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司马辽太郎 > 项羽与刘邦 | 上页 下页
一一


  项羽由叔父带着到处颠簸。顺便说一句,项羽本名籍,羽乃是字。他虽身为“荆蛮”的楚人,却也起了一个中原汉民族式的名和字。而不久之后即将与项羽分庭抗礼的汉人刘邦,尽管出生在汉民族居住的地区,也许因为地方太偏僻,反倒根本没有取个像样的字。由此也可以看出,虽说项羽是荆蛮,但却更像一个充分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家庭的子弟。实际情况也许是这样的,即荆蛮中有教养的家庭都受到中原文化的强烈熏陶,而即便是在中原地区,倘若像刘邦那样出生在偏远的小村落,也照样不会有中原绅士那么多装点门面的东西。在这片诸多族群杂居的大地上,自古以来就不以族群本身定优劣,只要你加入中原文化,就不再被视为“蛮”。本章开头一句就说到江南族群问题,并指出“尚有许多令人费解之处”,其中就包含在这片大地上自古以来就不大讲究族群论这一条。比如,项梁和项羽具有中原名字,只要再穿上中原服装,就不再被当成蛮人。只是从项羽的性格来看,仍不能不令人感到他确实还是一个属于江南荆蛮的小伙子。

  项梁很喜爱从十岁起就由他抚养长大的项羽。项羽动作敏捷,直觉灵敏,且力能扛鼎,又十分顽皮,只有保护人项梁方能约束得住。项梁并非只是容貌典雅的士绅,早先也曾杀过人,还与市井无赖有过勾结。他带着项羽四处流浪,与其说因为是楚的遗臣,还不如说是为了躲避被害者遗属的复仇。

  在流浪过程中,项梁曾教这个侄子读书认字。

  “这种东西谁能记住呀?”

  项羽每次都要撒娇耍赖。

  在当时,楚人学汉字是很难的。在项羽十岁左右,秦帝国正式成立之后,秦才将以前因地域不同而千差万别的汉字加以整理,形成统一的文字,而项梁的知识大部分还是早先楚的东西。所以项梁既教项羽楚特有的文字,也教秦统一后的文字。

  “意思虽然相同,但这是楚的文字。这些才是秦新造出来的文字。”

  照这种教法,纵使不是项羽,也会被弄得一塌糊涂。

  更难的是,文字的写法因地域不同而各不相同,特别是江南——比如楚——与其他地方差别更大,文字里加入了鸟或鱼一类形状的东西,宛如画漫画一般添上了装饰性。这能否说是楚文化落后的表现呢?文字本来是作为传达意思和从事各项工作的工具来使用的。江南文字里多少带有的这种绘画倾向,在功能略显不足这一点上,也许要比中原进化得晚,但若把这种倾向看做与江南风俗中的咒术有关,也许它就是单纯的乡土风情问题了。另一方面,秦是从可称之为与骑马民族杂居地带的未开化土地上兴起的,早就有了基于简明合理的法家思想的治国方法,也许是因为与此有很大关联,其文字的写法极为简朴实用,每个字都规规矩矩地呈正方形,既容易记又容易读,比其他地区简单许多。

  项梁继承了楚的传统文化,对秦抱有强烈的仇恨,即便是教一个字,也要向项羽展示楚的那种奔放华丽,即类似于绘画般的写法,而关于秦的书写方法,则总要加上一句:

  “秦是这样的。”

  随即写上一遍,然后又说:

  “啊,秦的那些字,也最好尽量多记一些。”

  说起来,这完全是一种补充性质的教法。项羽终于折笔说道:

  “叔叔,这字什么的,能写自己名字不就足够了吗?”

  书以记名姓足矣!说完就再也不肯学了。项梁想,既然学问不适合侄子的天性,那就不必强求,于是接着传授剑术。谁知项羽对剑术也是半途而废,肯定是烦透了那些反反复复的基本动作。这回连很有耐性的项梁也发脾气了,说:

  “你小子总是这样,究竟要干什么!”

  项羽则回了一句:这剑术什么的,再学不也只能打倒一个人吗?

  “如果有能对付万人的办法,我就想学。”

  听到这句话,项梁反倒对侄子高兴起来,于是又传授兵法。兵法乃是项梁的长项,他亲自给项羽讲授兵书。项羽生性就是一个浅尝辄止的人,再听下去就厌烦了,嘴里抛出一句:

  “兵法也真够烦人的!”

  等于说,项羽的兵法也没有研究透彻。只是项梁并不生气,心中在想:

  “这孩子还是有灵气的。”

  他对项羽的才干仍寄予厚望。

  项梁的激情就像一把利刃,早已磨得锋利无比,其目的与其说要推翻秦王朝自己当皇帝,还不如说是为了讨伐秦替亡父项燕报仇雪恨。

  “只想报亡父之仇。”

  项梁曾对一些口风紧的朋友吐露过内心的秘密,也许是想用这种办法让伙伴们相信自己是项燕将军的亲生儿子。总之,人们都认定:

  “一旦天下大乱,项梁必定会成为收揽人心的英雄。”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