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朱熹 > 二程遺書 | 上页 下页
卷二十二 伊川先生語八(4)


  陳貴一問:「人之壽數可以力移否?」曰:「蓋有之。」棣問:「如今人有養形者,是否?」曰:「然。但甚難。世間有三件事至難,可以奪造化之力:為國而至於祈天永命,養形而至於長生,學而至於聖人。此三事,功夫一般分明,人力可以勝造化,自是人不為耳。故關朗有『周能過歷,秦止二世』之說,誠有此理。」

  棣問:「孔、孟言性不同,如何?」曰:「孟子言性之善,是性之本;孔子言性相近,謂其稟受處不相遠也。人性皆善,所以善者,於四端之情可見,故孟子曰『是豈人之情也哉』?至於不能順其情而悖天理,則流而至於惡,故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若,順也。」又問:「才出於氣否?」曰:「氣清則才善,氣濁則才惡。稟得至清之氣生者為聖人,稟得至濁之氣生者為惡人。如韓愈所言、公都子所問之人是也。然此論生知之聖人。若夫學而知之,氣無清濁,皆可至於善而復性之本。所謂『堯、舜性之』,是生知也;『湯、武反之』,是學而知之也。孔子所言『上智下愚不移』,亦無不移之理,所以不移,只有二,自暴自棄是也。」又問:「如何是才?」曰:「如材植是也。譬如木,曲直者,性也;可以為輪轅,可以為梁棟,可以為榱桷者,才也。今人說有才,乃是言才之美者。才乃人之資質,循性修之,雖至惡可勝而為善。」又問:「性如何?」曰:「性即理也,所謂理,性是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樂未發,何嘗不善?發而中節,則無往而不善。凡言善惡,皆先善而後惡;言吉凶,皆先吉而後凶;言是非,皆先是而後非。」又問:「佛說性如何?」曰:「佛亦是說本善,只不合將才做緣習。」又問:「說生死如何?」曰:「譬如水漚,亦有些意思。」又問:「佛言死生輪回,可否?」曰:「此事說有說無皆難,須自見得。聖人只一句盡斷了,故對子路曰:『未知生,焉知死?』佛亦是西方賢者,方外山林之士,但為愛脅持人說利害,其實為利耳。其學譬如以管窺天,謂他不見天不得,祇是不廣大。」

  問:「喪止於三年,何義?」曰:「歲一周則天道一變,人心亦隨以變。惟人子孝於親,至此猶未忘,故必至於再變;猶未忘,又繼之以一時。」

  伯溫問:「『盡其心則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如何?」曰:「盡其心者,我自盡其心,能盡心,則自然知性知天矣。如言『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以序言之,不得不然。其實,只能窮理,便盡性至命也。」又問事天。曰:「奉順之(一本無之字)而已。」

  富公嘗語先生曰:「先生最天下閑人。」曰:「某做不得天下閑人。相公將誰作天下最忙人?」曰:「先生試為我言之。」曰:「禪伯是也。」曰:「禪伯行住坐臥無不在道,何謂最忙?」曰:「相公所言乃忙也。今市井賈販人,至夜亦息。若禪伯之心,何時休息?」

  先生嘗與一官員一僧同會。一官員說條貫,既退,先生問僧曰:「曉之否邪?」僧曰:「吾釋子不知條貫。」曰:「賢將竟(一作作)三界外事邪?天下豈有二理?」

  貴一問:「『興於《詩》』,如何?」曰:「古人自小諷誦,如今謳唱,自然善心生而興起。今人不同,雖老師宿儒,不知《詩》也。『人而不為《周南》、《召南》』,此乃為伯魚而言,蓋恐其未能盡治家之道爾。欲治國治天下,須先從修身齊家來。不然,則猶『正牆面而立』。」

