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孙犁 > 耕堂读书记 | 上页 下页 |
清代文献(二) |
|
鲁迅先生在《买小学大全记》那篇文章中,称赞了过去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清代文字狱档》。由于他的启发,我也买到了一部,共九册。六十年代初,我在北京参观了一次关于曹雪芹的展览,会上也陈列了这部书以表明当时文禁之严。但是,我仔细观察,它所陈列的,只是第九册,虽然也叠放了九本。因此想到,这部书已经不容易得到了,所以视为珍秘。 在十年动乱中,此书也被抄去,我当时想,这个书名,恐怕有些犯禁吧,是否要追问:你为什么买这种书?其实,这是我神经过敏,想得太多了,它终于没有丢失。 它这次回到家来,因为我也有了一番亲身经历,就不太重视它,过去大部都读过了。回想一下,其中虽也有几件大案,够得上“文字之狱”,但大多数却是小题大作。作文字的人,虽也充军杀头,妻子为奴,但那些文字,实在谈不上是什么著作。有的人,原来还是一番好意,想讨皇帝喜欢,得到一些名利的。他兴兴冲冲把文字呈上去以后,不知触犯了皇帝的哪条神经,龙心没有大悦,反而大怒。因此就把脑袋掉了,实在是“无意中得之的”。并且,也总是连累很多人,拖很长时间,案牍往返,天下不宁。如果当时这位作者,明达冷静一些,不财迷心窍,天下原可以平安无事的。 例如雍正初年的汪景祺《西征随笔》案,当时皇帝看得很重,此书抄获以后,御笔在书的首页批注: 悖谬犯乱,至于此极!惜见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种得漏网也。 汪景祺的结局是: 立斩枭示。其妻子发遣黑龙江,给与穷披甲之人为奴。期服之亲兄弟亲侄,俱著革职,发遣宁古塔。其五服以内之族人,见任及候选候补者,俱著查出,一一革职,令伊本籍地方官约束,不许出境。 《西征随笔》这本书,故宫博物院先在《掌故丛编》连载,页码独自起讫,以备读者将来折出自订成书。还附有许宝蘅写的一篇前言,不过是告诫后人:“君子其亦知所鉴乎!”后来又出了单行本。我在旧书店得到一本,不知出自谁家,好像长期掷放在厨房里,烟薰火燎,灰尘藏于书内,我在修整时,为细尘所染,不适者数日,曾书于书皮志戒。 看过以后,是一本很无聊的小书。作者并非文人,只是一个破落子弟,性情狂放,行为卑劣,自己洋洋得意,形之文字,实际上有很多不通的地方。此人被皇帝定为大逆,是说他讥讪圣祖。实际上他只是道听途说,而且也谈不上是什么严重的讥讪。如果当时他只是写来自己看看,放在书包里,是不会出什么乱子的。糟糕的是他把这本书,送给了大将军年羹尧,是从年的家中查抄出来,其中有大拍年羹尧马屁的信、文章、诗词。 皇帝正要定年羹尧的罪,得到了这样一本书,就成为一个突破口,成了年羹尧“大逆五罪”的一条,叫做“见知不举”。 送给别人一本书,人家大概也没有看,促成了大案,死亡两家,对人对己,都可以说是大不方便吧! 年羹尧原是雍邸旧人,是清世宗的心腹、走狗。在雍正初年,皇帝忙于兄弟间的斗争,西南一带也不平稳,年羹尧的官职,急遽上升,一直到“抚远大将军、太保、一等公、川陕总督”。 在这一期间,红极一时的年羹尧,确如汪景祺所颂扬的:“阁下以翼为明听之才,当心膂股肱之任,君臣遇合,一德一心。”《掌故丛编》后来改名为《文献丛编》,在第一辑,刊有《年羹尧奏折》一束,第一折为奏谢貂皮褂等物,折后附有雍正皇帝朱谕: 实尚未酬尔之心劳历忠四字也!我君臣分中,不必言此些小。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惟将互相……勉,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 在这一束奏折里,主要是答谢皇帝的“宠颁”。