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李大钊 > 李大钊文集 | 上页 下页 |
文豪 |
|
(一九一三年十一月一日) 洒一滴墨,使天地改观,山河易色者,文豪之本领也。盖文之入人者深,而人之读其文者,展卷吟哦,辄神凝目炫于其文境,潜移默化,观感旋殊,虽旷世异域,有千秋万里之遥,而如置身其间,俨然其时其境也者。文字感化之伟,充其量可以化魔于道,化俗于雅,化厉于和,化凄切为幽闲,化狞恶为壮伟。三寸毛锥力,能造光明世界于人生厄运之中。则夫文豪者,诚人类之福星也矣。 长天一碧,万木葱森,人影在山,樵歌出谷,科学家视之,僵石枯木之类耳;而一经文豪之点缀,则觉清风习习,透人肌骨焉。枫叶萧萧,江滨渔火,钟声夜半,月落乌啼[1],科学家视之,声光变动之象耳;而一经文豪之绚绘,则幽深潇洒,万念俱息焉。尽文豪之眼界灵机,悠悠宇宙之间,形色万殊,无不可为发舒性灵,感触兴趣之资。造物者降生万物,而不能使其所生之物,各自直觉其生机之大本,局部自限,缺陷靡穷;文豪本其直觉,发为文章,俾人天物我之实相,稍能映露万一,以通消息于其间,而补造物者之缺陷,斯其有功于造物者不小也。 嗟嗟!古今文豪,其身世何多在怨悲凄苦、飘零沦落之中也。征之东西,如出一辙。文王锢居羑里,寂寞铁窗,乃演《周易》[2]。左丘失明,乃传《春秋》[3]。屈灵均忠爱缠绵,而蔽伤于谗,憔悴行吟,卒沈湘水,而(作)《离骚》、《楚辞》[4],《诗》[5]亡而后,此其继音。马迁[6]身被宫刑,填胸愤慨,《史记》之作,模式来兹[7]。乃至少陵忧国[8],血泪挥干。白也无家,佯狂弃世[9]。放翁有种族之痛[10],渔洋有故国之思[11]。他如金圣叹、李温陵之流,千古奇才,竟罹惨祸[12],杀其身而不足,更毁其书。中土文豪,大抵有身世悲凉,家国陵夷之痛者。而环稽西乘[13],唐德[14]系出名族,中年飘泊,流寓天涯,《神曲》之作,为意大利文学之警钟。杰尔邦德士[15]少年投笔,荷戈从军,雷邦特之战,伤中左腕,展转归途,虏于海寇,五载穷岛,困苦作奴,僧侣救之,始返故国,潜心著作,致西班牙文学得跻于英、德之林。汉伯德曼[16]目击社会悲惨,痛心阶级制度之不良,发愤著书,有十九世纪沙翁[17]之目。伊普逊[18]以贫商之子,生于北欧,寂寞荒寒,贫且不能自给,童年供使,药屋愉[偷]闲,辄事文学,大学卒业后,伤祖国文学之不振,闭户著书,对兹缺陷社会,不惮口诛笔伐,文章声价,重于全欧。士多林贝尔西[19]幼时,无力求学,艰苦卓绝,著书自活,为文伤时厌世,颇极深酷凄切之致,瑞典奄无生气之文学,至是始有新机。托尔斯泰[20]生暴俄专制之下,扬博爱赤帜,为真理人道与百万貔貅[21]、巨家阀阅[22]、教魔、权威相搏战,宣告破门[23],杀身之祸,几于不免,而百折不挠,著书益力,充栋汗牛[24],风行一世。高尔基[25]身自髫龄[26],备历惨苦,故其文沈痛,写社会下层之黑暗,几于声泪俱下。凡此者类皆艰苦备尝,而巨帙宏篇,独能照耀千古者也;是岂文章憎命[27],才华有以使之然欤?抑遭时不遇,荡析流离,余兹历劫之身,乃得优游以事文学,故其言之深长足以动人欤?嗟嗟!江山故宅,文藻空存,册籍千秋,声华不朽。吾侪生兹末世,不见古人之面影,不闻古人之欬謦[28],徒对陈编,怅维遗迹,叹文豪之遭遇,不禁掩卷失声也矣。而于彼古人,虽躯尽骨灰,一点灵光,尚能岿然与天地终古,亦安庸吾辈之欷歔慨感为者!文豪之幸不幸,夫岂在瞬息百年之遭遇也哉! 吾尝论文豪与世运之关系,其见重于社会,不在盛世,而在衰世。盖当承平之世,物阜民康,群德日进,饮食各适其宜,作息各得其所,凡属圆颅方趾之伦,均得优游歌舞于熙皞和乐之天,击壤鼓腹之歌[29],曲巷流俗之谚,何莫非盛世元音,粉饰泰平,文章祝颂,岂必俟夫文豪者。若夫世衰道微,国风不作,举世滔滔,相率而趋于罪恶之途,百物丧尽,民不聊生,天地有晦冥之象,群象无生人之趣,倘无文豪者应运而出,奋生花之笔,歌黍离之章[30],则蚩蚩者不平之诉,呼吁何从,而精神上乏优美高尚之感化,忏悔之念,亦无自而发。人心来复之机既塞,惟日与禽兽暴掠强夺,相残杀以自活,其类将绝灭于天地之间也久矣。文豪之于衰世也,顾不重哉!顾不重哉! 抑吾闻之,千古之文章,千古文人之血泪也。盖欢愉之词难工,而愁苦之音易好。昔人尝有“诗以穷而益工”[31]之语矣。夫喜怒哀乐,同为心理之变象,胡以一时感性之殊,发为文章,遂有声韵工拙之别。盖尝考之,其因缘有二:一世界观,一同情心也。吾人幻身于兹,假现世界,形躯虽间物我,精神则源于一。故优美高尚之文章,每为世人所同好。作者执笔之际,愁思郁结,哀感万端,悄然有厌倦浊世之思,精神之所倾注,恍然若见。彼真实世界之光影,不自知其流露于声气之间。人天物我,息息相见以神,故能得宇宙之真趣,而令读之者,有优美之感。若彼欢愉之词,大抵囿于兹世,纷纭人事,幻妄尘缘,乌从窥宇宙之美,又乌能深动乎人者,此愁苦之辞易动世界观者一也。人之生也,一切苦恼,环集厥躬,匆匆百年,黄粱梦冷,无强弱,无智愚,无贫富,无贵贱,无男女,生老病死,苦海沉沦,必至末日忏悔[32],始有解脱之期。芸芸有众,夫谁无隐痛者,平居特未尝以示人耳。一旦读愁苦之词,哀怨之什,觉满腔热泪,洒泄无从者,作者已先我而淋漓痛切出之,安能与作者无同情之感者?骚人之怨,秋士之悲,幽恨缠绵,有展转不忍释手者矣!此愁苦之文之易动同情心者二也。 嗟嗟!世之衰也!怨气郁结,人怀厌世之悲观,文人于此,当以全副血泪,倾注墨池,启发众生之天良,觉醒众生之忏悔,昭示人心来复之机,方能救人救世,使更以愁怨之声,凄怆之语,痛其心脾,断其希望,则求一瞑而自绝者,将接踵以闻也。