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李大钊 > 李大钊文集 | 上页 下页 |
警告全国父老书 |
|
(一九一五年二月初) 寅卯之交,天发杀机,龙蛇起陆,娵呰鹑火[1]。战云四飞,倭族乘机,逼我夏宇。我举国父老兄弟姊妹十余年来隐忧惕栗,梦寐弗忘之亡国惨祸,挟欧洲之弹烟血雨以俱来。噩耗既布,义电交驰。军士变色于疆场,学子愤慨于庠序,商贾喧噪于廛市,农夫激怒于甿郊。凡有血气,莫不痛心,忠义之民,愿为国死。同人等羁身异域,切齿国仇,回望神州,仰天悲愤。以谓有国可亡,有人可死,已无投鼠忌器之顾虑,宜有破釜沉舟之决心。万一横逆之来,迫我于绝境,则当率我四万万忠义勇健之同胞,出其丹心碧血,染吾黄帝以降列祖列宗光荣历史之末页。事亟寇深,危险万状,谨陈斯义,布于有众,皇天后土,实式凭之。 呜呼,吾中国之待亡也久矣!所以不即亡者,惟均势之故。前此痛史,姑不殚述。粗摄厥要,断自甲午[2]。列强在华,拔帜竖帜,均势之局,乃具规模,以中国泱泱万里,天府之区,广土丰物,迈绝寰宇,任何一国,欲举而印度之,势所弗许。即欲攘我权利,亦辄为他国所遏,群雄角逐,赖以苟安。故欲夷我如卢克森堡[3]、比利时者,亦所不能。惟是燕幕[4]之惨,志士寒心,牛后之羞,壮夫切齿,诚以寄生即亡国之基,履霜乃坚冰之渐也。甲午之战既终,日人挟其战胜之余威,索我辽东半岛。外交黑幕,捭阖纵横;坛坫樽俎[5]之间,乃不得不有所迎拒以图一时之牵制。而引狼拒虎之祸,势又缘兹以起,且至不可收拾。卡西尼中俄密约[6]之结果,旅大租于俄,广州租于法,威海租于英,胶州租于德。意大利闻而生心,亦欲据我三门湾。自是卧榻之侧,有他人鼾睡之声,独立之邦,伏列强割据之迹。若则齐躯竞进,若则单骑独行,铁路告成,矿山斯去,军旗所至,商旅遂来。中更庚子之乱[7],日俄之争[8],外力益以潜滋,势力略有转易。凡其利权垄断之域,辄扬势力范围之言,均势之界愈明,瓜分之机愈迫;英之于西藏及长江流域也,俄之于外蒙、伊犁也,日之于福建、南满也,法之于滇,德之于鲁也。或由战胜攻取,或由秘密缔约,或由清廷断送,或由列国协谋,均于其所志之地,攘得不让他国之特权。夫势力范围云者,欧人拓土非洲,分据海岸,而以其后方之地,价(?)定界域,俾隶各国,以避纷争之事也。非洲荒漠之野,欧人临之,视若无物,横行罔忌。而奈何以其施于非洲黑人者,施于吾文化渊源神明遗裔之宗邦,斯其夷视吾国族于何等耶!美之于华,向无领土野心,惟冀扩其商路,见夫列强之植力于华,若兹其猛进,深虑其不利于华者,将亦不利于美。于是其国务卿甄海氏[9],于千九百年,牒布各国,标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主义[10],旨在使列强在华之势力,无问何国之于何地,均当与其他各国持平衡之度,勿得擅禁其贸易之权。虽于周缘租借之域,声明势力范围,亦弗许擅自封锢,秘为独有。一面破中国闭关锁国之故习,俾与各国以同一之机会,均沾利益。各国既受此牒,无不阳示赞同,而阴实梗之,美则益奋力以求此主义之实现。其间列强关系,斗角钩心,亦复互思防制。故扬子江流域者,英视为其势力范围也,而有粤汉、川汉二路之四国借款以间之,日本亦于汉冶萍公司及南浔铁路享有投资之权利。满洲者,日、俄视为其势力范围也。而美前国务卿诺克士[11]有满铁中立之提议,同时,中国亦与英、美有爱锦铁路借款之商榷。虽皆尼于日、俄而未果,而其变相则为四国借款,以振兴满洲实业,改革满洲币制为其用途。磋商妥洽,将有成议,而滔滔江汉,革命怒潮,掀天以起,兹事竟寝。然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主义,至是不可不认为告几分之成功,而中国于此,乃得偷安苟存于旦夕之残喘。革命战后,剜肉补疮,犹患弗给,乃大举借款,以铁路作抵。列强在华之经济势力益密,经纬参差,纤维若织,中国等于自缚之春蚕,列强如争食之饿虎。而蒙、藏与俄、英之关系,较前益彰,各国对我领土之兴味,复从兹而益浓。然均势之基,固未动摇也。是则致中国于将亡者,惟此均势;延中国于未亡者,惟此均势;迫中国于必亡者,亦惟此均势。此列强在华中世(“中世”疑为“均势”之误。——编者)之概观,世指为远东问题者也。同时其纷纭杂沓,有与之同符者,即所谓近东问题是。奥斯曼利土厥(即土耳其)帝国之兴也,飘飘半月旗,一挥而蔽欧洲之日月。自十七八世纪以还,一败于奥,再屈于俄,国势日促,外患既不可遏,内忧又复棼乘。巴尔干诸小邦,或前属行省,或久列藩封,以历史所遗种族宗教之痕印,历久未湮,根本一弱,遂纷纷畔离,谋所以自树。列强于此,则利用其种族之感情,阴操其宗主之权,大日耳曼主义[12]与大斯拉夫主义[13]之二大暗流,冲激摩荡,轧轹不已。彼一国一族之隆替,与之连封接壤者,即属异类殊族,亦莫不同其休戚。