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梁启超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上页 下页 |
附:亭林学友表(2) |
|
阎百诗,名若璩,别号潜丘居士,山西太原人,寄籍江苏之山阳,生明崇祯九年,卒清康熙四十三年(1636-1704),年69。他的父亲名修龄,号牛叟,本淮南盐商,但很风雅,也可算一位名士或一位遗老。百诗人格之峻整,远不如亭林,生平行谊,除学者日常生活外,无特别可记。康熙十七年,他应博学鸿儒科,下第,很发牢骚。其后徐健庵乾学在洞庭山开局修《大清一统志》,聘他参与其事。他68岁的时候,清圣祖南巡,有人荐他,召见,赶不上,他很懊丧。时清世宗方在潜邸,颇收罗名士,把他请入京,他垂老冒病而往,不久便卒于京寓。其行历可记者仅如此。所著书曰《古文尚书疏证》八卷、《毛朱诗说》一卷、《四书释地》六卷、《潜丘札记》六卷、《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困学纪闻注》十二卷。 百诗仅有这点点成绩,为什么三百年来公认他是第一流学者呢?他的价值,全在一部《古文尚书疏证》。《尚书》在汉代,本有今古文之争。伏生所传二十八篇,叫作“今文尚书”。别有十六篇,说是孔安国所传,叫作“古文尚书”。然而孔安国这十六篇,魏晋之间,久已没有人看见。到东晋,忽然有梅赜其人者,拿出一部《古文尚书》来,篇数却是比今文增多二十五篇,而且有孔安国做的全传——即全部的注。到初唐,陆德明据以作《经典释文》,孔颖达据以作《正义》。自此以后,治《尚书》者,都用梅赜本,一千余年,著为功令。中间虽有吴棫、朱熹、吴澄、梅鷟诸人稍稍怀疑,但都未敢昌言攻击。百诗著这部《古文尚书疏证》,才尽发其复,引种种证据证明那二十五篇和孔传都是东晋人赝作。百诗从二十岁起就着手著这部书,此后四十年间,随时增订,直至临终还未完成。自这部书出版后,有毛西河奇龄著《古文尚书冤词》和他抗辩,在当时学术界为公开讨论之绝大问题,结果阎胜毛败。《四库提要》评阎书所谓:“有据之言,先立于不可败也。”自兹以后,惠定宇栋之《古文尚书考》,段茂堂玉裁之《古文尚书撰异》等,皆衍阎绪,益加绵密,而伪古文一案,逐成定谳。最后光绪年间,虽有洪右臣良品续作冤词,然而没有人理他,成案到底不可翻了。 请问:区区二十篇书的真伪,虽辨明有何关系,值得如此张皇推许吗?答道:是大不然。这二十几篇书和别的书不同。二千余年来公认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宝典,上自皇帝经筵进讲,下至蒙馆课读,没有一天不背诵他。忽焉真赃实证,发现出全部是假造!你想,思想界该受如何的震动呢?学问之最大障碍物,莫过于盲目的信仰。凡信仰的对象,照例是不许人研究的。造物主到底有没有?耶稣基督到底是不是人?这些问题,基督教徒敢出诸口吗?何止不敢出诸口,连动一动念也不敢哩。若使做学问的都如此,那么,更无所谓问题,更无所谓研究,还有什么新学问发生呢?新学问发生之第一步,是要将信仰的对象一变为研究的对象。既成为研究的对象,则因问题引起问题,自然有无限的生发。中国人向来对于几部经书,完全在盲目信仰的状态之下。自《古文尚书疏证》出来,才知道这几件“传家宝”里头,也有些靠不住,非研究一研究不可。研究之路一开,便相引于无穷。自此以后,今文和古文的相对研究,六经和诸子的相对研究,乃至中国经典和外国经典相对研究,经典和“野人之语”的相对研究,都一层一层地开拓出来了。所以百诗的《古文尚书疏证》,不能不认为近三百年学术解放之第一功臣。 百诗为什么能有这种成绩呢?因为他的研究方法实有过人处。他的儿子说道:“府君读书,每于无字句处精思独得,而辩才锋颖,证据出入无方,当之者辄失据。常曰:‘读书不寻源头,虽得之,殊可危!’手一书至检数十书相证,侍侧者头目为眩,而府君精神涌溢,眼烂如电。一义未析,反复穷思,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扇,必得其解而后止。”阎咏《左汾近稿·先府君行述》他自己亦说:“古人之事。应无不可考者。纵无正文,亦隐在书缝中,要须细心人一搜出耳。”《潜丘札记》卷六戴东原亦说:“阎百诗善读书。百诗读一句书,能识其正面背面。”段玉裁著《戴先生年谱》大抵百诗学风,如老吏断狱,眼光极尖锐,手段极严辣,然而判断必凭证据,证据往往在别人不注意处得来。《四库提要》赞美他说:“考证之学,未知或先。”《古文尚书疏证》条下百诗在清学界位置之高,以此。 《四库提要》又说:“若璩学问淹通,而负气求胜,与人辩论,往往杂以毒诟恶谑,与汪琬遂成雠衅,颇乖著书之体。”