暴俄肆虐,民遭荼毒,一时文豪哲士,痛人生之困苦颠连,字里行间,每含厌世之彩色,凶生赞死,厌倦人间,如苏罗古夫[33]、阿尔慈巴塞夫[34]、载切夫[35]等,各以诡幻慑人灵魂之笔墨论“死”,致一般青年厌世、自裁者日益加多。虽文学本质,在写现代生活之思想,社会黑暗固无与于作者,而社会之乐有文豪,固将期以救世也。徒为厌世之文,不布忏悔之旨,致社会蒙自杀流行之影响,责又岂容辞乎? 嗟呼!嗟呼!中土不造,民德沦丧,天理人纪,荡然无存,愤世者已极厌世之怀,当代作者,其有大声疾呼,以唤醒众生于罪恶迷梦之中者乎?宜知所慎择,勿蹈俄人之覆辙,度人度世[36],其在兹矣。 署名:李大钊 《言治》月刊第1年第6期 1913年11月1日 【注释】 [1]枫叶萧萧,江滨渔火,钟声夜半,月落乌啼 语出唐张继诗《枫桥夜泊》,全文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文王锢居羑里,乃演《周易》 文王,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商王朝末年周部落的领袖。在他的统率下,周部落迅速发展壮大,势力从关中一直扩大到江淮、江汉之间。随着周的壮大,周、商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商王纣一度把姬昌囚禁在羑里。传说囚居期间,姬昌曾为《易经》作辞。后获释,称王,积极准备灭商。其子姬发(武王)终于灭商。《周易》乃书名,亦称《易经》、《易》。原为古代的卜筮书,有连山、归藏、周易,谓之三易。今但存《周易》,后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所以称为《周易》,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表“易”之道周普,无所不备;一是认为乃取岐阳地名,即“周原膴膴”之“周”,以别于殷易。《周易》的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亦名《易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旧传伏羲画卦,实际其萌芽期可能在殷、周之际,西周时大体形成。《传》亦名《易传》,是对《经》的解释,共十篇,旧称“十翼”。成书于《经》之后,旧传为周文王所作,实际当在战国末期,非一时一人之作。旧时有郑玄注,已佚。今通行本有《〈周易〉注疏》,三国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3]左丘失明,乃传《春秋》 左丘,即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姓左,名丘明。或说复姓左丘,名明。曾任鲁国太史。相传双目失明,而撰有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春秋左氏传》,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悼公四年(公元前404年)的历史。又传撰有《国语》,记西周穆王至春秋时期周王室及鲁、齐、晋、郑、楚诸国多端事件和群臣言论。 《春秋》,亦称《春秋经》,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参考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史官的记载整理修订而成。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内容记载周室和各诸侯国间的政治、军事活动,文字简约。解释《春秋》的有《左氏》、《公羊》和《穀梁》三传。在古代,《春秋》经文和三传分列,今经文载于各传之前。 [4]《离骚》、《楚辞》 《离骚》,屈原(别号灵均)的长篇叙事诗之一,自叙其生平与志愿。取名“离骚”,意谓忧患之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按:即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楚辞》,亦作《楚词》,本为楚地歌谣。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九章》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色的文体,通称楚辞。西汉刘向编辑成《楚辞》集,东汉王逸又有所增益,分章加注成《楚辞章句》。 [5]《诗》亡 “《诗》亡”观念始见于《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这里,李大钊把《离骚》、《楚辞》也看作继《诗》而出现的历史文献。 [6]马迁 即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或135年—?),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字子长。早岁随父攻读,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20岁开始漫游大江南北,考察山川形势,采集遗闻轶事。