于是各从其利害之所同,而有三国同盟[14]与三国协商[15]之对抗,三同盟国者,德、奥、意也,三协商国者,英、法、俄也,以保一时之均势,以郁全欧之暗云。此近东之均势,又遥与远东之均势相为呼应,以成世界全局之均势。牵一发,则全身俱动,若待爆之火山,若奇幻之魔窟,风云万变,光怪陆离。巴尔干风鹤一惊,列强莫不皇皇焉戒惧以临,若大难之将至。盖企平和于均势之局,犹厝火积薪以求安也。近年巴尔干两次战争[16],列强相戒,勿事干涉,虽能幸免于乱。今以奥储一滴之血,塞人一弹之光[17],霹雳一声,天惊石破。举世滔天之祸,全欧陆沈之忧,遂汹涌于巴尔干半岛之一隅。余波所及,更与极东之沉沉大陆相接。正如铜山东崩,洛钟西应[18],而呱呱堕地之中华民国,遂无安枕之日,此欧洲大战及于极东均势之影响也。民国肇造,邦基未安,方期举我全国刚毅强固之人心,尝胆卧薪之志气,艰难缔造,补苴弥缝。内之巩我邦家于金瓯磐石之安,外之与世界各友邦共臻和平康泰之盛运。何图天意难知,祸机卒发,奥、塞构兵于前,德、俄攘臂于后,英、法牵于协商之义,突厥(土耳其)念其累世之仇,黑山国(门的尼哥罗)则救助同族,比利时则捍卫中立,前后数月间,相率沦溺于战祸洪流之中而勿容自拔。我中华民国,爱人类之平和,悯友邦之殃厉,乡人有斗,披发缨冠[19],同胞互仇,宁容坐视。当夫战牒纷传,羽书四达,我政府体国民维持人道之众意,亦尝东顾日本,西讯彼美,蕲斯三邦携手,近维东亚之大局,远解西欧之惨变。美国政府复电赞同,许与共作调人。日本阳诺阴违,机谋诈变,假日、英同盟之虚名,报还附辽东之旧怨,朝发通牒,夕令动员,师陈黄海之滨,炮击青岛之垒。夫青岛孤悬一隅,德人不过几千,兵舰不过数艘,仅足自卫,乌敢犯人,讵能扰乱东亚之平和,阻塞过商之要路,日本必欲取之者,非报德也,非助英也,盖欲伺瑕导隙,借以问鼎神州,包举禹域之河山耳。溯自日、俄战后,旅大移租,三韩见并,南满实权,亦归日人掌握,殖民则任意经营,筑路则自由行动,关东有都督之设,铁路为军人所司,黑水白山俨非我有。夫鲁之有胶、澳,辽之有旅顺,相犄角而镇渤海之门户。旅顺失则辽东不保,胶、澳失则齐鲁亦危。旅顺与胶、澳,尽为日本所据,则扼燕京之咽喉,撼中国之根本,而黄河流域,岌岌不守矣。今日本乘欧人不暇东顾之时,狡焉思启,作瓜分之戎首,逞吞并之野心,故其进攻青岛,迟迟吾行,沿途淫掠,无所弗至,杀戮我人民,凌辱我官吏,霸占我电局,劫发我公库。我政府勉顾邦交,再三隐忍,不得已而划交战区域,冀其蛮行稍有所限制。我国民茹痛吞声,亦勉遵政府之命令,多所供其牺牲。日本犹不自足,更进而强劫胶济铁路,军士肆其横暴,意欲挑起衅端,思得口实,试其戈矛。我国廉知其谋[20],咽满腔之血泪,忍切肤之奇痛,百般横逆,一味屈从,两国邦交,幸无枝节。青岛既陷,方谓一幕风云,暂可中止,我政府遂向各国宣告交战区域之撤去,本其固有之权,与所应为之事,而在交战期间,对于双方竭诚相与,无左右袒,严守局部中立之义务。凡在友邦,当所共鉴,纵欲加罪,宁复有辞。而孰知竟以撤去交战区域撄日本之盛怒,谓为辱其国体,挟其雷霆万钧之势,迫以强暴无理之条。全案内容,虽未确知,东西报章,已揭其要,析为四项,凡十九条,谨节原文撮举于下: (甲)南满洲及东蒙古 一,辽东半岛之租借,自一九一五年起,展期九十九年; 二,南满洲铁路条约,延长九十九年; 三,南满洲警察行政权; 四,日本人在南满洲应得居住经商及购置田地之自由; 五,安奉吉长铁道租借条约,延长九十九年; 六,承认内蒙古(即东蒙)为日本独享之势力范围; (乙)山东 七,胶济铁路及所有德国在山东之矿山铁路实业,须无条件的让与日本; 八,烟潍铁路及龙口支路之建筑权; (丙)福建 九,承认福建为日本独享之势力范围; 一〇,自福建至江西、湖南之铁路建筑权; 一一,福建省内所有矿山铁路及其他实业,应归日本与中国合资兴办; (丁)一般的要求 一二,中国陆海军应聘用日本人为教练官; 一三,中国财政教育交通各部,应聘用日本人为顾问; 一四,中国学校之教授外国语者,应教授日本语; 一五,汉冶萍盛宣怀借款之事,应办理清结; 一六,凡授给矿山铁路及其他工业之特权时,应询问日本之意见; 一七,若中国有内乱时,应求日本武力之辅助,日本亦担负中国秩序之维持; 一八,煤油特权让与日本; 一九,开放中国全部,使日本人自由经商。 凡兹条款,任允其一,国已不国。况乃全盘托出,咄咄逼人,迫之以秘密,胁之以出兵,强之以直接交涉,辱我国体,舆论激昂,则捏词以诬之;国民愤慨,则造谣以间之。不曰独探,辄曰收买,忽而离间,忽而煽动,一若吾国人皆鹿豕之不如,尽金钱之可贿。至彼报章横议,主兴问罪之师,政社建言,促行解决之策,欲举其详,难更仆数[21]。此日本乘机并吞中国之由来,吾人所当镌骨铭心,志兹深仇奇辱者也。日本既发此大难,中国不敢[甘]于坐亡,日复一日,势必出于决裂。