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邓中夏全集 > 邓中夏年谱 | 上页 下页
1923年(4)


  11月3日,在第三期《中国青年》上发表如下文章:《解惑》、《努力周报的功罪》、《胜利》(短诗),署名均为中夏。《解惑》一文,是针对有些人对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不了解而写的。有人说“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是过激派的口号,不是主张国民革命的人应当说的。邓中夏在文章中指出过激派的口号是“推翻资本制度”和“劳农专政”。“打倒军阀”和“打倒帝国主义”才真是主张国民革命的人所应说的。

  《努力周报的功罪》是批判胡适所办的反对刊物的。早在1920年,胡适就企图改变“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曾遭到李大钊同志的反对。不久,胡适就和“新青年”分裂,并于1922年5月7日,创办了为反动政治服务的《努力周刊》,来对抗《新青年》。在《努力周刊的功罪》一文中,邓中夏尖锐的指出《努力周刊》的反动本质:“它公然与美国花了三千万银子雇派的许多牧师,记者,侦探,顾问等向我们所做的亲美宣传一鼻孔出气,武断地说‘中国现在已没有很大的国际侵略的危险’;公然认定封建军阀局势之下有实现好政治的可能,高唱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空漠无涯的什么‘好政府主义’;公然唱出破坏民主革命的论调,请孙中山下野,并恭维陈炯明驱孙中山是一种革命行为。”邓中夏这篇文章,尖锐深刻地揭露了胡适的反动面貌,是五四运动以来,我们党内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以胡适为代表的反动思想进行斗争的重要论文。

  11月8日的执委会上决定,由中夏、荷波、章龙负责劳动问题。

  11月,在第1卷第1期《新民国》上,发表了《评何东提倡之联系和平会议》、《直派贿选成功之内幕》和《南北政府筹措军饷之比较》,均署名重远。

  11月17日,在第5期《中国青年》上,发表论文《政治教育》,署名中夏。

  11月20日,在第1卷第1期《新建设》上,发表评论时事的短文:《曹锟贿选与军阀势力之征测》、《曹锟盗位与使团态度》、《华盛顿第二》、《吴佩孚强迫农民作炮灰》、《聚敛的王承斌》、《商人与时局》。以上文章,均署名“大壑”。

  11月24日,在第6期《中国青年》上,发表论文《中国现在的思想界》,署名中夏。这篇文章分析了当时国内思想界的状况,分析了各种思想派别产生的阶级根源,并以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最后,希望青年们“站立在这交锋对垒的思想界之下”,“辨别个谁是谁非”,以“不至被人搅乱了眼花,麻醉了神经了!”

  12月1日,在第7期《中国青年》上,发表论文《新诗人的棒喝》,署名中夏。这是一篇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文学问题的论文。文章指出了文学思想的重要问题,他主张文学应该为社会革命服务,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思想。因为这种“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只能遗毒社会而已。

  12月8日,在第8期《中国青年》上,发表论文《革命主力的三个群众工人、农民、兵士》,署名中夏。他在文章中历数俄国革命、法国革命以及土耳其革命的经验,说明了工农兵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又分析了这三个群众富于革命性的原因,最后指出工农兵既然是革命的主力,革命的知识青年就应该和他们结合,这才能希望革命成功。这是俄国革命所留下来的经验。

  12月15日,在第9期《中国青年》上发表论文《论工人运动》,署名中夏。文章尖锐地批评了陈独秀等。

  12月16日,发出了给团中央国昌等同志的信,署名智深。

  由于团中央迁到广州,重森恺同去,邓中夏在上海留守,仍负责劳动部及留守给各方通信工作,并负责沪区的事物。关于北京的革命形势和进行活动的意见,邓中夏给施存统发去一信。

  12月20日,第1卷第2期《新建设》上,署名中夏,发表评论时事的文章三篇:《外舰压迫粤海关事件》、《北庭卖国》、《赵恒惕陈炯明之北归》。

  12月下旬,他进行了一次有着重要意义的我国北方的巡行。“二七罢工”失败后,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情绪大大滋生。他们对我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产生了怀疑,在领导上放松了或者放弃了对工人队伍的组织领导,导致已经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队伍和青年团的队伍疲沓或者涣散。邓中夏对此非常着急,一方面他在党的刊物上写文章,极力批判这种右倾做法是对革命的“锁灭”,给他们头上一记清醒棍。另一方面,在他出任团中央的要职之后,以团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尽力挽救这种局面。这次北上巡行,就是带着这样的任务,做现实情况的调查、以致整顿工会组织和青年团的组织。

  12月21日夜,由上海乘沪宁车,翌晨到南京。

  12月22日,在第10期《中国青年》发表两篇文章,《中国工人状况及我们运动之方针》,署名中夏。

  同日发表了《贡献于新诗人之前》,署名中夏。论述文学问题,重要内容是下面的三条意见:

  第一,须多做能表现民族伟大精神的作品。
  第二,须多做描写社会实际生活的作品。
  第三,新诗人须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

  12月23日,邓中夏的北方巡游到达北京。

  12月25日,上海《民国日报》报道说,该校章程已修订。新的学制中规定:设文艺院、社会科学院、自然科学院。行政一章中规定:改评议会为“行政委员会”,为本校最高议事机关。除校长、学务长、校务长及各系部主任为当然委员外,并由教职员中选举四人为委员。改组后,于右任为委员长,邓安石(校务长)为秘书,还有瞿秋白等为委员。

  12月25日晚,邓中夏的北方巡游来到了保定,秘密会见了在保定狱中的战友。

  12月26日早晨,从保定乘车回到北京。

  12月29日。在第11期《中国青年》上,发表论文《论农民运动》,署名中夏。

  12月31日下午,从北京乘车赴天津。

  1923年,在一期《上海大学周刊》上,发表论文《上大的使命》,署名A.S。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