌声起伏,笑声遍野。老人们干劲很大,全忘了行军的疲劳。

  尽管后来买了些粮食,但是全军还是吃不饱。后来几个老人经过藏族“中打鼓”地区休息时,粮食全没了,他们拾了一张烂马皮,就准备煮了吃。他们用小刀镊去马皮上的毛,把它切成小块,拣来一些干柴,找到一个可煮马皮的瓦盆,支起三块石头搭成灶,就煮起来。却没想到,瓦盆忽然“嘎叭”一声破了,马皮块和柴灰混成泥糊了。他们又一块块从灰泥中夹出来,洗干净,又到处找工具,后来谢老在先头部队住过的地方,找到了打破的半个铁锅,大家一齐动手又再煮,终于煮熟了。可是吃的时候,大家觉得不对劲,皮子里的毛刺得嗓子针扎似的痛,怎么也咽不下去。不吃吧,肚子实在叫苦,林老提出:“革命要紧,咬着牙往肚里吞吧!留得生命在,全国革命就开花。”说得大家都会心地笑了。吃后,还留了一半,做第二天的得干粮。后来,毛主席听了老人们吃马皮的故事,十分赞扬老人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号召大家向老人们学习。

  红军翻过雪山后,还要去征服那纵横数百里、荒无人烟得水草地。过草地时,谢老有病,脚心肿了,他拄着棍子沉甸甸地跟着队伍后面蹒跚而走。这时,如有盆热水烫烫脚,不就是最好的治疗吗?可是茫茫的草地,连枯树枝也难得找到,哪里能找到热水呢?没想到到了宿营地,林老却端来一盆滚腾腾的热水给谢老烫脚,谢老心里一热,谢绝了林老的好意,说:“还是留给同志们先喝吧,大家很渴了,我怎能烫脚呢?”林老了解谢老的心意,又另外用牛粪烧了一盆热水给谢老,这种阶级情谊,使谢老感到无限的温暖。

  草地的夜晚,笼罩着阴森的浓雾,寒风刺骨。谢老、徐老合盖一条组织上发的毯子,他俩背靠背睡在一起,互相用身体取暖。当时徐老五十八岁,谢老五十二岁,不是年轻火热的时候了,但是两个老战士,一颗奋斗的心,希望彼此不要受冻,可是毯子太薄,并不避寒,加上互相只顾对方,结果两个人都没有睡暖。第二天两人相对地笑了一场。

  就是这床毛毯,还有一段故事呢。在以后的一天急行军时,谢老再次病倒了。为了赶上队伍,他被迫扔掉了毛毯。正好董老在后面行军,发现路旁的毛毯,一眼便认出这是谢老使用过的。董老想,谢老为什么把毯子扔掉了呢?他是个做事谨慎而又富有生活经验的人。董老立即明白,今天谢老行军一定太累了。于是,董老不顾自己年老体弱,把毛毯加在自己的被包上又继续赶路。到宿营地后,董老把毛毯交绐谢老,毛毯失而复得,谢老的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激之情。到延安后,为了作纪念,谢老把毛毯送给了董老。全国解放以后,董老把这床有着不平凡经历的毛毯带到北京,赠送给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粮食就是生命。由于筹粮实在困难,每个同志只分得几斤焙枯了的青稞麦,谢老又常常把自己的青稞麦分给伤病员。他总觉得多一个人走出草地,就给革命增添一分力量。结果,还没有走出草地,谢老的青棵麦便早就完了。徐老知道后,毫不犹疑地将自己节省下来的二三斤干粮全送给谢老。谢老那里肯收,激动地拉着徐老的手说:“徐老呀,你的年纪比我大,多少天我都看到你老吃野莱,没有吃粮食,现在你怎么能把干粮全送给我,你还是留着吧。”徐老说:“现在是我们讲客气的时候吗?我的体质比你好,吃点野菜,还能对付对付,可你如果再不吃点粮食就不行了,我怎么也不能看着你倒下去啊!……”

  多少年过去了,谢老总不会忘却生死与共、患难相交的革命情谊,他经常把这件事情用来教育子女,激励后代。

  一九三五年九月,北上的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很快到达陕北。谢觉哉、徐特立、林伯渠,董必武等几位革命老人也一道结束长征,到达陕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们又出现在新的征途上。

  ①1945年10月27日日记。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