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司马辽太郎 > 项羽与刘邦 | 上页 下页
九二


  本来,在中国的农耕社会中,存在着一种带有古代色彩的无政府主义氛围,民间社会的状态也大抵如此。存在于民间的里,都会筑起护卫全里的藩墙,推举称为父老的居民代表来自我管理,只要存在这种情况,就不需要朝廷一类的东西;朝廷纵然作为一种必要体制建立起来,也尽量不给各个里或村落施加压力,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尧舜之世。然而,实际上从未有过这种轻如鸿毛、柔若慈母的朝廷。苛敛诛求乃是王朝的常态,王朝的这种祸害比被朝廷视为"贼"的草寇之害更甚。

  农民们一直煞费苦心,想方设法摆脱或是尽量减少所受的王朝之害。这种煞费苦心的代表就是"父老”,这些父老依赖的对象并不是朝廷派来的"官”,而是当地出身的吏"。虽说是吏,也必须具有侠义心肠。比如身在沛城的这种吏,便是刘邦的党羽萧何、曹参,或是刘邦极为喜欢的夏侯婴以及任敖等人。他们不是后代的那种吏,而是一种以抑强扶弱为己任,如同游侠头领的隐蔽身份。他们都拥有几个暗地里帮忙的农民团体,也掌握了这些农民团体所在的整个村落。

  刘邦就位于这一体系的最顶端。

  本来连立锥之地都没有的刘邦,为什么会组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呢?进一步讲,虽说刘邦军远不如项羽军,却也是仅次于其的一支军队,并在滚雪球般地不断壮大,且眼下正在向西挺进,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此事实在令人费解。这个问题甚至常常成为学术上探讨的课题。西屿定生氏的论文《中国古代帝国建立的考察一汉高祖及其功臣们》(1949年,日本,《历史学研究》141号),可以说就是这种学术研究的开端。

  对此,守屋美都雄氏曾在《关于汉高祖集团的性格》(1952年,日本,《历史学研究》158、159号)一文中予以批判,并颇有建树。

  有关这两篇文章的介绍,及赞成或反对的意见,我们在此不作赘述,但西屿氏关注到刘邦初期其内部组织的称呼,却可以说是一个功缋。中涓、舍人、卒、客其隶属关系就是以这样一种称呼来划分的。所谓中涓,也称之为涓人。

  本来是侍奉国王,并在其身边负责清扫一类工作的人,还兼任传达君命与转呈奏章的任务。

  所谓家臣,原本是豪门贵族家内的奴隶,而豪门贵族一旦得势,伺候在身边的奴隶便作为其意志的代言人,对外界也同样拥有很大的权力。这即是中涓本来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而刘邦既不是豪门贵族,也不是富户出身,他身边所用的中涓一语的意义及内容,笔者认为似乎是从本来的中涓派生出来的。

  舍人也同样。这是古代周王室的一个官职名称,似乎是侍奉在王的身边负责财务的人。以后,这个词又走出王室,指那些在豪门贵族身边负责庶务的人,到战国时期,也被用来指寄食于豪门贵族门下之类的意思。

  卒本来是指仆人。但在战国时被称为"卒"的人,却指受到豪门贵族扶持的士。

  客也是士,却是指寄身于豪门贵族的那些人,豪门贵族有时也会称其为先生,并对其学识、精神和技能表现出应有的尊重。

  战国或战国之前,这些用语是用来称呼负责王侯日常生活的各种执事的,但在刘邦那个时代,却被用来称呼刘邦这类游侠首领的随从了。

  总之,刘邦是在沛城及其附近以侠义度日,游手好闲一直混到了年近四十,因而加入他的侠义组织的人很多,这就有必要按着这些人的亲疏程度和任职现状,像上面所讲的那样,给他们挂上古已有之的职务名称,把他们组织起来。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游侠首领的随从,并非只刘邦一家独有,很可能是普天之下尽皆如此。

  顺便联想到日本的战国时代,譬如称霸三河的德川家的情况,所谓中涓、舍人和卒,总的来说,恐怕就相当于世代臣事于德川家的家臣。当德川家康前几代在三河的松平乡时,土地是山林,既没有开辟水田的水源,也几乎没有田,他们靠山林养兵来到下面的平川,历经数代才将势力扩大到水田地区。那时德川家的政务便是由具有"老中"、"若年寄"这种独特职位名称的人全权负责的。担任这些职务的仅限于世代臣事德川家的人,虽然能代行主人的权力,俸禄却很低。随着松平家族势力的扩大及不断并吞土地,又出现了新加人进来的世袭家臣,并获得了与老资格的家臣不相上下的尊重,被冠以"安城以来"、"冈崎以来"等称呼。但当德川家康最终取得天下之时,又将许多固有诸侯(大名)列人自己一伙,称之为旁系诸侯("外样大名")。这些人即相当于刘邦军里的宾客"。而德川家在完全取得天下之后,也依旧原封不动地使用三河土豪时代行政上的职务名称。

  德川家康临死时曾留下遗言,不准改变三河以来的传统习惯,行政上的权力交由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中涓、舍人和卒"来掌管,而对相当于"客”的旁系诸侯,尽管给予了大片封地,却不让其参与政治。

  由以上事实可以看到,德川家康对那些可说是家奴后裔的家臣们十分信赖和重视。不过,日本战国时代,三河国世袭家臣们的忠心,是以对主人盲目的隶属心态为内涵而形成的。中国战国时期到秦灭亡期间存在的刘邦及其嫡系的关系,则是以侠义这种相互扶助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后来的中国 已不复存在——为纽带而形成的,这些人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觉醒的。但并非说侠义就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精神,在古代那种动荡不安,王朝不足以信赖,甚或具有虎狼之害的社会里,下层民众为了生存,只有靠侠义之心求得相互救助。可以说,侠义精神正是来源于此。

  刘邦组织体系里的这些中涓、舍人和卒等,随着这个组织的发展壮大,又分别用战国时期各诸侯王国所使用的官职名称一将军、都尉、骑都尉、左司马、车司马、骑司马、御史及太仆等一一来加以称呼,如同车轮旋转一样,通过不同的职务来使这一军事组织运转。这件事,我们就讲到这里为止。

  下面还是来讲张良。

  张良,字子房。刘邦和跟前的那些人全都出身卑贱,唯独张良是个例外。张良很快就成了刘邦的“客”,担任军师,总算使不善战的刘邦军开始有模有样地朝着胜利转变。

  张良原本是韩国人。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