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司马辽太郎 > 项羽与刘邦 | 上页 下页
二一一


  然而韩信还是重新坐好,摆出一副要听的姿势。”说吧!”

  “观察主君的面相,请恕臣直言,臣发现主君最多只能封侯。”

  韩信愈发不高兴了。

  “不过主君的背很特别。如果只观察背,那是无与伦比地尊贵,微臣还从来没有观到过这样的相。”

  “先生是说前后不一致吗?”

  “正是。”翻通点点头。

  “背相说明,一旦三分天下,主君将会成为占有其中之一的大王。至于成为大王之后又会怎么样呢?臣以为恐怕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靠主君那尊贵的背,当上整个天下的主人。”

  “脸会怎样?”

  不是说最多只能封侯吗?

  “三分天下之时,那种面相就会消失。主君尊贵的背相,恐怕就会把整个身体都给覆盖住的。”

  “蒯先生,“韩信是个聪明人,“先生的意思是要我照方才武涉说的去做吗?”

  “在反汉这一点上,跟武涉说的很接近。但并不等于就要和楚结成同盟。臣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和他们双方都保持不即不离的关系,凭借齐地显示出最大的独立势头,对楚汉双方在黄河流域的殊死决斗隔岸观火。”

  “独立?”

  “是的,是独立。”

  蒯通的意思大概是要齐王韩信脱离楚汉,拿出自己一统天下的构想,“在主君来讲,正因为您没有这种全局性的构想,所以您的面相才只停留在封侯的水平上。还是不要管面相,干脆按背相来行事吧!”

  “这个嘛……”韩信的表情突然变得有些惶恐,自言自语地说:“这不是让我背叛汉王吗?”

  “现在根本不是讲什么背叛不背叛这种区区小事的时候。”蒯通心里十分着急,但从韩信的表情来看,他已经被刚才那句话给吸引住了。

  “有这么句俚语,先生听说过吗?”

  韩信这会儿所引用的是: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这句话的意思是,吃了人家的食,就要为人家的事去死。时过境迁,在两千多年的后世,在日本静冈县兴津的清见寺院内,还保留着刻有这句话的石碑。当日本的德川幕府(公元1603-1867年)垮台时,旧幕府的海军拒不服从新政权,并弄坏了一艘叫咸临丸的战舰舰体,以无法抗战的状态驶进静冈县的清水港。咸临丸虽然挂起了白旗,但政府军并不饶恕它,把舰上的人几乎全部杀光。其中二十多具尸体被抛进大海里,后来尸体腐烂,甚至连船舶出入港口都受到影响,由当地的侠客首领清水次郎出面把尸体领回,埋葬在一个叫向岛的地方,并栽上一棵松树作为标记。当地人把这棵松树叫做"土左卫门松”,后来又立上一座刻有"壮士墓"三个字的墓碑,还建立了一座纪念碑。为了表示旧幕府这些壮士之死乃是义举,曾任旧幕府舰队司令的擾本武扬,就把韩信上面引用的那句俚语,刻到了纪念碑的正面。对于咸临丸的死者们来说,这里所说的"人”,就是指德川将军。”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吃了德川将军的饭的人,就应该为德川将军去献身。而对于此刻的韩信来说,所谓的"人”,指的乃是刘邦。韩信引用这句话的意思是,必须为刘邦而死。中国战国时代产生的"侠"这种激昂的伦理观念,正集中地表现在这句极短的话语里。

  然而蒯通对此却毫不赞赏。他希望韩信做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善于欺人"的英雄。当时的所谓英雄,乃是指那些能让几十万或几百万生民吃上饱饭的人,也就是相当于"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这句话里面的——"人"。

  正因为把能养活众多生民的有本事的人称做英雄,英雄采取骗人的手段也是可以原谅的,有时也可以不受义、侠之类伦理观念的束缚。

  “韩信还能箅是个壮士吗?”

  蒯通感到很失望,同时也很不甘心。如果现在就灰心丧气,那就等于要跟韩信同归于尽。

  于是,蒯通厉声说道:“什么侠义忠信,对现在的主君您来说,这些都是自取灭亡的祸根!”

  “您说的哪里话!”韩信的用词倒恭敬起来了。

  “人们所说的拨乱反正,不就是指要在天下行道吗?”

  “道之类的问题,请您在拨乱反正之后再来说吧!”

  蒯通继续说道:“您已经变成一位近似奇异之人了。”

  蒯通说:仅仅一年半的时间里,您就征服了魏和赵,进而又得到了齐,您的领域之大,已经超过刘邦和项羽,您的武、才、勇、略,全都远远胜过身为人主的刘邦。

  说完,蒯通又即席创造了一个警句: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史记·淮阴侯列传》)

  蒯通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曾听人说过,勇略功业都超过主君的人,生命都会有危险,且决不会得到奖赏。然后蒯通又举出了几个实有其事的例子。

  接着,为了让韩信能真正重视这个问题,他又讲了一句警句:“猎人一旦把山野里的野兽全部抓尽,就会把一直为他驱使的猎犬杀死煮肉吃。”

  在《史记》里,这句话是:“狡兔死,走狗烹。”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