彼有强暴之陆军,我有牺牲之血肉;彼有坚巨之战舰,我有朝野之决心。蜂虿有毒,而况一国,海枯石烂,众志难移。举四百余州之河山[22],四万万人之坟墓,日本虽横,对此战血余腥之大陆,终恐其食之不下咽也。且极东突有震动,欧战必亟议和,群雄逐逐,马首东回,德报新仇,俄修旧怨,美有邻厚之虞,英有弃盟之势,万矢一的,以向日本,而以我中原为战场,中国固已早亡,日本岂能幸免。苟至于此,黄种沦于万劫之深渊,皙人独执世界之牛耳,野心勃勃之日本,果安在哉!嗟彼日人,阴贼成性,当民国初建之际,挑兄弟阋墙之机,射影含沙[23],无所不至。双方蛊以顾问,百计施其鬼谋,欺我政府,愚我黎庶。凡兹岛国之阴谋,尽成一家之痛史,创痕犹在,前事未忘。今更恃强挟迫,无理要胁,大欲难填,野心不死,是不义也。且维持东亚平和,保全中国领土,日、英既有成言,举世实闻此语。今遽背盟爽约,躬为破坏东亚平和,吞并中国领土之戎首,而无所于恤,为世界扰乱之媒,酿未来大战之祸。今日既种恶因,异时焉有善果。戕贼人道,涂炭生灵[24],是不仁也。恶因既种,后祸难逃。直接以贾中国之怨者,间接以树列国之敌。今日以之亡中国者,异日即以亡其日本,利令智昏,同根自煎,辅车[25]既失,唇亡齿寒,是不智也。向者日本对德恭顺备至,一旦卒遭大难,遽而反颜。趁火行劫,强盗所耻,堂堂国家,且又过之,是不勇也。查其对德通牒有云,以还付中国为目的,以欺世人耳目。曾几何时,青岛既下,牒章之墨未干,汶阳之田不返[26],因得陇而望蜀[27],遂雨覆而云翻。世俗相交,犹重然诺,国际宣言,弃若敝屣,是不信也。此不义、不仁、不智、不勇、不信之行为,于日本为自杀,于世界为蟊贼,于中国为吾四万万同胞不共戴天之仇讐,神州男子,其共誓之! 抑日本蕞尔穷岛,力非能亡我中国者。国人而不甘于亡,虽至今日,犹可不亡;国人而甘于亡,则实中国有以自亡耳,何与日本!忆昔甲午痛创,艨艟巨舰,旌旗蔽空,横槊临江[28],威震海表,纵不能称雄一世,以与敌较,数倍其力,宜可以摧折强邻,威加三岛,乃竟一战而败,尽歼于敌,国威自此一蹶不可复振。日、俄战后,敌气益炽。青岛之役,有如昨日,吾关东山左之父老,惊窜流离,死不得所。他如二辰丸之鸣炮升旗,五警士之死不瞑目,非分相干,有加无已,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呜呼!岂止数世而已哉!曩者去国,航海东来,落日狂涛,一碧万顷,过黄海,望三韩故墟,追寻甲午覆师之陈迹,渺不可睹。但闻怒潮哀咽,海水东流,若有殉国亡灵凄凄埋恨于其间者。居东京,适游就馆,见其陈列虏夺之物,莫不标名志由,夸为国荣。鼎彝[29]迁于异域,铜驼[30]泣于海隅,睹物伤怀,徘徊不忍去。盖是馆者,人以纪其功,我以铭其耻;人以壮其气,我以痛其心。惟有背人咽泪,面壁吞声而已。言念及此,辄不胜国家兴亡之慨,而痛恨于前清末季,民国初年,朝野上下之忘仇寡耻,徒事内争,颓靡昏罔之人心也。夫苟一经创辱,痛自振励,起未死之人心,挽狂澜于既倒,则今日欧洲莽怪之风云,宁非千载一时、睡狮决起之机,以报累代之深仇,以收已失之土地,从此五色国徽,将亦璀璨光耀于世界。徒以清之君臣,酣嬉自废,畛域横分,民国承之,操戈同室,时机坐误,夫复何言!国人及今而犹不知自觉,犹不急起而为生聚训练之谋[31],来者视今,恐犹今之视昔,炎黄远裔,将沦降于永劫不复之域,而灭国之仇,夷族之恨,真天长地久,无复报雪之期矣!呜呼同胞!亦知今世亡国之痛乎?波兰之灭也,俄人迁其世族贵胄于荒寒绝漠之西伯利亚,玉关万里,故国长辞。印度之灭也,英人役之以充兵,驱之以赴敌,出印人之血肉,为英族之牺牲,吁天无路,牛马长沦。乃若安南亡于法,朝鲜并于日,其墐户[32]无天,避秦无地之惨剧,尤为见者心酸,闻者发指。昔者改姓易代,兴亡倏忽,而一二遗老孤臣,不忍见宗社之倾,君父之辱,犹或黄冠草履,歌哭空山,乱礁穷岛,相望饮泣,亦欲抱残经于学绝之交,存正朔[33]于危难之际,虽至势穷力尽,卒无变志灰心,杀身成仁,刎颈殉国,流离转徙,客死天涯。宋之文山[34]、叠山[35],明之苍水[36]、舜水[37],垂于史册,炳如日星。矧今之世,允非昔比,国社为墟,种族随殄,亡国新法,惨无人理。君子有猿鹤之哀,小人罹虫沙之劫[38]。空山已无歌哭之地,天涯不容漂泊之人。犹太遗民,梦怀故国,文豪富贾,屡出其热烈之文章,宝贵之黄金,以求一地聚族而居,累世远谋,卒无所成。韩社既屋,安重根[39]以哈宾之弹,当博浪之椎[40],虽此一滴刚正之血,未尝不足以点缀其黯淡无光之亡国痛史。然而枯藤可断[41],十三道之江山不可复保矣。呜呼,同胞!值此千钧一发之会,当怀死中求活之心,最后五分,稍纵即逝,过此以往,皆凄凉悲惨之天地也。然则吾国民于今日救国之责,宜有以仔肩自任者矣。 吾国民今日救国之责维何?曰:首须认定中国者为吾四万万国民之中国,苟吾四万万国民不甘于亡者,任何强敌,亦不能亡吾中国于吾四万万国民未死以前。