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瞿秋白 > 瞿秋白文集③ | 上页 下页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运动(5)


  (五)孙中山镇压买办阶级与联共联俄政策

  二次革命失败之后,中国的反动政局,直到现在,根本上并没有变更:满清贵族已推翻了,然而代替他而统治中国的仍旧是反动的军阀阶级和士绅阶级。中国的民族革命至今没有成功。民族革命的主体——中国平民,经过了阶级的分化,一部分士绅式的资产阶级结合了军阀阶级,侨商中的买办阶级也早已退出革命的战线,他们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纯粹是反动的。只剩得大多数的小资产阶级——全国的小农、小商人,客观上十分需要彻底的民权主义的革命,可是主观上没有政治上的积极能力。至于游民的无产阶级,本来只有破坏的爆发的反抗能力,在革命的过程中,不但不能做指导阶级,而且这种阶级的内部崩裂和个人主义,反而成就军阀阶级的反动力量——兵匪的蔓延扰乱,是一切军阀统治的根本。而民族革命的对象——列强帝国主义,不但没有丝毫损丧,反而利用国内军阀的互争和反动,用尽种种的方法扩张自己的势力。

  既然如此,民族革命的职任还没有尽,民族革命的力量却已经自就崩坏,那代表中国民族革命及大多数小资产阶级民众的革命运动,便只能利用各派军阀及各国帝国主义之间的冲突和互争,做军事上的应付。护法[24]以来的南北战争,客观上确能削弱北洋军阀和凭借这种军阀的各国帝国主义之势力;然而这种斗争的社会基础是间接的,大多数民众并不能赞助这种斗争。革命之中而没有革命的阶级做他的社会基础,积极的参加和领导,这种革命当然是不能成功的。我们在这一时期,只看见革命营垒的内部崩溃——右派的民党,妥协的投降的反动的分子随时随处发现,只看见辛亥以前多少有些革命性的社会阶级一天一天的反动。

  虽然如此,帝国主义自己的发展,日益倾向于灭亡,他内部的矛盾不得不爆发;欧洲大战[25]使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在殖民地上大大的削弱,中国这时也能偷着机会稍稍发展自己的工业。于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工业无产阶级渐渐的上了历史的舞台。五四运动本身是中国资产阶级发展的结果,是中国民族自觉的一大进步。随后中国无产阶级——铁路工人、矿山工人、海员以及其他工人的罢工运动,组织工会的运动,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都大大的开展出来。民族革命运动中便得着了一支生力军——革命的无产阶级,真正能做革命的先锋的,而且是革命运动的领袖阶级(Class-heoemon)。所以此后的民族革命运动便能有群众的、广大的范围;渐渐的将以前模糊的革命政纲变成很明了的革命口号——反对一切军阀,推翻帝国主义。

  孙中山在革命运动开始的时候,便明白的感觉到革命的主要阶级是大多数的贫苦的平民,尤其是农民,所以革命口号是“平均地权”;他在革命过程里,很正确的找着革命中的同盟者——“下等社会”的会党。他的革命主张,经过好几十次的失败,经过了辛亥革命后右派背叛革命的大失败之后,始终不变,孙中山是代表中国平民的民族革命的首领,所以虽然在反动潮流很利害的时期,平民各阶级都不能积极革命,孙中山却没有一刻妥协,没有一刻忘掉革命。如今革命战线之中新发现了无产阶级,他当然加入民族革命,而且是强有力的生力军;于是革命运动的主力军便很明显的是中国的工人和农民。民族革命中的联合战线形成,革命的高潮重新兴起,民族革命的政党——国民党,在孙中山指导之下,决然改组,容纳中国工人的政党——共产党加入。这便是孙中山对于“谁能执行民族革命谁是中国民族”的问题之事实上的第二次的答案。

  同时,反动派方面的情形也已经大大的改变。假使辛亥以前,满洲贵族及士绅阶级是帝国主义的工具,是反动派,孙中山要以农民阶级及游民无产阶级的联盟反抗他们,那么,辛亥革命以后,农工阶级及一切平民的仇敌却是军阀阶级及买办阶级。这十几年之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比前清时代增加了许多,他们不但利用形式上的中国中央政府,攫取权利,而且直接指使一种买办阶级组织的武装力量——如广州买办陈廉伯的商团[26],实行反革命。这种买办阶级到处表现他们的反动性。孙中山指导之下的广州革命政府毅然决然的扑灭这种外国雇佣的“商团”。这便是孙中山第二次对于“民族革命中应当反对的反动势力是谁”的答案。