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开始整理古代史籍。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因替李陵降匈奴一事辩解,获罪下狱,惨遭腐刑。出狱后,于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任中书令,学古圣贤发愤著书,完成史书计一百三十篇,称《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7]《史记》之作,模式来兹 指司马迁著《太史公书》,叙述从黄帝以来至汉武帝之时三千年的通史,开创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为后世史家奉为古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8]少陵忧国 少陵即杜甫。杜甫远祖杜预是京兆杜陵(在长安城东南,秦时为杜县地,因有汉宣帝陵墓,故称杜陵)人,杜甫在长安时,又曾在杜陵东南之少陵(因是汉宣帝许后葬地,故有是名)住过,所以杜甫在其诗中或自号“杜陵野客”(《醉时歌》:“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或自称“少陵野老”(《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后人常以少陵称杜甫。 杜甫降生于唐王朝的强盛繁荣时期,又亲身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落,从安定到紊乱,从强盛到虚弱的过程,到他死时国内极度紊乱,外族不断入侵,人民生活极度困苦。他的一生除了早期有十年“裘马清狂”的生活以外,一直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上悯国难,下痛民穷”。尤其在安史之乱后直至他去世,真是随时随地都想到他所处的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在他的诗歌中,时时响起“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等忧国、哀民、伤时的深沉而强烈的呼喊。直到逝世前,他还在诗歌中写道:“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深以国家灾难为念。所以李大钊说:“少陵忧国,血泪挥干”。 [9]白也无家,佯狂弃世 白也,指唐诗人李白。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后人因以“白也”称李白。 李白一生大半时间“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一方面鄙夷权贵,所谓“出则以平交王侯”,但他实际上又不能安然隐居山林,所谓“遁则以俯视巢许”。他真正的抱负是做君主辅弼大臣。这就在他思想上形成“出世与入世”的深刻矛盾,从而使他即使遇到机缘到了皇帝身边(天宝时得供奉翰林),也只能是很快受到排挤、冷落,落得个失意而归,以布衣之身漫游山川。但他思想上的主流是关心国家,积极入世的。这不仅表现于他对玄宗后期腐败政治的揭露批判,更表现于他在安史之乱中参加永王璘的幕府,他的本意是为恢复国家的统一安定尽力,“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但永王璘因不听号令为肃宗所灭,他也因此获罪被流放夜郎。而他流放回来,还为安史之乱未平“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直到他去世前一年(61岁),当听到太尉李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他还从江南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因病不得不半路折回,第二年便逝世了。在《临终歌》中,他为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极其遗憾。可见他的诗酒狂放,乃是苦闷的不得已的表现,所以李大钊说他是“佯狂弃世”。 [10]放翁有种族之痛 放翁,即陆游(1125—1210),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因平日行动不拘礼法,人或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他的一生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人(女真族)侵犯的时候。他诞生后的第二年(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他父亲陆宰携他向南逃亡,先至寿春,后归山阴,这期间有时“经旬不炊”,夜闻金兵马嘶,历经艰险,饱经丧乱;直至成童,又深深感受到从士大夫到民众的激昂的抗敌心志。他一生不忘国耻,喜谈恢复,他的诗“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在政治上他一直对金主战,至死深以未见国土恢复为恨,临终前留下的《示儿》诗,谆谆嘱咐的便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此,李大钊说放翁深怀种族之痛。 [11]渔洋有故国之思 渔洋即王士祯(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又自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生于明末,入清后应科举试,顺治十五年(一说为顺治十二年)中进士,历官至刑部尚书。他本名士禛,因避雍正(名胤禛)讳改称士正,乾隆中赐名士祯(实际上他已去世)。他一生仕途顺利,又名望很高,为诗坛领袖数十年。他在诗的理论方面提出“神韵”说,主要指诗的意境“以清远为尚”,要求写得清淡幽远,富有情趣和风韵。实际也是回避反映现实和慑于清初的文字狱的一种反映。而这都同他仍有明代遗民常怀的故国之思有关。 [12]金圣叹、李温陵之流,千古奇才,竟罹惨祸 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法号圣叹。吴县(今属江苏)人。明诸生,入清不仕。曾评解《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记》,并合称之为“六才子书”。其中《水浒传》的评点对清代小说理论与文学批评影响很大。后因“哭庙案”,以大逆罪被杀。李温陵 即李贽(1527—1602),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人。他激烈地抨击孔孟,批判宋明理学,认为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是虚伪说教,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在文学方面,反对剽窃摹拟,主张创作必须抒发己见。终被统治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拘禁而死于狱中。 [13]西乘 指西方的历史、文化典籍。乘,此处意为载,载事。《孟子·离娄下21》:“晋之乘”,即指晋国记事之书。 [14]唐德 但丁(Dante Alighien,1265—1321)的旧译,意大利诗人,出身于佛罗伦萨一没落贵族家庭。1300年当选为佛罗伦萨共和国六大行政官之一。后被反动教会势力放逐,流落意大利各地,最后客死腊万纳。其代表作是流放期间写成的长诗《神曲》,由《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组成。此书,特别是《地狱篇》,鲜明地表现了意大利的现实生活,接触到一系列迫切的社会政治问题。显示了反教会、反封建的倾向和渴望国家统一的热情。恩格斯称其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30页)。 [15]杰尔邦德士 今译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utes Sarvedra,1547—1616),西班牙作家,出身没落贵族家庭。1571年10月,参加西班牙—威西斯舰队同土耳其舰队在勒班陀(一译勒邦德,即本文所说“雷邦特”)附近发生的海战,受重伤失去左臂。1575年返国途中为海盗俘获,囚居阿尔及利亚,五年后被赎回国。因生活所迫,当过军需员和税吏。1587年,因按规定征收了厄西哈大教堂讲经师囤积的麦子,教会将他革出教门。还因得罪权贵和教会,两度被诬下狱,这使他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不幸。他的代表作《堂吉诃德》,就是在狱中酝酿成熟的。 [16]汉伯德曼 今译霍普特曼(Gerhart Hauptmann1862—1946),德国剧作家,生于小商人家庭。早年在耶拿大学学习自然科学。1883年赴意大利,次年归国。最初写短篇小说,1889年因剧作《日出之前》的发表成名,成为德国自然主义派的代表作家。一生写有剧本三十余部,其中尤以反映1844年西里西亚织工起义的《织工》最为著名。19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7]沙翁 指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剧作家、诗人。出身于斯特拉福镇一市民家庭,早年任小学教师,后到伦敦谋生,当过剧场杂役、演员,后致力于编剧。著有大量长、短诗与剧作。现存十四行诗154首,剧本37部。作品反映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深刻揭露封建制度的腐朽黑暗,及资产阶级对财富与权力的贪求;宣扬人文主义,提倡个性解放。其剧作对于英国乃至欧洲文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18]伊普逊 今译约翰·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1828—1906),挪威剧作家。生于一破产商人家庭,做过药店学徒,青年时受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影响,曾参加挪威民族独立运动。