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黃仁宇 > 中國大歷史 | 上页 下页 |
第十四章 明朝:一個內向和非競爭性的國家(1) |
|
【前言】 明朝,居中國歷史上一個即將轉型的關鍵時代,先有朱棣(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主動與海外諸邦交流溝通,後有西方傳教士東來叩啟閉關自守的大門;同時,明代又是一個極中央集權的朝代,中國歷代各朝無出其右者,而明太祖建立的龐大農村集團,又導向往後主政者不得不一次次採取內向、緊縮的政策,以應付從內、從外紛至沓來的問題。這些發生在有明一代錯綜複雜的歷史事件,使明朝歷史具備了極縱橫曲折的多面性格,致令學史者必須謹慎細心地釐清,才能洞見真相。 ※ 中國歷代創業主中,只有朱元璋的出身最為微賤。公元一三四四年,旱災與饑荒降臨到他的故鄉時,數星期之內父母和長兄相繼去世。當時其既無資財購置棺槨,朱元璋和他另一位弟兄只好自己動手將他們草草掩埋,自此各奔前程。這位明朝的始祖,初時在一所廟宇內作徒弟,任雜役,當時尚未滿十六歲。不久之後,他成為一個行腳僧,在淮河流域中靠乞食為生,在這情形之下,他和當日暴動的農民與秘密會社有了接觸,這些人物後來對改造朝代深有影響。原來元朝末年,朝廷對各地水旱的災荒缺乏適當的處置:經營水利的大工程則糾集了多數的勞工,其待遇也沒有保障;元軍的各將領則鉤心鬥角,各不相讓。 於是各種條件都使當日胸懷大志的草莽英雄滿覺得時間業已成熟,乃是興兵發難的最好機會。朱元璋無師自通,又善於玩弄人物,於是仗著自己的組織才幹,將各種因素收集綜合起來。他花了十二年的功夫,既經過忘命的戰鬥又靠胸中的計謀,終將其他諸人所掌握的地盤接收歸併,從今之後他的名位已無可抗衡。公元一三六八年他所控制的長江流域已是固若金湯,於是正式宣布明朝的誕生。蒙古人的元朝毫不費力的被除逐,他們的末代皇帝也採取了一段前無先例的行動:他既不死於社稷,也不留著行禪讓禮,卻開宮門北奔,回到他祖先所來的草原中去。 【高度中央集權】 朱元璋奠都於南京(過去曾稱建康或金陵),在不少人的眼裡看來,這是一座「不吉祥」的國都,沒有一個朝代定都於此而能在史上站得長久,即使到近代的太平天國和蔣介石亦未能倖免。可是孫逸仙稱南京「高山深水與平原鍾毓於一處」,這偉大的背景和他的眼光卻互相銜接。算來也與他的志趣相符合,今日他的陵墓以花崗石和大理石築成,即位於紫金山之陽,俯視南京城,視界遠眺無礙。 朱元璋在十四世紀成為中國的國君。其既從極為卑賤的地位而登九五之尊,他也只有大刀闊斧的行事。他的都城城牆長近三十哩(今日這磚砌的大架構依然存在),使南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磚牆環繞的城市,飛機可在城內起飛降落,城中又有竹林水塘,甚至大塊的蔬菜園,南京用不著郊外,它本身即是郊荒。 同時朱元璋在中國政治史經濟史和社會史上留下來的痕跡,也同樣的帶著戲劇性,其影響所及,至今未衰。當中最大的特色無乃極度的中央集權,如果今日美國也依法炮製,則不僅加利福尼亞和德克薩斯的州長要由華盛頓派充,即使各州的市長與警察局長也要由華府任免,甚至他們薪給和衙門裡的預算也同樣要經過中央核准才能算數。