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孙犁 > 耕堂读书记 | 上页 下页
读《旧唐书》(2)


  (三)郭子仪

  过去读《资治通鉴》,关于郭子仪,有三件事,牢牢记在心中。其一为郭子仪平日见客,姬妾环侍,从不避讳。“及闻杞(卢杞)至,悉令屏去,独隐几以待之。杞去,家人问其故。仪曰:杞形陋而心险,左右见之必笑。若此人得权,即吾族无类矣。”其二是:“盗发子仪父墓,捕盗未获,人以鱼朝恩素恶子仪,疑其使之。子仪心知其故。及自泾阳将入,议者虑其构变,公卿忧之。及子仪入见,帝言之。子仪号泣奏曰: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士残人之墓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朝廷乃安。”其三是:“麾下老将,若李怀光辈数十人,皆王侯重贵。子仪颐指进退,如仆隶焉。”

  郭子仪的功业大得很,我不知为什么单单记住了这样三件小事。其他谋略争战,都忘记无遗。今读《旧唐书·郭子仪传》(卷一百二十),二、三两事,都在其中。第一事,也于卢杞传(卷一百三十五)中检出。文字或与通鉴略有出入,内容毫无加减,可以证明前文所记,司马光是如何重视《旧唐书》中的材料了。司马光是很有眼光,有见解的。他像司马迁一样,知道要把一个历史人物写活,缺少这种具体事件,即细节,是做不到的。这种具体事件,联系着当时的社会、政治。联系着所写人物的生活、思想、性格、心理,以及他周围的人事。写这样一位大人物,如果像写帝王本纪一样,逐年记下他的攻城略地,斩获俘虏,成为一本功业账簿,那就太没意思了。

  别人或者以为前面所记三件事为小事。而司马光却把它作为大事来记载。这样,我们才能见到一个真实的,活动的,有思想有感情的郭子仪。他不只是一位名将,还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也要处处小心,防备他人。他也得深思熟虑,把自己的切身问题处理好。因为这些小问题,都和他那政治上的大功业、大问题有关。

  我没有做过官,更没有军旅生活的经验。不知为什么,也满有兴趣地,记住了那第三件事。想来是觉得郭子仪能得部下如此,是使人羡慕和“当如是也”的吧?另外想到,如果不是这样,郭子仪的晚年,也就不会有安全感了。

  传中引述史臣裴垍的评论: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人道之盛,此无缺焉!

  身为名将,能有这样的下场,确是少见的了。

  (四)卢杞

  因为上文提到了卢杞,我又读了他的传。传在卷一百三十五。

  卢杞字子良,他的祖父怀慎,做官的名声很好,他的父亲奕,天宝末死于安禄山之乱,所以,他还可以称为烈士的儿子。他是以门荫做官的,官升得很顺利,很快就做到了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

  传记先对他的外形及行径,作了丑化:

  杞,貌陋而色如蓝,人皆鬼视之。不耻恶衣粝食,人以为能嗣怀慎之清节,亦未识其心。

  耕堂按:蓝,是一种植物,可以制成颜料,叫做靛。卢杞的面色如此,可能是一种皮肤病。至于恶衣粝食,则系生活小节,平民如此,值得同情;如果做了官,还是这样,则容易被人指为造作虚伪。宋代的王安石,也曾因此,遭到一些上层人士的嘲讽。

  对于他的政治作风,传记开门见山,淋漓尽致地说:

  既居相位,忌能妒贤,迎吠阴害,小不附者,必致之于死。将起势立威,以久其权。杨炎以杞陋貌无识,同处台司,心甚不悦,为杞所谮,逐于崖州。德宗幸奉天,崔宁流涕论时事,札闻恶之,谮于德宗,言宁与朱泚盟,故至迟回,宁遂见杀。恶颜真卿之直言,令奉使李希烈,竟殁于贼。初,京兆尹严郢与杨炎有隙,杞乃擢郢为御史大夫以倾炎;炎既贬死,心又恶郢,图欲去之。宰相张镒,忠正有才,上所委信,杞颇恶之……

  耕堂按:我们读唐宋历史,常常见到,很多大官,特别是宰相一级的官,失势后,被放逐到崖州。古时,这可以说是最边远、最苦的地方了。很多人死在贬所,杨炎也是。读史还看到:甲派得势,把乙派首脑放逐到崖州去了。等乙派得势,照样又把甲派的首脑,放逐到那里去,报仇泄愤。崖州,在古时,是个不祥之地,做官的,平时都不愿提到这个地名,也不愿看到这幅地图。心理压力很大,那里的天空,一定充满冤抑之气的。

  史书称卢杞这种做法为“阴祸贼物”。在卢杞当权之日,“天下无不扼腕,然无敢言者。”失势后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卢杞因为得罪了大军阀李怀光(这人物,我们上文提到过。)闯下祸来:“物议喧腾,归咎于杞,乃贬为新州司马……

  遇赦移吉州长史。”皇帝想给他落实一个刺史,遇到了很大阻力:

  给事中袁高宿直,当草杞制,遂执以谒宰相卢翰刘从一曰:杞作相三年,矫诬阴贼,排斥忠良。朋附者,咳唾立至青云;睚眦者,顾盼已挤沟壑。傲很背德,反乱天常,播越銮舆,疮痍天下,皆杞之为也。幸免诛戮,唯示贬黜,寻以稍迁近地,更授大郡,恐失天下望。

  谏官们也都出来讲话,无限上纲,什么词儿都用上了。什么“外矫检简,内藏奸邪”呀,什么“公私巨囊,中外弃物”呀。结果,皇帝只能给卢杞改授个澧州别驾,卢杞就死在那里了。

  耕堂按:草制,就是学士们替皇帝立言。任命要草制,贬官也要草制。执笔多系名流,文集多载之。唐宋两代,好像特别注意这个玩艺,三言两语,骈体。措词极端华丽,俏皮。

  尤其是对贬官,极尽挖苦之能事。不只人身攻击,而且殃及三代,甚至暴露阴私,涉及床闱。是文人墨客的逞能报复机会。唐朝张鷟,有一本书叫《龙筋凤髓判》,文体虽稍有不同,实际是这类文字的共同范本。

  耕堂曰:细观卢杞所为,不外当权者排斥异己,并未出争权固宠之常格。且所用手段,也只是“谮毁”,如皇帝英明,不致为大害。至于传中所记,度支乖张,赋敛繁重,官吏扰民,是处国家兵荒马乱之时,不可过多责备宰相。大概,太平时宰相好当些,政局动荡,而宰相无兵柄,则不易为。卢杞处大局危急,朝廷不能作主之秋,自身又伤人过多,一旦失势,群情必力阻其复位,丑诋之词,乃成千古定论。李勉所谓:“卢杞奸邪,天下人皆知,唯陛下不知,此所以为奸邪也!”也就成为名言了。卢杞的儿子元辅,“自祖至曾,以名节著于史册。简洁贞方,绰继门风,历践清贯,人亦不以父之丑行为累,人士归美。”可见唐代看人,也是区别对待的。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