必欲亡之,惟有与国同尽耳。顾外交界之变幻,至为诡谲,吾国民应以锐敏之眼光,沉毅之实力,策政府之后,以为之盾。决勿许外敌以虚喝之声,愚弄之策,诱迫我政府,以徇其请。盖政府于兹国家存亡之大计,实无权以命我国民屈顺于敌。此事既已认定,则当更进而督励我政府,俾秉国民之公意,为最后之决行,纵有若何之牺牲,皆我国民承担之。智者竭其智,勇者奋其勇,富者输其财,举国一致,众志成城。胜则此锦绣之江山可保,而吾祖宗袭传之光荣历史,从此益可进展于无穷。败则锦绣之江山虽失,而吾祖宗袭传之光荣历史,遂结束于此。葆有全始全终之名誉,长留于宇宙之间,虽亡国杀身,亦可告无罪于我黄帝以降列祖列宗之灵也。河岳镇地,耀灵炳天,血气在人,至刚至大。九世之深仇[42]未复,十年之胆薪[43]何在!往者不谏,来者可追[44],愿我国民,从兹勿忘此弥天之耻辱可耳。泣血陈辞,不知所云。 留日学生总会李大钊撰 1915年2月初 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李大钊文集》所刊稿排印,个别地方有所校改 [1]娵呰(訾)鹑火 娵呰,当为娵訾,娵訾:音jūzī,星座名,十二星次之一。“娵呰(訾)鹑火”,意谓国家面临战祸。 [2]甲午 指1894年。是年6月,日本发动夺占朝鲜和侵略中国的战争,即甲午战争。这次战争打破了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均势,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卢克森堡 即卢森堡。 [4]燕幕 “燕巢于幕”的省称。语本《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自卫如晋,将宿于戚,闻钟声焉。曰:‘异哉!吾闻之也,辩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获罪于君在此,惧犹不足,而又何乐?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杜预注:“言至危。”杨伯峻注:“幕即帐幕,随时可撤。燕巢于其上,至为危险。” [5]坛坫樽俎 坛坫:本指会盟的坛台。《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曹沫)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此处指谈判场所。李大钊《国民之薪胆》:“日本于此次交涉,以区区一纸恫吓之书,居然索我巨量之权利于坛坫俎豆之间,所获不可谓不丰。”樽俎:古代盛酒食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后借指宴席、宴会。汉刘向《新序·杂事一》:“仲尼闻之曰:‘夫不出于樽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可谓折冲矣。”此处二词连用,指外交谈判活动。 [6]卡西尼中俄密约 卡西尼(Arthur Pavlovitch Cassini,1835—?),通译喀西尼,俄国外交官,1891—1897年任驻华公使。卡西尼中俄密约即《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为沙俄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利用沙皇尼古拉二世(Нuколай Ⅱ,1868—1918)举行加冕礼的机会,以中俄共同防止日本侵略为词,诱迫清政府特使李鸿章,同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在莫斯科签订,共六款。主要内容为:日本如侵占俄国或中国、朝鲜领土时,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缔约国一方未征得另一方同意,不得与敌方议立和约;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吉林修筑铁路直达海参崴;俄国有权通过此铁路运送军队和军需品等。通过这一密约,沙俄政府把侵略势力伸入了中国东北三省。 [7]庚子之乱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出兵中国镇压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占领了北京,大肆烧杀抢掠。