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梁启超 > 德育鉴 | 上页 下页
知本第三(3)


  良知在人,本无污坏。虽昏蔽之极,苟能一念自反,即得本心。譬之日月之明,偶为云雾所翳,谓之晦耳。云雾一开,明体即见,原未尝有所伤也。此原是人人具足不犯做手本领工夫。人之可以为尧舜,小人之可使为君子,舍此更无从入之路,可变之几。(王龙溪)

  当万欲腾沸之中,若肯返诸一念良知,其真是真非,炯然未尝不明。只此便是天命不容灭息所在,便是人心不容蔽昧所在,是千古入贤入圣真正路头。(王龙溪)

  夫良知不学而能,不虑而知,故虽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其见君子而厌然,亦不可不谓之良知。虽常人恕己则昏者,其责人则明,亦不可不谓之良知。苟能不自欺其知,去其不善者以归于善,勿以所恶于人者施之于人,则亦是致知诚意之功。即此一念,可以不异于圣人。(欧阳南野德)

  良知乃本心之真诚恻怛。人为私意所杂,不能念念皆此真诚恻怛,故须用致知之功。致知云者,去其私意之杂,使念念皆真诚恻怛,而无有亏欠耳。孟子言孩提知爱知敬,亦是指本心真诚恻怛自然发见者。使人达此于天下,念念真诚恻怛,即是念念致其良知矣!故某尝言一切应物处事,只要是良知。(欧阳南野)

  良知无方无体,变动不居,故有昨以为是而今觉其非,有己以为是而因人觉其为非,亦有自见未当必考证讲求而后停妥,皆良知自然如此。故致知亦当如此。然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本无今昨、人己、内外之分也。(欧阳南野)

  知得良知是一个头脑,虽在千百人中,工夫只在一念微处,虽独居冥坐,工夫亦只在一念微处。(钱绪山)

  【启超谨按】以上数条,解释致良知之旨,最为确实。其余尚多,今不具引。

  说个“仁”字,沿习既久,一时未易觉悟;说个良知,一念自反,当下便有归著。(王龙溪)

  阳明本旨,大抵以诚意为主意,以致良知为工夫之则。盖曰:“诚意无工夫,工夫只在致知。”然则致知工夫,不是另一项,仍只就诚意中看出。如离却意根一步,亦更无致知可言。(刘蕺山)

  【启超谨按】此两条言王子所以专标致良知之故。凡讲学标宗旨者,皆务约之使其在我而已。其实学问只有一件事,或标彼两三字,或标此两三字,原只是这一件而已。王子又尝语学者云,说集义则一时未见头脑,说致良知,当下便有用功实地,即是此意。

  【启超又按】致良知之教,本已盛水不漏,而学者受之,亦往往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故王子既没,而门下支派生焉。纷纷论辩,几成聚讼。语其大别,不出两派:一曰趋重本体者(即注重“良”字),王龙溪、王心斋一派是也。一曰趋重工夫者(即注重“致”字),聂双江、罗念庵一派是也。要之,皆王子之教也。吾辈后学,苟所志既真,则亦因其性之所近,无论从何门入,而皆可以至道(若启超则服膺双江、念庵派者,然不敢以强人。人各有机缘,或以龙溪心斋派而得度,亦一而已矣。本书中间有左右袒之言,究非敢有所轩轾于昔贤也)。故今择录两派之要语,使学者自择之,其辨难之说,徒乱人意,则不如其已也。

  涓流积至沦溟水,拳石崇成太华岑。先师谓象山之学,得力全在积累。须知涓流即是沧海,拳石即是泰山。此是最上一机,不由积累而成者也。(王龙溪)

  【启超谨按】此即顿教,佛门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者也。虽有至愚顽之人,一信良知之教,使得入圣之路。有寻常儒者苦心苦行十年无所入,而彼以言下得之者矣,故曰不由积累而成也。爱父母妻子之良知,即爱国之良知,即爱众生之良知。故曰涓流即沧海,拳石即泰山也。

  良知广大高明,原无妄念可去。才有妄念可去,已自失却广大高明之体矣。今只提醒本体,群妄自消。(钱绪山)

  【启超谨按】提醒本体,群妄自消。此所以异于头痛灸头、脚痛灸脚也,所谓愈简易愈真切也。

  涵养工夫,如鸡抱卵,然必卵中原有一点真阳种子,方抱得成。若是无阳之卵,抱之虽勤,终成毈卵。学者须识得真阳种子,方不枉费工夫。吾人心中一点灵明,便是真阳种子,原是生生不息之机。种子全在卵上,全体精神只是保护得,非能以其精神助益之也。(王龙溪)

  【启超谨按】一点灵明,即知之良者也。

  圣贤之学,惟自信得及,是是非非不从外来,故自信而是断然必行。虽遁世不见而无闷,自信而非,断然必不行。虽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如此方是毋自欺,何等简易直截。(王龙溪)

  【启超谨按】此是学王学者最受用处。真有得于王学者,其自信力必甚大且坚。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王心斋艮)

  【启超谨按】黄梨洲著《明儒学案》,以心斋一派别为《泰州学案》,若外之于姚江者然,心斋实王门龙象也。其学以乐为本体,《论语》所谓“好之不如乐之”,《孟子》所谓“自得之则左右逢源”。故气象之光明俊伟,王门罕其伦匹。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