  再则,中国革命运动,虽然根本上是反抗列强帝国主义的革命,然而在辛亥以前形式上似乎只是反对满清的革命。一直要等到革命之后,各帝国主义屡次的帮助反动军阀及买办阶级,甚至于要直接以兵力攻打革命政府,经过了几十年的苦经验,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再明白的宣言“今后的革命,目的要在推翻帝国主义。”这并不是偶然的发见于孙中山政府对外宣言的一句话,实是因为最近无产阶级参加民族革命运动,他们的利益,完全与帝国主义相反,他们的要求反映到革命运动上去,使隐藏在革命内的最终目的彻底显露出来。于是全国民众的“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声便充实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的内容。

  孙中山的末年,正是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初初开辟新的道路的时候,已经有真正能代表中国民族的无产阶级,真正能彻底革命的阶级,此后足以领导大多数农民群众及一切贫苦的平民——游民无产阶级,积极的实行革命,反对一切士绅阶级、买办阶级的反动势力,扼制资产阶级性的妥协政策,直接打倒帝国主义及其工具之军阀买办阶级。孙中山的伟大,正因为他在四十年来能随着社会内革命势力的增长而日益进于明显的不妥协的革命政纲。

  不但如此,中国民族革命运动的对象,既是世界的帝国主义,他能够并且应当在国际范围中找着革命的同盟军。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往往有共和、民主、人道、正义的口头禅,尤其是那资产阶级性的民主主义尽着欺罔无产阶级和弱小民族。因此,革命前各国往往有遵守所谓国际公法而保护中国的政治犯的。

  当辛亥革命之初,孙中山曾有联日的政策,然而不久便证实帝国主义者即使在辛亥之前优容中国的革命党,也仅仅在于自利自私的见解,想趁革命爆发而未胜利的时候,更进一步的攫取中国权利,等这种局面造成之后,他们便转而力助军阀等的反动势力了。孙中山对于这一点,曾经在《陈英士致黄克强书》后[27]附注着说:“……不图彼国政府目光如豆,深忌中国之强,尤畏民党得志而碍其蚕食之谋,故屡助官僚以抑民党,必期中国永久愚弱,以遂彼野心……。”中国在这最近十年之中方才明切的看见帝国主义之用心,方才明白觉到中国自己所处的国际地位;孙中山在《民族主义》[28]上说中国是各国的殖民地,是“众人的奴隶”。这些主人,“以不平等条约束缚中国的列强”,如何能做中国革命的同盟军!中国人既是“奴隶”,还得找“奴隶”做朋友。所以中国民族革命的同盟军,当然是各国无产阶级,世界所有的被压迫民族及殖民地——尤其是已经革命胜利的苏联农工阶级。

  因此,孙中山——中国革命运动的代表之最后遗嘱,尚且郑重的声明中国革命运动有与苏联及一切弱小民族联合之必要。

  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半世纪以来,从模糊的“富国强兵”的口号,进化到“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从会党的军事暴动,进化到劳工农民之联盟;从联日政策,进化到与世界无产阶级携手——这一条困苦的道路,正反映在孙中山的生平和事业里呵!

  原载1925年6月1日《新青年》第2号

  署名:瞿秋白

  注释

  [1]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11月12日,逝世于1925年3月12日。

  [2]宗法社会,见本卷第15页注②。

  [3]《孙文学说》,孙中山1918年著,又名《心理建设》。主要阐述作者的知行观。

  [4]1900年(庚子)八国联军出兵京津和华北、东北广大地区,血腥镇压义和团运动,史称“庚子之役”。

  [5]康梁派,指康有为、梁启超所领导的以拥护光绪皇帝载湉进行维新变法为宗旨的政治派别。

  康有为(1885—1927)原名祖诒。广东南海人。1888年首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法,并在北京、上海等地组织强学会,设立学堂,创办报纸,鼓吹变法维新。1898年在北京成立保国会,受到光绪帝召见,促成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

  梁启超,见本卷第21页注④。

  [6]立宪运动是清朝末年资产阶级改良派所领导争取制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的斗争。其代表人物为康有为、梁启超等,即所谓康梁派。

  [7]《新民丛报》,梁启超主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1902年2月至1907年冬刊行于日本横滨,共出版96期。曾就革命与改良问题与同盟会机关报《民报》进行论战。

  [8]民党,指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为国民党。

  [9]《朱执信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的重要助手朱执信(1885—1920)的文集。