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因1900年为农历庚子年,故旧时称之为庚子之乱。 [8]日俄之争 即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他们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利益而进行的战争。日俄战争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跃居世界强国,并进一步加紧对中国东北的侵略。 [9]甄海氏 即海约翰(John Milton Hay,1838—1905)的旧译。美国政治家和作家。早年为新闻记者,后任美国驻英公使。1898年任国务卿,次年提出“门户开放”的侵华政策。1901年,又与英国驻美大使庞斯福特勋爵签订了“海—潘赛福(今译“庞斯福特”)条约”(Hay—Pauncefote Treaty),美由此拥有了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直至1980年才将运河的主权归还巴拿马政府。 [10]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主义 指美国政府在19世纪末提出的侵华政策。1897年(光绪二十五年)9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 Milton Hay,1838—1905)分别训令美国驻英、俄、德、法、日、意等国大使,向各驻在国政府提出关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基本内容为:(1)各国在中国的任何“势力范围”或租借地内的任何既得利益,他国不得干涉;(2)各国运往上述“势力范围”内各口岸之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率收税,其税款概归中国政府征收;(3)各国对于进入自己“势力范围”内的他国船舶之港口税及铁路运费,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港口税和运费。1900年7月,八国联军已攻占大沽,严重威胁京津,海约翰在第二个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中,又提出“保持中国领土与行政的完整”。其目的是维护列强在华特权,缓和他们在争夺中国方面的矛盾,并以“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原则,使美国这个“后来者”取得侵华的有利地位。 [11]美前国务卿诺克士 即Philander C.Knox(1853—1921),美国律师、政治家,曾任美国总检察长、国会议员等职,1909—1913年任美国国务卿。 [12]大日耳曼主义 即“泛日尔曼主义”。反映德国大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扩张野心的沙文主义思潮和运动。产生于19世纪末叶。当时,德国已成为一个具有现代资本主义技术和高度组织性的帝国主义国家。由容克地主和垄断资产阶级结合组成的统治集团具有强烈的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性质,它认为德国发展“缺乏空间”、“领土太小”;宣扬“日耳曼种族优越论”,要求把所有日耳曼人居住的地区合并于德国,重新分配殖民地以建立德国的世界霸权。 [13]大斯拉夫主义 即“泛斯拉夫主义”。沙皇俄国鼓吹的种族主义理论。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它利用东欧斯拉夫各族求解放的愿望,鼓吹以俄罗斯为中心合并斯拉夫各族。从尼古拉一世起的历代沙皇,均打此招牌,四处侵略,梦想建立一个由俄国统治的,从易北河到中国,从亚得里亚海到北冰洋的“斯拉夫帝国”。 [14]三国同盟 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以德国和奥匈帝国为核心,与协约国对抗的帝国主义国家集团。德、奥同盟最早形成于1879年,与法国激烈争夺突尼斯的意大利也于1882年加入,形成三国同盟,其矛头针对法国,而意大利从一开始就回避与英国冲突。1887、1891、1902和1912年,三国又多次重订1882年的同盟条约;其间意大利逐步与法国和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宣布中立,并于1915年加入协约国。