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胡适 > 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 上页 下页 |
《三侠五义》序(2) |
|
二 李宸妃的故事 宋仁宗生母李宸妃的故事,在当日是一件大案,在后世遂成为一大传说,元人演为杂剧,明人演为小说,至《三侠五义》而这个故事变的更完备了;《狸猫换太子》在前清已成了通行的戏剧(包括《断后》、《审郭槐》等出),到近年竟演成了连台几十本的长剧了。这个故事的演变也颇有研究的价值。 《宋史》卷二四二云: 李宸妃,杭州人也。……初入宫,为章献太后(刘后)侍儿。庄重寡言,真宗以为司寝。既有娠,从帝临砌台。王钗坠。妃恶之。帝心卜:“钗完,当为男子。”左右取以进,钗果不毁。帝甚喜。已而生仁宗。……仁宗即位,为顺容,从守永定陵。…… 初仁宗在襁褓,章献(刘后)以为已子,使杨淑妃保视之。仁宗即位,妃嘿处先朝嫔御中,未尝自异。人畏太后,亦无敢言者。终太后世,仁宗不自知为妃所出也。 明道元年,疾革,进位宸妃,薨,年四十六。初章献太后欲以宫人礼治丧于外。丞相吕夷简奏礼宜从厚。太后遽引帝起。有顷,独坐帘下,召夷简问曰,“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欤?”夷简日,“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无不当预。”太后怒日,“相公欲离间吾母子耶?”夷简从容对日,“陛下不以刘氏为念,臣不敢言。尚念刘氏,则丧礼宜从厚。”太后悟,遽日,“宫人,李宸妃也。且奈何?”夷简乃请治丧用一品礼,殡洪福院。夷简又谓入内都知罗崇勋日,“宸妃当以后服睑殓,用水银实棺,异时勿谓夷简未尝道及。”崇勋如其言。 后章献太后崩,燕王为仁宗言,“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仁宗号恸,顿毁,不视朝累日,下哀痛之诏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谥庄懿(后改章懿)。幸洪福寺祭告,易梓官,亲哭视之。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银养之,故不坏。仁宗叹曰,“人言其可信哉?”遇刘氏加厚…… 这传里记李宸妃一案,可算是很直率的了。章献刘后乃是宋史上一个很有才干的妇人;真宗晚年,她已预闻政事了;真宗死后,仁宗幼弱,刘后临朝专政,前后当国至十一年之久。李宸妃本是她的侍儿,如何敢和她抵抗?所以宸妃终身不敢认仁宗是她生的,别人也不敢替她说话。宸妃死于明道元年,刘后死于明道二年。刘后死后,方有人说明此事。当时有人疑宸妃死于非命,但开棺验看已可证宸妃不曾遭谋害;况且刘后如要谋害她,何必等到仁宗即位十年之后?但当时仁宗下哀痛之诏自责,又开棺改葬,追谥陪葬,这些大举动都可以引起全国的注意,唤起全国的同情,于是种种传说也就纷纷发生,历八九百年而不衰。 宋人王铚作《默记》,也曾记此事,可与《宋史》所记相参证: 章懿李太后生昭陵(仁宗),而终章献之世,不知章懿为母也。章懿卒,先殡奉先寺。昭陵以章献之崩,号泣过度。章惠太后(即杨淑妃)劝帝日,“此非帝母;帝自有母宸妃李氏,已卒,在奉先寺殡之”。仁宗即以犊车亟走奉先寺,撤殡观之。在一大井上,四铁索维之。既启棺,而形容如生,略不坏也。时已遣兵围章献之第矣;既启棺,知非鸩死,乃罢遣之。 ——涵芬楼本,上,页七 王铚生当哲宗、徽宗时,见闻较确;他的记载很可代表当时的传说。然而他的记载已有几点和《宋史》不同: ①宸妃死后,殡于洪福院;《默记》作奉先寺。(《仁宗本纪》作法福院) ②《宋史》记告仁宗者为燕王,而《默记》说是杨淑妃。 ③《默记》记仁宗“即以犊车亟走奉先寺”,这种具体的写法便已是民间传说的风味了。(据《仁宗本纪》,追尊宸妃在三月,幸法福寺在九月。) 《默记》又记有两件事,和宸妃的故事都有点关系。其一为张茂实的历史: 张茂实太尉,章圣(真宗)之子,尚宫朱氏所生。章圣畏惧刘后,凡后宫生皇子公主,俱不留。以与内侍张景宗,令养视,遂冒姓张。即长,景宗奏授三班奉职;入谢日,章圣日,“孩儿早许大也”。 昭陵(仁宗)出阁,以为春坊谒者,后擢用副富郑公使虏,作殿前步帅。…… 厚陵(英宗)为皇太子,茂实入朝,至东华门外,居民繁用者迎马首连呼日,“亏你太尉!”茂实惶恐,执诣有司,以为狂 人而黥配之。其实非狂也。 茂实缘此求外郡。至厚陵即位,……自知蔡州坐事移曹州,忧恐以卒,谥勤惠。 滕元发言,尝因其病问之,至卧内。茂实岸帻起坐,其头角巉然,真龙种也,全类奇表。盖本朝内臣养子未有大用至节帅者。于此可验矣。 ——上,页十二 其二为记冷青之狱: 皇祐二年有狂人冷青言母王氏,本宫人,因禁中火,出外。已尝得幸有娠,嫁冷绪而后生青。……诣府自陈,并妄以英宗(涵芬楼本误作神宗)与其母绣抱肚为验。知府钱明逸……以狂人,置不问,止送汝州编管。 推官韩绛上言,“青留外非便,宜按正其罪,以绝群疑”。翰林学士赵槩亦言,“青果然,岂宜出外?若其妄言,则匹夫而希天子之位,法所当诛”。 遂命并包拯按得奸状,……处死。钱明逸落翰林学士,以大龙图知蔡州;府推张式、李舜元皆补外。 世妄以宰相陈执中希温成(仁宗的张贵妃,死后追册为温仁皇后)旨为此,故诛青时,京师昏雾四塞,殊不知执中已罢,是时宰相乃文、富二贤相,处大事岂有误哉? ——下,页四十四 这两件事都很可注意。前条说民人繁用迎着张茂实的马首喊叫,后条说民间传说诛冷青时京师昏雾四塞。这都可见当时民间对于刘后的不满意,对于被她冤屈的人的不平。这种心理的反感便是李宸妃故事一类的传说所以流行而传播久远的原因。张茂实和冷青的两案究竟在可信可疑之间,故不能成为动听的故事。李宸妃的一案,事实分明,沉冤至二十年之久,宸妃终身不敢认儿子,仁宗二十三年不知生母为谁(仁宗生于一〇一〇,刘后死于一〇三三);及至昭雪之时,皇帝下诏自责,闹到开棺改葬,震动全国的耳目:——这样的大案子,自然最容易流传,最容易变成街谈巷议的资料,最容易添枝添叶,以讹传讹,渐渐地失掉本来的面目,渐渐地神话化。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