《潜丘札记》条下据他的著述和传记看来,这种毛病,实所不免,比顾亭林的虚心差得多了。又以著书体例论,如《古文尚书疏证》,本专研究一个问题,乃书中杂入许多信札日记之类,与全书宗旨无涉。如《四书释地》,标名释地,而所释许多溢出地理范围外。如《孟子生卒年月考》,考了一大堆,年月依然无着。诸如此类,不能不说他欠谨严。虽然,凡一个学派的初期作品,大率粗枝大叶,瑕类很多,正不必专责备百诗哩。 清初经师,阎、胡齐名。胡朏明,名渭,号东樵,浙江德清人,卒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82。他行历更简单,不过一老诸生,曾和阎百诗、万季野、黄子鸿同参《一统志》局。晚年清圣祖南巡,献颂一篇,圣祖赐他“耆年笃学”四个大字。他一生事迹可记者仅此。他著书仅四种:一、《禹贡锥指》二十卷,附图四十七幅;二、《易图明辨》十卷;三、《洪范正论》五卷;四、《大学翼真》七卷。他的学风,不尚泛博,专就一个问题作窄而深的研究,开后人法门不少。几部书中,后人最推重的是《禹贡锥指》。这部书虽然有许多错处,但精勤搜讨,开后来研究地理沿革的专门学问。价值当然也不可磨灭。但依我看,东樵所给思想界最大影响,还是在他的《易图明辨》。《易图明辨》是专辨宋儒所传“太极”“先天”“后天”——即所谓“河图”“洛书”等种种矫诬之说。这些图是宋元明儒讲玄学的唯一武器,闹得人神昏眼乱,始终莫名其妙。但他们说是伏羲、文王传来的宝贝,谁也不敢看轻他,看不懂只好认自己笨拙罢了。明清之交,黄梨洲宗羲、晦木宗炎兄弟,始著专书辟其谬,东樵曾否见他们的书不可知,但他却用全副精力做十卷的书,专来解决这问题。他把这些图的娘家找出来,原来是华山道士陈抟弄的把戏,展转传到邵雍。又把娘家的娘家寻根究底,原来是误读谶纬等书加以穿凿附会造出来的。于是大家都知道这些都是旁门左道,和《易经》了无关系。我们生当今日,这些鬼话,久已没人过问,自然也不感觉这部书的重要。但须知三百年前,像周濂溪《太极图说》、朱子《易本义》一类书,其支配思想界的力量,和四书五经差不了多少。东樵这种廓清辞辟,真所谓“功不在禹下”哩。《洪范正论》的旨趣,也大略相同,专扫荡汉儒“五行灾异”之说,破除迷信。所以我说,东樵破坏之功,过于建设。他所以能在学术界占重要位置者,以此。 万充宗也是初期经学界一位重要人物。充宗名斯大,浙江鄞县人,康熙二十二年卒(1683),年51。父泰,字履安,黄梨洲老友。履安有八子,都以学问著名。充宗行六,最幼的是季野斯同。八兄弟皆从学梨洲,但都不大理会他的阳明学。季野称史学大师,而充宗以经学显。梨洲替充宗作墓志铭,述其治学方法曰:“充宗以为,非通诸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亦无由悟传注之失。何谓通诸经以通一经?经文错互,有此略而彼详者,有此同而彼异者。因详以求其略,因异以求其同,学者所当致思也。何谓悟传注之失?学者入传注之重围,其于经也,毋庸致思;经既不思,则传注无失矣,若之何而悟之。何谓以经解经?世之信传注者过于信经,试拈二节为例(文繁不引)。……充宗会通各经,证坠辑缺,聚讼之议,涣然冰释,奉正朔以批闰位,百注逐无坚城。……”读这段话,充宗的经学怎样做法,可以概见了。充宗著书,有《学春秋随笔》十卷,《学礼质疑》二卷,《仪礼商》三卷,《礼记偶笺》三卷,《周官辨非》二卷。依我看,《周官辨非》价值最大。《周官》这部书,历代学者对他怀疑的很不少,著专书攻击而言言中肯者,实以此书为首。万氏兄弟皆讲风节,充宗尤刚毅。张苍水煌言就义,他亲自收葬,即此可想见其为人。可惜死得早了,若使他有顾、黄、阎、胡的年寿,他所贡献于学界怕不止此哩。 同时还有一位学者,不甚为人所称道而在学术史上实有相当位置者,曰姚立方。立方名际恒,一字首源,安徽休宁人,寄籍仁和,为诸生(生卒年待考)。据《古文尚书疏证》知道,他比阎百诗小11岁,但未知卒在何年。毛西河《诗话》云:“亡兄为仁和广文,尝曰:‘仁和只一学者,犹是新安人。’谓姚际恒也。予尝作《何氏存心藏书序》,以似兄,兄曰:‘何氏所藏有几?不过如姚立方腹笥已耳。’……”据此则立方学问之博可以概见。立方50岁着手注九经,阅十四年而成,名曰《九经通论》;又著《庸言录》,杂论经史理学诸子。这两部书,我都未得见,不知其内容如何?所见者只有他的《古今伪书考》。自《易经》的孔子《十翼》起,下至许多经注,许多子书,他都怀疑,真算一位“疑古的急先锋”了。他别有书十卷,专攻《伪古文尚书》。阎百诗说他“多超人意外”,喜欢极了,手钞许多,散入《疏证》各条下。见《古文尚书疏证》卷八。我想,立方这个人奇怪极了,我希望将来有机会全读他的著作,再下批评。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