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朱熹 > 二程遗书 | 上页 下页
卷六 二先生语六(2)


  《复》卦非天地之心,“复则见天地之心。”圣人无复,故未尝见其心(无,一作未尝)

  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一年有一年功夫)。忿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周南》、《召南》如《乾》、《坤》。

  今之祭祀无乐,今之乐又不可用,然又却不见得缓急之节。

  叔一生不曾看《庄》、《列》,非礼勿动、勿视,出于天与,从幼小有如是才识。夷、惠,其道隘与不恭,乃心无罪(无,一作何)

  孔子所遇而安,无所择。自子路观孔子,孔子为不恭。自孔子观吾辈,吾辈便隘。惟其与万物同流,便能与天地同流。去健羡,毋意,义之与比(亲于其身为不善,直是不入)

  山林之士,只是意欲不出。

  重,主道也。士大夫得有(一作设)重,应当有主。既埋重,不可一日无主,故设苴;及其已作主,即不用苴。有庙即当有主。

  技击不足以当节制,节制不足以当仁义。使人人有子弟卫父兄之心,则制梃以挞秦、楚之兵矣。不应为,总是罪过。《诗》兴起人志意。

  小人小丈夫,不合小了他,本不是恶。语默犹昼夜,昼夜犹生死,生死犹古今(消息)。慎终追远(不止为丧祭)。铅、铁性殊,点化为金,则不辨铅、铁之性。

  民须仁之,物则爱之。圣人缘人情以制礼,事则以义制之。

  息,止也,生也。止则便生,不止则不生(《艮》,始终万物)。不常其德,则所胜来复;正常其理,则所胜同化(《素问》)。曾点、漆雕已见大意,故圣人与之。

  颜子所言不及孔子。“无伐善,勿施劳”,是他颜子性分上事。孔子言“安之、信之、怀之”,是天理上事。大抵有题目,事易合。

  心风人力倍平常。将死者识能预知,只是他不着别事杂乱,兼无昏气(人须致一如此)

  孔子之时,事虽有不可为,孔子任道,岂有不可为?鲁君、齐君,孔、孟岂不知其不足与有为?人虽睡着,其识知自完,只是人与唤觉,便是他自然理会得。

  诚则自然无累,不诚便有累。贫子宝珠。君实笃厚,晦叔谨严,尧夫放旷。

  根本须是先培壅,然后可立趋向也。趋向既正(一作立),所造有浅深,则由勉与不勉也(正)。人多昏其心,圣贤则去其昏。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

  闻见,如登九层之台。《中说》,有后人缀缉之。观两汉已前文章,凡为文者皆似。杨子之学实,韩子之学华,华则涉道浅。

  祭而立尸,只是古人质。颜子箪瓢,非乐也,忘也。孟子知言,则便是知道。夷、惠圣人,传者之误。“不念旧恶”,此清者之量。

  “思与乡人处”,此孟子拔本塞源。庾公之斯,取其不背学而已。杨、墨皆学仁义而流者也。墨子似子张,杨子似子夏。

  伊尹不可(一本无此字)言蔽,亦是圣之时。伯夷不蔽于为己,只是隘。孔子免匡人之围,亦苟脱也。四端不言信,信本无在。在《易》则是至理,在孟子则是气。

  子产语子太叔,因其才而教之。《序卦》非《易》之蕴,此不合道(韩康伯注)

  “仰之弥高”,见其高而未能至也。“钻之弥坚”,测其坚而未能达也。此颜子知圣人之学而善形容者也。义之精者,须是自求得之,如此则善求义也。

  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

  “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圣人所欲不逾矩,既欲迁社,而又以为不可,欲迁是,则不可为非矣;不可是,则欲迁为非矣。然则圣人亦有过乎?曰非也。圣人无过。夫亡国之社迁之,礼也,汤存之以为后世戒,故曰欲迁则不可也。《记》曰: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又曰:亳社北牖,使阴明也。《春秋》书“亳社灾”。然则皆自汤之不迁始也。

  五亩之宅(田二亩半,郭二亩半,耕则居田,休则居郭),三易,再易,不易(三易,三百亩,三岁一耕。再易,二百亩,二岁一耕。不易,岁岁耕之。此地之肥瘠不同也)

  古者百步为亩,百亩当今之四十一亩也。古以今之四十一亩之田,八口之家可以无饥;今以古之二百五十亩,犹不足,农之勤惰相悬乃如此。

  古之时,民居少,人各就高而居,中国虽有水,亦未为害也。及尧之时,人渐多,渐就平广而居,水泛滥,乃始为害。当是时,龙门未辟,伊阙未析,砥柱未凿,尧乃因水之泛滥而治之,以为天下后世无穷之利。非尧时水特为害也,盖已久矣。上世人少,就高而居则不为害;后世人多,就下而处则为害也。

  四凶之才皆可用。尧之时,圣人在上,皆以其才任大位,而不敢露其不善之心。尧非不知其不善也,伏则圣人亦不得而诛之。及尧举舜于匹夫之中而禅之位,则是四人者始怀愤怨不平之心而显其恶,故舜得以因其迹而诛窜之也。

  人无父母,生日当倍悲痛,更安忍置酒张乐以为乐?若具庆者,可矣。

  今人以影祭,或画工所传,一髭发不当,则所祭已是别人,大不便。今之税实轻于什一,但敛之无法与不均耳。

  有一物而可以相离者,如形无影不害其成形,水无波不害其为水。有两物而必相须者,如心无目则不能视,目无心则不能见。

  古者八十丝为一升,“斩衰三升”,则是二百四十丝,于今之布为已细。“缌麻十五升”,则是千有二百丝,今盖无有矣。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之仕者为人,今之仕者为己。古之强有力者将以行礼,今之强有力者将以为乱。方今有古之所无者二:兵与释、老也。

  言而不行,是欺也。君子欺乎哉?不欺也。泛乎其思,不若约之可守也。思则来,舍则去,思之不熟也。二经简编。后分者不是。《诗》大率后人追作,马迁非。

  圣人于忧劳中,其心则安静,安静中却有至忧。圣人之言远如天,贤者小如地。

  天之付与之谓命,禀之在我之谓性,见于事业(一作物也)之谓理。“事君有犯无隐,事亲有隐无犯”,有时而可分。治必有为治之因,乱必有为乱之因。

  受命之符不足怪。射则观其至诚而已。学行之上也,名誉以崇之,皆杨子之失。“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言其声之不和,与己不同。

  “视其所以”,观人之大概;“察其所安”,心之所安也。子绝四:毋自任私意,毋必为,毋固执,毋有己。“居是邦也,不非其大夫”,此理最好。

  “出入”,可也,出须是同归。“博施济众”,仁者无穷意。“知和而和”,执辞时不完。“无欲速”,心速;“七年”,理速。

  养亲之心则无极,外事极时须为之极,莫若极贵贵之义,莫若极尊贤之宜。发于外者谓之恭,有诸中者谓之敬。诚然后能敬,未及诚时,却须敬而后能诚。

  无妄之谓诚,不欺其次矣(一本云:“李邦直云:‘不欺之谓诚。’便以不欺为诚。徐仲车云:‘不息之谓诚。’《中庸》言至诚无息,非以无息能诚也。或以问先生,先生曰云云。”)

  赞马迁巷伯之伦,此班固微词。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