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黃仁宇 > 中國大歷史 | 上页 下页 |
第九章 統一的途徑(3) |
|
【邁向統一的模式】 在這情形之下,西半部及較東半部佔優勢。宇文家族入據西安一帶,僅始自公元五三〇年,這地區向來容易接受草原地帶的影響,其族以混血稱。宇文氏乃稱恢復元宏所取消鮮卑之複姓,但這地區本就缺乏如此姓氏,北周皇室乃以之賜於漢人,作為他們盡忠的酬報,也算一種光榮。只因為這一地區缺乏權勢的集結,給北周相當的行動自由。此政權尚在西魏時,即已開始形成一種官僚組織,由一個學者蘇綽主持,他的藍本即為《周禮》,也就是利用間架性的設計自由創造。這也就是說,西部較少既有之權益足為中國再度統一之累。 從拓跋國家的全部歷史看來,我們也可以看出事勢的發展具有某種定型:在統一的過程中,其決定性的力量由北至南,由西至東,亦即是從內陸經濟較落後的地區吞併接近水道交通,內中人文因素較為複雜的地區。因其重點在均勻一致,組織上又要寬闊,於是鮮卑民族得以取得領導地位。只是一入洛陽,他們也建造高巍的樓台和富麗的花園。以我們今日的眼光看,我們用不著抄襲前人所言,認為驕奢淫佚必敗人品德,只是從六世紀中國之再統一的立場上講,元宏之漢化,使原有組織中的簡單一致脫離掌握,而此時拓跋的領導集團仍應保持這種特色。 【楊堅掌握時勢結束分裂】 六世紀中葉,無數的宮闕之變使上端來歷紛紜的貴族整肅潔化。這和中國開始分裂的局面相較,可算是與以前的方針恰好相反。後漢覆亡前夕,地方政府失去掌握,影響到宮廷的不穩。此時趨向統一,地方的情形已相當的整體化,而要求上端的政府也採取流線型的一致,以便對帝國的統治具有實質作用。 洞悉此中奧妙的人物乃是楊堅,他此時為隋國公,日後為隋朝創業之主。楊堅承襲父業,在北周朝中為有威權的武將,他的女兒已和宇文家裡的繼承人成婚。公元五七七年,他隨著北周宇文家裡的皇帝攻取北齊。一年之後皇帝駕崩,楊堅之婿以太子嗣位,此人也只活了兩年。無人能夠確定的說出此三年之內西安宮廷內的實況。是否楊堅因自衛而行動?或者是他的陰謀,志在將宇文家室斬斷殺絕?事實上,他於公元五八一年宣布隋朝成立之前,北周宇文家五十九個王子皇孫均遭慘死。 楊堅道地十足的有馬基維利的作風。他能因看到百姓的食物內雜糠渣而流淚;他的百官穿布製的袍服。他命令親信以賄賂引誘自己手下的官僚,其中計者必死,如是在行動上有如今日美國所謂的「敲詐行動」(sting operations)。過去的歷史家曾對此隋朝創業之主既褒且貶。他的殘酷而兼帶著道德的名分,在我們看來已不足為奇。此間我們將之提出,旨在揭示中國的再統一,需要重新製造出一種以紀律自重的官僚體制,其道路是多麼的遙遠。 只有明白如此的背景我們才可看穿:一待基礎具備,以軍事行動達到統一的目的,並不十分難為。一種文官組織熟練於鄉村的情況,可能在組織以農民為骨幹的大部隊時,盡其徵集兵員籌備糧餉之能事。具備了如此的條件,再加以數目上的優勢,勝利已在掌握中。公元五七七年,北周動員十五萬人,逼誘齊軍出戰,雙方交鋒於今日山西臨汾附近。雖說其間也穿插著部署與攻城情事,但其具決定性的戰鬥不過半日。當日近黃昏,東方的帝國已成往蹟。楊堅之攻陳(此即南方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最後一個)費時兩個半月,時在五八八及五八九兩年交會之間,據說用兵五十一萬八千人。陳國始終只在建康(今日之南京)國都附近作象徵式的抵抗,如此這般就結束了中國過去三個半世紀的分裂局面,恐怕連當日參戰的人士,也不能看清幕後的各種玄機。 【圖】中國邁向統一之路 Ⅰ.北魏拓跋氏消滅了「五胡十六國」之中的最後四個王國,於公元四九四年遷都,自今日之山西大同而至洛陽。 Ⅱ.公元五三四年北魏分裂為二。西魏定都於今日之西安,東魏都鄴在今日安陽附近。 Ⅲ.公元五五〇年東魏為高洋所滅,稱齊,史稱為北齊。五五七年西魏為宇文護所篡,初稱周王,兩年後即皇帝位,是為北周。東西兩國相較,北周在組織官僚制度、統治大量人民各方面較北齊更有效率。 Ⅳ.五五七年戰役,隋王楊堅參與戰事,助周主擒齊王,北齊亡。 Ⅴ.五八一年北周皇帝「遜位」,隋王楊堅即皇帝位。公元五八八年冬五八九年春,水陸三路伐陳,獲陳主,至是中國再度統一。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