世界歷史中並無這樣的例子,以一個如此龐大的國家由中樞管束嚴格到如是之程度。 這嚴緊的管制是鑒於前代之覆轍所產生。當蒙古政權被驅逐出境之日,元朝當然的被否定,即使是以前的趙宋也因為管理鬆懈而被指摘,撫今追昔,中國的官僚組織及人民如果整個的確守紀律保持團結,此泱泱大國決不會受制於外來之少數民族。大凡專制政體總離不開道德作護符,以明朝的事例而言,朱元璋本身即是他的發言人,他曾御製書刊數種,內中提到他的嚴刑峻法,仍是受昊天明命,非如此即不能使紀綱整肅。 事實上,維持高度的中央集權僅有紀律仍是不夠,當中大部分的成效,實因恐怖政治而獲得。朱元璋在歷史上曾主持政治整肅四次,時在公元一三七六年至一三九三年之間,被檢舉的對象有政府高級官員、高級將領、公費學生、尋常百姓、各處地主,以及家族首長。其檢舉之程序似有定型,起先首犯人物以貪污謀反的名目造成刑獄,是否有真情實據不說,只是刑獄的範圍只有越做越大,與謀的同犯及嫌疑犯也愈羅致愈多,和主犯曾有來往也是有罪之憑據,一種含糊的道德上之罪名即可置人犯於死地(專家曾作估計,因這樣的檢舉而喪生的不下十萬人)。當案情結束之際,皇帝也以各項罪名將各審判官處死。 經過這四次整肅之後,這國家與社會即使以中國的標準看來,也算是極度均勻,從此中樞不設宰相,迄至明亡,這體制不變。國事不論大小,全由皇帝出面主持。所謂「言官」,即監察人員,有權檢舉施政不法之處或官僚機構中不循常規之處,必要時也可以向皇帝諍諫。他們若含默不言,算是疏忽職責,然則言官並不因為建言,即可無罪而置身於刑罰之外。有明一代曾有不少言官因為執行職務時冒犯了皇帝,御前不赦,而死於監獄。 俾斯麥曾認為德國經他經營,至十九世紀末年已達到飽和點,因之此後不再拓土。而五百年前朱元璋也有類似的看法。他決心固守中國「內地」,不再向外發展以避免額外之枝節。他以朝代創業人的地位,傳示於他的子孫,聲稱明軍「永不征伐」的國家凡十五個,這十五個以朝鮮與日本及安南(越南)領先,及至南海各小國。當倭寇侵擾海岸的時候,朱元璋為著息事寧人,將沿岸一帶之中國居民後撤,明令明朝臣民一律不許泛海。 不過與外間各國接觸並未完全放棄,有限度的商業,一般藉著外夷進貢的名目進行,仍繼續不斷,只是監視得嚴密罷了。面對北方的防線,修築「邊牆」成為一種值得專注之事業,今日外間旅遊者所欣賞的中國長城,大部都是明代遺物,由朱元璋手下的將領徐達所建,上面的碉樓則係十六世紀由另外一位明將戚繼光新添。對於此時尚留在中國境內的蒙古人和色目人,明朝新皇帝另有指令處置:他們不得同種互婚,亦即是婚嫁必以漢人為對象,違反此令的查出受鞭撻八十次後發放為奴。 明朝的軍事設計仿傚元朝,但是不以種族區分為社會的階層,而是全民分作「軍戶」及「民戶」。一般軍戶不納稅或僅納少量之稅,盡可能時還分配有田地耕種,且是子孫相繼,但他們有向國家服兵役的義務。所謂各「衛」及「千戶所」,即等於各團營之司令部,既配置於邊防線上,也零星擱置於內地。各「所」有指定的「軍戶」,永遠保持兵員不會欠缺。作戰動員時,等於師旅之戰鬥序列即由以上各單位抽調編合而成,視需要的情形而定。在朱元璋御宇期間,全國有一百七十萬至二百萬的軍戶。在這組織系統的有效期間,徵用軍事人員的工作因之簡化,而最重要的是,使一般農民不至受徵兵的打擾。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