  或問:「『伯夷、叔齊不念舊惡』,如何?」曰:「觀其清處,其衣冠不正,便望望然去之,可謂隘矣,疑若有惡矣,然卻能不念舊惡,故孔子特發明其情。武王伐紂,伯夷只知君臣之分不可,不知武王順天命誅獨夫也。」問:「武王果殺紂否?」曰:「武王不曾殺紂,人只見《洪範》有『殺紂』字爾。武王伐紂而紂自殺,亦須言殺紂也。向使紂曾殺帝乙,則武王卻須殺紂也。石曼卿有詩,言伯夷『恥居湯、武干戈地,來死唐、虞揖讓墟』,亦有是理。首陽乃在河中府虞鄉也。」問:「不食周粟,如何?」曰:「不食祿耳。」

  用休問:「陳文子之清,令尹子文之忠,使聖人為之,則是仁否?」曰:「不然。聖人為之,亦是清忠。」

  《鄉黨》分明畫出一個聖人出。「降一等」是自堂而出降階,當此時,放氣不屏,故「逞顏色」。「復其位」,復班位之序。「過位」,是過君之虛位。「享禮有容色」,此享燕賓客之時,有容色者,蓋一在於莊,則情不通也。「私覿」,則又和悅矣。皆孔子為大夫出入起居之節。「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各有用。不必云緇衣是朝服,素衣是喪服,黃衣是蜡服。麑是鹿兒。「齊必有明衣布」,欲其潔。明衣如今涼衫之類。緇衣、明衣,皆惡其文之著而為之也。「非帷裳,必殺之」,帷裳固不殺矣,其他衣裳亦殺也。「吉月必朝服而朝」者,子在魯致仕時月朔朝也。「鄉人儺」,古人以驅厲氣,亦有此理,天地有厲氣,而至誠作威嚴以驅之。式凶服,負版,蓋在車中。

  居敬則自然簡。「居簡而行簡」,則似乎簡矣,然乃所以不簡。蓋先有心於簡,則多卻一簡矣。居敬則心中無物,是乃簡也。

  「仁者先難而後獲」,何如?曰:「有為而作,皆先獲也,如利仁是也。古人惟知為仁而已,今人皆先獲也。」

  又問:「『述而不作』,如何?」曰:「此聖人不得位,止能述而已。」

  公山弗擾、佛肸召,子欲往者,聖人以天下無不可與有為之人,亦無不可改過之人,故欲往。然終不往者,知其必不能改也。子路遂引「親於其身為不善」為問,孔子以「堅白」「匏瓜」為對。「繫而不食」者,匏瓜繫而不為用之物,「不食」,不用之義也。匏瓜亦不食之物,故因此取義也。

  唐棣之華乃千葉郁李,本不偏反,喻如兄弟;今乃偏反,則喻兄弟相失也。兄弟相失,豈不爾思,但居處相遠耳。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蓋言權實不相遠耳。權之為義,猶稱錘也。能用權乃知道,亦不可言權便是道也。自漢以下,更無人識「權」字。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正《中庸》所謂「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蓋有不知而作之者」,凡人作事皆不知,惟聖人作事無不知。

  或問:「善人之為邦,如何可勝殘去殺?」曰:「祇是能使人不為不善。善人,『不踐跡亦不入於室』之人也。『不踐跡』是不踐己前為惡之跡,然未入道也。」

  又問:「『王者必世而後仁』,何如?」曰:「三十曰壯,有室之時,父子相繼為一世。王者之效則速矣。」又問:「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曰:「教民戰至七年,則可以即戎矣。凡看文字,如七年、一世、百年之事,皆當思其如何作為,乃有益。」

  問《小畜》。曰:「《小畜》是所畜小,及所畜雖大而少,皆小畜也。不必專言君畜臣,臣畜君。」

  問「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曰:「大德是大處,小德是小處,出入如可以取可以無取之類是也。」又問:「『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是出入之事否?」曰:「亦是也。然不信乃所以為信,不果乃所以為果。」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