其中有鹿尾、袍褂、茶叶、西洋规矩、东珠、珐琅双眼翎、鸟枪、平安丸、天王补心丹、自鸣表等贵重物品,可见君臣之间,不只推心置腹,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了。 及至几个兄弟先后被迫害致死,西南一带也稳定下来,他对年羹尧的态度,就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 据萧奭《永宪录》,最后是:议政大臣等,胪列年羹尧九十二大罪,请诛大逆,以正国法。 这九十二大罪,又分别归纳为:大逆之罪;欺罔之罪;僭越之罪;狂悖之罪;专擅之罪;贪黩之罪;侵蚀之罪;忌刻之罪。实际上有很多罪名,是强拉硬扯,随便上纲的。此案牵连的人很多,汪景祺并非知名人士,只是因为他这本书,才引起人们注意。 《文献丛编》还刊载了允禩、允禟案。此案为清世宗剪除政治对手,颇为严重。允禩、允禟,均系世宗兄弟。这一辑有牵连人犯穆景远(西洋人)、奏道然(礼科给事中)、何图(允禟亲信)、张瞎子等人的口供单。 第二辑刊有雍正四年四月上谕:“允禟交与都统楚仲侍卫胡什里,驰驿从西安一路来京。”五月又命侍卫纳苏图至保定,传谕直抚李绂,令将允禟留住保定。李绂接此任务后,先后秦折九件,皆关允禟在保之事。 李绂身为封疆重臣,他接受的是一种非常严重,并非常不好掌握,不好处理的任务。如果不明皇帝内心本意,措置失当,或轻或重,均可招来杀身灭门之祸。好在李绂老奸巨滑,又深知雍正用心,没有大错,但也可从奏折中看出,他已经战战兢兢,神经紧张到几乎要失常之态。第一折奏报: 臣随飞檄密饬由陕至京沿途直隶州县各官,如遇允禟入境,即差员役密送至保,仍先行报臣等因去后。现在于臣衙门前,预备小房三间,四面加砌墙垣,前门坚固。至允禟至日,立即送入居住,前门加封。另设转桶,传进饮食。四面另有小房,派同知二员、守备二员,各带兵役,轮班密守。再允禟系有大罪之人,一切饮食日用,俱照罪人之例,给与养瞻。 纳苏图回到雍正那里,说李绂有“便宜行事”的意思,李绂声称: 至于便宜行事,臣并无此语。原谓饮食日用,待以罪人之例,俱出臣等执法,非由上意耳。非敢谓别有揣摩,臣复折内,亦并无此意也。 读者注意:“便宜行事”四字,关系甚大。所以李绂赶紧声明。允禟至保定后,李绂对他的四名家人,采取了一些“想当然”的措施,稍为严了一些,雍正在他的第四件奏折后批道: 此必是楚宗(仲?)的疯主意,李绂你乃大儒封疆重臣,岂可听彼乱为,不自立主见,此事大错了。 第五折,李绂奏报允禟晕死后苏,这已经到了关键时刻,雍正皇帝在折上作了很多批注: 今日仍是此旨,便宜行事,则朕假手于大臣,如何使得? 又恐李绂失于右倾,乃批: 正为此恐非过则不及也! 又批: 即此朕意尚未定,尔乃大臣,何必悬揣? 又批: 凡有形迹、有意之举,万万使不得。但严待听其自为,朕自有道理,至嘱至嘱! 奉到如此明确的谕旨后,李绂自然心领神会。谕旨的妙处在于:不留形迹,严待听其自为。不久,允禟就拉起痢来,不再进小屋,只是在门口躺卧。也不再到转桶那里去取饭食,很快就“病故”了。李绂上报,奉朱批: 好好殡殓,移于体统些房舍。 像李绂这样的大官,所用幕宾,都是高手。密议后所拟奏折,处处小心试探,自己留有余地,得到朱批根据后,再采取相应行动。所以如此敏感性的事件,他居然做得称旨,后来得到好处。据《永宪录》,那位都统楚仲,过了几年竟得罪咎。雍正说,叫他去“带领”允禟,他竟“用三条链锁拿允禟”,并错传李绂要“便宜行事”。其实,楚仲何尝不也是一番用心,想得到皇帝欢心,但他究竟是一个粗人,做事留有痕迹。终于下场不佳。 以上这些出版物,所载虽系零碎档案材料,但究系确凿有据的历史。读中国历史,有时是令人心情沉重,很不愉快的。倒不如读圣贤的经书,虽都是一些空洞的话,有时却是开人心胸,引导向上的。古人有此经验,所以劝人读史读经,两相结合。这是很有道理的。 1980年6月11日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