土耳其、保加利亚先后于1914年10月和1915年10月加入同盟国。1918年秋,保、土和奥匈帝国渐次退出战争。1918年11月,德国被迫求和,同盟国彻底瓦解。 [15]三国协商 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同盟国相争的协约国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奥、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4月签订英法协议。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困境,也于1907年8月和英国签订英俄协议。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25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退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集团逐步瓦解。 [16]近年巴尔干两次战争 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战争。1912年10月9日,因土耳其拒绝给予马其顿和色雷斯自治,门的内哥罗首先向土宣战。同月,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先后参战。以保军为主力的同盟军在人数和装备上均占优势,迫使土军节节败退。在欧洲大国的斡旋下,双方于1913年5月3日在伦敦签订和约。依约,土耳其丧失了除伊斯坦布尔以外的全部欧洲领地。这次战争结束了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长期统治。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巴尔干各国统治集团均图向外扩张,导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和希腊秘密签订反保同盟条约,罗马尼亚旋即加入。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德、奥的纵容下,对塞尔维亚和希腊采取军事行动。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都加入战争,进攻保加利亚。在四面受敌情况下,保被迫于7月29日投降。战后,受到严重削弱的保加利亚开始转向德、奥、意三国同盟。这次战争加剧了巴尔干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17]奥储一滴之血,塞人一弹之光 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斐迪南被刺杀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检阅奥匈帝国军事演习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秘密组织“青年波斯尼亚”成员刺杀。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于7月23日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并于28日正式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于是爆发。 [18]铜山东崩,洛钟西应 应作“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语出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刘孝标注引《东方朔传》:“孝武皇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诏问太史待诏王朔,朔言恐有兵气。更问东方朔,朔曰:‘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钟先鸣。《易》曰:鸣鹳在阴,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应在后五日内?’居三日,南郡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余里。”