1848年开始写作,中年后陆续发表社会问题剧《社会支柱》、《玩偶之家》、《国民公敌》等,提出了关于道德、宗教、法律、教育和妇女地位等社会问题,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自由、民主的虚伪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主张通过道德完善和个人主义改革社会。其作品对近代戏剧的发展有广泛的影响。 [19]士多林贝尔西 今译奥古斯特·斯特林堡(Johan August Strindberg 1849—1912),瑞典剧作家、小说家和诗人。生于斯德哥尔摩的商人家庭。做过教师、演员、记者和皇家图书馆管理员,曾多次侨居国外。早期作品大多是描写青少年时代生活的文学剧本。1879年发表抨击官僚和投机商的长篇小说《红房子》(又译《红屋》)而一举成名。19世纪80年代,受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影响,转而反映现实生活,完成自传作品《家仆之子》。李大钊认为他为文“伤时厌世”,但其文学创作活动给瑞典文学带来新机。 [20]托尔斯泰 指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贵族,在喀山大学读书时,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影响,不满沙皇制度。后从军,参加克里米亚战争。曾游历西欧。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描绘了19世纪中期俄国社会的生活和变化。其后期作品,表达了农民的思想和要求,无情地抨击地主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晚年离家出走。托尔斯泰的思想,以三条伦理原则为核心,即:“勿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全人类普遍的爱”。其学说思想在20世纪初年的日本和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曾发生广泛的影响。李大钊不止一次地专文介绍与论及托尔斯泰。 [21]貔貅 音píxiū。亦作“豼貅”。中国古籍中所载的猛兽名。《逸周书·周祝》:“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为可服?”徐珂《清稗类钞·动物·貔貅》:“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辽东人谓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连举之。”后多连用以比喻勇猛的战士。 [22]阀阅 本作伐阅,指功绩和经历,也借指世家门第。《后汉书·韦彪传》:“士宜以才行为先,不可纯以阀阅。” [23]破门 亦称“绝罚”。罗马教皇对天主教徒(包括教士)的一种处罚,即革除教籍。西欧中世纪时,教皇常以绝罚为手段,镇压异端和进步人士,威迫世俗国王遵从教权。东正教会、犹太教会中也有革除教籍的处罚。托尔斯泰因在著作中猛烈地攻击东正教会,于1901年2月被教会正式除名,亦即破门。 [24]充栋汗牛 本作“汗牛充栋”。唐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谓书籍存放时可堆至屋顶,运输时可使牛马累得出汗。后用“汗牛充栋”形容著作或藏书极多。陆游《冬夜读书有感》诗:“汗牛充栋成何事,堪笑迂儒错用功。” [25]高尔基 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1868—1936),俄国与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щков)。出身于一木工家庭,只读过两年书。10岁开始自谋生活,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等,流浪俄国各地,深谙劳动人民疾苦。1905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参加反对沙皇的斗争。后发表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得到列宁的好评。 [26]髫龄 小儿垂发为饰,谓髫。髫龄,即幼年。 [27]文章憎命 憎命:憎恶命运(亨通)。杜甫《天末怀李白》诗:“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杨伦笺注:“文人多遭困踬,反似憎命之达者,即诗能穷人意。”意谓工于为文,而命运多乖。 [28]欬謦 也作謦欬,言笑也。《庄子·徐无鬼》:“况乎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者乎”。“不闻古人之欬謦”,即听不到古人的言笑。 [29]击壤鼓腹之歌 击壤,古代一种游戏。《困学纪闻》引周处《风土记》:“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三寸,其形如履。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击之,中者为上。”