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司马辽太郎 > 项羽与刘邦 | 上页 下页
二二九


  第二十七章 乌江之畔

  只从远处望上一眼,就能看出固陵城(现在河南省的太康)那颓败的周围是广阔的田野,也许由于大小河流频繁泛滥,郊外所有村落房屋的土墙都已倒塌,显得十分凄凉。岁月穿梭,时已深秋,草木枯黄,满目是残枝败叶。在一片裸露的黄土的海洋里,有一块略微凸起的地方,固陵城就座落在那片高地之上。

  四周城墙的土坯黑得像死人的皮肤,不知是什么年代修建起来的,城楼一类的东西已经风化得半倒半塌了。

  “刘邦已经成了瓮中之鳖!”

  正在实施包围的项羽,为鼓励士卒讲了这样一句话。善于逃跑的刘邦最后只得钻进这座乡下小城。这不正是那个狡猾的家伙走上穷途末路的标志吗?

  “一定要把他碎尸万段!”

  连日来,项羽巡视每个阵地时,都勒住马头朝将领们吼叫着,把鞭子抡得山响,大声训斥士卒。

  项羽以往吸引楚军将士的魅力之一,就是他平时在属下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无法言喻的可爱劲头。项羽极其喜爱自己的部下,这肯定是出自他那感情十分丰富一一或者说爱憎异常分明一一的性格深处。然而一旦来到阵地上,他对部下的这种喜爱就会变成措辞激烈的呵斥,使手下的将士们犹如遭到雷电轰击一般,个个变得勇猛异常。

  “那就是我们的项王!”

  每一个楚军将士都对项羽充满了超出敬畏的热爱之情。楚军将士们对主帅的感情,简直是以刘邦为主帅的汉军将士们无法想象的。

  可是,到了眼下要进攻固陵城的这个阶段,楚军的状态却今非昔比。

  虽说还没有达到要背叛项王的程度,但由于饥饿和疲劳,士气已经一噘不振,即使想奋勇杀敌,有的人却连长矛和剑戟都拿不动了。

  由于先前在广武山对峙时,楚军就把军粮征得一干二净,固陵城外所有村落的人现在连口粮都没有了。村落里的人再也不希望战争,更何况他们对楚军本来就没有一丝一毫的好感。

  楚军将士们也大失所望。当初,从广武山撤下来,朝楚根据地彭城进发时,项羽曾许下诺言:“再忍耐一下!回到彭城就让你们吃个饱!”

  士卒们也都把到彭城饱餐一顿当做唯一的希望。谁知现在却被这个破败的乡下小城给卡住了。

  根本指望不上有谁会把粮食给运过来。“砍下刘邦的脑袋!把固陵城的粮食夺过来!”

  在离城墙很近的前沿阵地上,将领们不停地给士卒们鼓劲打气,而在后面的军营里,很多人离开队伍趁着黑夜出去找粮食,也有人就趁机溜之大吉了。

  张良此时正在固陵城里。

  楚军把固陵城里三层外三层地团团围住,这给汉军带来很大的威胁。尽管如此,张良对刘邦的命运却丝毫也不感到绝望。不过,他也想过,弄不好,这座固陵小城也许会成为刘邦的葬身之地。

  张良的身体向来就很虚弱。

  在这漫长征战的日日夜夜里,张良也多次感染风寒而卧病不起,虽说如此,倒也没患什么不治之症。

  自从固陵城被围困以后,张良就以身体倦怠为由离开刘邦的中军大帐,借了一间民房修身养性。

  张良有时根本不沾一粒粮食,他的借口是:“因为平时吃得太饱了。”

  其实,张良平时哪里是饮食过度,而是一向吃得很少,那些伺候张良的随从都感到十分担心,认为总是进这么点食,会影响身体健康。张良还是一门宗教的信徒。

  我们在前面多次提到过,张良是道家老子的信徒。他一方面是个倾倒于《老子》这部书的学养有素之人,另一方面又具有要把《老子》按宗教方式加以实践的苦行僧味道。

  要把道家解释明白是很困难的。

  这个时候的道家,与后来东汉末期从五斗米道发展起来的道教并没有很深的联系。当然,也不能说道家讲究修行的这部分内容,就是那位相传比张良等人早许久许久的、古代确有其人的老子,身体力行研究出来的。

  那些跟张良差不多的信徒都把老子奉为思想方面的鼻祖,又往老子思想里加进了中国所固有的属于迷信的神仙思想,还与似乎跟这种迷信不即不离的独特的修身养性方法结合起来,这一切统统混杂在一起,在张良这个时候就被称为"黄老之术"。

  所谓黄老之术,也具有很强的政治学说的色彩。比如刘邦手下的曹参和陈平,尽管后来当了汉朝的宰相,但从他们当时的行藏来看,都具有很浓的黄老派色彩。

  至于张良,虽说在汉朝建立后仍活了一段时间,却从不关心政治,也不享受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过着世外仙人般的清苦日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许他是真的想成仙吧!

  斋戒!

  张良被这种颗粒不沾、异乎寻常的所谓修行给迷住了心窍,汉帝国建立之后也仍然坚持不变,因而身体十分虚弱,弄得周围的人都为他担心。从这一点来看,也大体可以想象出张良那种凡人气质:比起政治来,他更喜爱哲学。”张良真的有病吗?”

  刘邦每天都自言自语。

  “把张良给我叫来!”

  有时他也会拍着桌子大声吼上一句,差点把桌子都给拍裂了。不过马上又改变主意,改口说道:还是不要去惊动他吧!刘邦现在十分为难。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