后以“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表示重大事件互相影响。 [19]披发缨冠 谓因急于争斗或救援来不及束发冠戴,只系缨于颈。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20]廉知其谋 廉:通“覝”(音Lián)。觉察,考察,查访。《管子·正世》:“过在下,人君不廉而变,则暴人不胜,邪乱不止。”尹知章注:“廉,察也。” [21]难更仆数 更,音ɡēnɡ;数,音shǔ。形容事物繁多,数不胜数。语本《礼记·儒行》:“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难更仆数”,意为即使让仆人替换着数,也数不完(清)。 [22]四百余州之河山 宋朝时天下有州三百余,后以其成数“四百州”指中国全土。宋汪元量《湖州歌》之六:“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清黄遵宪《再述》诗:“羽檄飞驰四百州,先防狼角后尾头。” [23]射影含沙 相传江南水中有毒虫名蜮,又名含沙,人在岸上,影在水中。蜮看到人影就喷沙子,及著皮肤,即病,剧者竟至死亡,中影者亦病。典出晋干宝《搜神记》。后因称阴谋中伤他人为“射影含沙”。清周亮工《祭汀州司马李若羲卢公文》:“余以质讯至,向者射影含沙之说消沮。” [24]涂炭生灵 涂炭:蹂躏,摧残。《后汉书·党锢传序》:“海内涂炭,二十余年,诸所蔓衍,皆天下善士。” [25]辅车 颊辅与牙床。一说车夹木与车舆。比喻事物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杜预注“辅,颊辅。车,牙车。” [26]汶阳之田不返 汶阳田,春秋时期鲁国属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市西南一带,因在汶水之北,故名。地近齐国,数为齐所侵夺,是齐、鲁两国多次发生纠纷的地方。《春秋》成公二年:“庚寅,卫侯速卒,取汶阳田。”杜预注:“晋使齐还鲁。”后用“汶阳田返”比喻失而复返。此处意谓日本出兵山东占领青岛之前,曾宣称为对德作战,夺回青岛后将以之归还中国。但占得青岛,便据为己有。 [27]得陇而望蜀 《东观汉记·隗嚣传》:“西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后遂以“得陇望蜀”谓贪心不足。李白《古风》之二三:“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 [28]横槊临江 槊,矛长丈八曰槊。横槊即横持长矛。《三国演义》有曹操于鏖战赤壁时临长江夜饮,横槊赋诗的描述,故有“横槊临江”之说,以言气概豪迈。 [29]鼎彝 鼎,古代烹饪器;彝,古代宗庙中的礼器,常于上刻铭功纪德的文字。在古代,鼎、彝均为国之重器,象征某王朝统治的合法性。 [30]铜驼 铜铸的骆驼,多置于皇朝宫门之前,借指朝廷。《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后人以“荆棘铜驼”谓国亡世乱。“铜驼泣于海隅”,指国家为外寇覆亡,宫廷重宝为外人掠夺海外。 [31]生聚训练之谋 本作“生聚教训”。“生聚”谓繁殖人口,聚积物力。典出《左传》哀公元年:“(伍员)退而告人曰:‘越(国)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国)其为沼乎!’”后以“生聚教训”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32]墐户 用泥土涂塞门窗孔隙。《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孔颖达疏:“墐户,明是用泥涂之,故以墐为涂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披裘御雪,墐户避风。” [33]存正朔 正朔,谓帝王新颁的历法。古代帝王易姓受命,必改正朔;故夏、殷(商)、周、秦及汉初的正朔各不相同。自汉武帝后,直至现在的农历,都用夏制,即以建寅之月为岁首。《礼记·大传》:“改正朔,易服色。”孔颖达疏:“改正朔者,正,谓年始;朔,谓月初,言王者得政示从我始,改故用新,随寅丑子所换也。周子、殷丑、夏寅,是改‘正’也;周半夜,殷鸡鸣,夏平旦,是易‘朔’也。”《史记·历书》:“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初始,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改正朔,易服色”遂成为中国政治变迁的标志与重大举措,一定的“正朔”也成为一定的王朝统治与文化的象征。