  [10]同盟会,全称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在孙中山领导下成立于日本东京。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性质。1912年改组成国民党。

  [11]1901年至1905年清政府先后颁布一系列上谕,推行“新政”: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编练新军;派遣留学生出洋;开经济特科,停止乡会试及各省岁考;广设学堂;奖励工商业;酝酿实行立宪等,图谋以此缓和国内矛盾,巩固其统治。

  [12]谘议局,1909年清政府为预备立宪而在各省设立的地方谘询机关,议员多系官绅与资产阶级上层分子。

  [13]1910年1月,各地谘议局代表入京向清廷呈递请愿书,要求缩短立宪预备期限,将原定九年减为一年,速开国会,遭拒绝。6月各省代表第二次请愿,清廷仍坚持九年预备期。10月各省代表以更大规模第三次请愿,清廷宣布预备立宪期限由九年缩短为五年。

  [14]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河南项城人。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出任清内阁总理大臣。他一面统兵南下,以武力胁迫革命派让协权,一面挟制清帝退位。由于当时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终于夺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建立了北洋军阀政府。1915年12月,准备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声讨。次年6月忧惧而死。

  [15]平均地权,孙中山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1905年《同盟会宣言》最早提出。1924年进一步提出“耕者有其田”。

  [16]徐老虎(宝山),字怀礼。江苏镇江人。盐枭出身。以洪帮“山主”投降清廷,任两淮盐务缉私统领。武昌起义后据扬州自立为都督。后投靠袁世凯,二次革命时被革命党人设计刺死。

  [17]南京临时政府,指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18]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1904年与黄兴等创办华兴会,后参加中国同盟会。1911年在上海组织中部同盟会,发动武昌起义。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院长。1912年8月将同盟会改组为共产党,任代理理事长。次年3月被袁世凯派人刺杀身亡。

  [19]二次革命,即讨袁之役。1913年3月,袁世凯指使亲信内阁总理兼内务总长赵秉钧派人在上海刺杀宋教仁。6月又下令罢免江西、安徽、广东三都督李烈钧、柏文蔚、胡汉民,派兵南下,发动内战。国民党人被迫起兵讨袁,不到两个月即告失败。

  [20]黄兴(1874—1916),原名轸,字廑午,又字克强。湖南长沙人。华兴会、同盟会领袖之一,曾领导镇南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和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等多次起义。武昌起义后,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1913年7月任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流亡日本,旋赴美国。1916年袁世凯死后回国,病逝。

  [21]责任内阁,由内阁总揽行政权力、直接对议会负责并受议会监督的政权组织形式,有别于由总统总揽行政权力的总统制。

  [22]大借款,即善后大借款。1913年4月北京政府向五国银行团借款2,500万英镑,由此迅速镇压了国民党发动的二次革命。

  [23]1912年8月,宋教仁等为了在议会中争取多数,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国民公党等四个小党派,将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

  [24]护法,又称护法运动,是孙中山发动和领导的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的斗争。1917年7月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后,拒绝恢复国会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为反对段祺瑞专政,旋即率领驻沪海军南下,联合西南各省树立护法旗帜,于这年8月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孙当选为大元帅,领导西南各省军队抗击段祺瑞的军事进攻。后因西南军阀在英美帝国主义操纵下,勾结直系军阀,于1918年5月改组军政府,排挤孙中山,酝酿南北议和,护法运动结果以失败告终。

  [25]欧洲大战,指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26]陈廉伯,广东南海人。英国汇丰银行广州支行的买办,加入英国籍。1916年起充当“粤省商团军”总团长。1924年10月策动商团军武装叛乱,阴谋推翻广东革命政府。暴乱被粉碎后,逃往香港。

  [27]陈英士(1877—1916),名其美。浙江吴兴人。辛亥革命时任沪军都督。黄克强,即黄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筹组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按捺指印,并宣誓对他绝对服从。黄兴对此持有异议,认为不符合民主精神。陈其美1915年春致函黄兴,对他的态度加以批评。《陈英士致黄克强书》原函,见《陈英士先生纪念全集》卷2。

  [28]《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组成部分,是孙中山提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关于民族问题的纲领。起初,在《中国同盟会总章》等文件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来,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孙中山在1924年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指出:“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并指出,“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1)本文在收入作者自编论文集时,各节都加了小标题,并作了文字校订。1985年出版的《瞿秋白选集》收录其中的第一、五节,这里发表的是全文。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