帝尧时老人有《击壤歌》(即《帝王世纪》所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里说“击壤鼓腹”,意为老百姓在劳动之余,可得饱食,可以从容休息游戏,不为恶政治所苦扰。即“作息各得其所,……均得优游歌舞于熙暭和乐之天”。 鼓腹,言饱食而闲暇无事也。《庄子》:“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陶潜诗:“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0]黍离之章 黍离:《诗经·王风·黍离序》:“《黍离》,闵(悯)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悯)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遂以“黍离”为慨叹亡国之典。清高其倬《碧云寺》诗:“殷墟歌《黍离》,鉴之者有周。” [31]“诗以穷而益工”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又,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也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不得其平”,就是遭遇困穷颠连;“有不得已”,就是遭受打击压抑,心有郁积,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以切身感受“自鸣其不幸”,也才有具真情实感的、有价值的文学(首先是诗歌)。韩愈还在别的文章中说过:“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说:“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可见韩愈、欧阳修都认为,处境困厄、穷愁潦倒会使人在诗歌(文学)创作上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便是“诗以穷而益工”的涵义与出处。李大钊在本文中,多处体现与发挥了这一论断。 [32]忏悔 原为佛教用语,忏是梵文Ksama(忏摩)音译之略,悔是它的意译,合称“忏悔”。原为对人发露自己的过错,求容忍宽恕之意。佛教教规,出家人每半月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后遂产生了专以脱罪祈福为目的的宗教仪式。后来也用来音译阿拉伯文的“Taubah”和英文中的“Confess”、“Repetance”等词,意思亦与佛教中的“忏悔”相近。 李大钊认为作家如果“徒为厌世之文,不布忏悔之旨”,致使世人悲观厌世,以至自杀流行,那就对社会负有罪责。可见,他所谓的“忏悔”,乃如他前文所言及的“启发天良”,“觉醒众生”,“昭示人心来复之机”。实际上这就是李大钊所说的“忏悔之旨”。 [33]苏罗古夫 一译梭罗古勃(Ф·Сологуб,1863—1927)。俄国作家,著有小说《老屋》、《小鬼》等,作品多写颓废变态心理,充满悲观情绪,歌颂死亡。《小鬼》便表现了一种以发狂为幸福的厌世思想。他的有些作品被译介到中国,有一篇《饥饿的光芒》曾被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列入查禁书目。 [34]阿尔慈巴塞夫 一译阿尔志巴绥夫(М·П·Арцыбащев,1878—1927),俄国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沙宁》、中篇《工人绥惠略夫》等。其作品主要描写精神颓废者的生活,有些也反映了沙皇统治的黑暗。他在俄国革命运动高潮期间具有揭露沙皇黑暗统治的倾向,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后,成为颓废主义文学的代表。十月革命后逃亡国外,1927年死于华沙。 李大钊对苏罗古夫、阿尔慈巴塞夫等人,一方面肯定他们“痛人生之困苦颠连”,反映了社会现实;一方面不赞成他们的厌世颓废思想,强调“社会之乐有文豪,固将期以救世也。”他希望中国当代作家“知所慎择”,不要蹈俄国这些作家的覆辙。 [35]载切夫(Борис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Зайцев,1881—1972) 今译鲍里斯·康斯坦丁诺维奇·扎依采夫,俄国印象派作家。190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阿格拉芬娜》(1906)、《天蓝色的星》(1908)等。作品多以伦理、宗教为题材,擅长心理描写,充满神秘色彩。十月革命后,因在思想上不赞成苏俄政策,于1922年离开俄国。1924年定居巴黎。 [36]度人度世 佛教以离俗出生死为度,度人度世即导人出世,接引人脱离现世。惟“度世”二字,则早在屈原《楚辞》中已经出现,如《远游》:“欲度世以忘归兮,意恣睢以啖担矫。”李大钊此处用此语表述的是救人救世的意思。即其前文所说:“文人于此,当以全副血泪,倾注墨池,启发众生之忏悔,昭示人心来复之机,方能救人救世……”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