存正朔,即保存原来的王朝。 [34]文山 参见《筑声剑影楼纪丛·朱舜水海天鸿爪》注32。 [35]叠山 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弋阳人。1256年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帝显(恭宗)德佑元年(1275年)起用为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率兵抗元。城陷后,流亡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后元朝迫其出仕,地方官强制送往大都,乃绝食死。其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后人辑有《叠山集》。 [36]苍水 即张煌言(1620—1664),南明大臣,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崇祯举人。弘光元年(1645年)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奉鲁王监国,据守浙东山地和沿海一带。后鲁王政权覆灭,他又派人与荆襄十三家农民军联系抗清。至清康熙三年(1664年),因见大势已去,遂解散余部,隐居南田的悬嶴岛(今浙江象山南),不久被俘,遭杀害。遗著编为《张苍水集》。 [37]舜水 朱之瑜(1600—1682),字鲁屿,舜水为其号,浙江余姚人。明诸生。反对八股文,不满时政,厌于仕进。明亡,图据舟山为抗清根据地,失败后亡命日本、越南等地,客死日本。曾在日本讲学二十余年,深受水户藩主德川光国的尊礼。他身居海外,不忘祖国。为学主张实际效用与事功,反对宋、明理学。其学术思想对后来日本明治维新有一定影响。著作有其门人所编《朱舜水先生文集》。李大钊早年撰有《朱舜水之海天鸿爪》介绍其生平事迹。 [38]君子有猿鹤之哀,小人罹虫沙之劫 《艺文类聚》卷九十引晋葛洪《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后因以“猿鹤”、“虫沙”称战死的将卒。 [39]安重根 朝鲜爱国志士。参见《暗杀与群德》注5。 [40]博浪之椎 参见《筑声剑影楼纪丛·朱舜水之海天鸿爪》注10。 [41]枯藤可断 指伊藤博文被刺杀事件。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首相(1885—1888,1892—1896,1898,1900—1901)。原名俊辅。师事吉田松阴,曾参加推倒幕府运动。明治维新期间,地位日见重要。1885 年12月任第一届内阁总理。1892年8月组织第二届内阁,任内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并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后又两次组织内阁,并创立立宪政友会,任总裁。1905年起任韩国统监。1909年10月为同俄国商谈吞并朝鲜到中国哈尔滨,26日为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枪杀。 [42]九世之深仇 九世:九代。春秋时,齐哀公遭纪侯诬害,为周天子所烹,至襄公历九世始复远祖之仇,灭纪国。事见《公羊传》庄公四年。《汉书·匈奴传上》:“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后因以“九世仇”喻君国累世深仇。陆游《纵笔》诗:“会须沥血书封事,请报天家九世仇。”此处意同前文所说累世之深仇。 [43]十年之胆薪 春秋时,越王勾践战败,为吴国所执,既放还,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越二十年,终破吴报仇,事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后用为刻苦自勉、发愤图强,不敢安逸之典。 [44]往者不谏,来者可追 语出《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言祸乱相寻之过去已经不可以礼义来加以纠正了,未来则还可以期待能以礼义加以治理。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