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家 > 苏轼 | 上页 下页 |
答李端叔书 |
|
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 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犹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 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然耶?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以二子为妄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口,又大不可也。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譊譊至,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搀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木有癭,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必喻此意。 岁行尽,寒苦。惟万万节哀强食。不次。 【注释】 1.李端叔:即李之仪,善诗文,工于尺牍和公牍文字,后来与苏轼结下深厚友谊,并曾当过苏轼的幕僚。 2.髣(fǎng)髴(fú):同“仿佛”,在这里是大体知道的意思。 3.阔略:宽恕。 4.斩然:痛苦的样子。斩:通“惭”。在疚:《诗·周颂·阈予小子》:“媪媪娠在疚。”后世作为居丧的代语。 5.舍弟:鄙人的弟弟,谦称。 6.“递中”句:在驿递之书信中又收到你的信。辱:谦词。 7.轻许与人:随便称赞别人。 8.“得非”句:是不是因为黄庭坚、秦观等人(称扬我)的话,你真认为是那样吗? 9.二子:即黄庭坚与秦观。 10.昌歜(chù):将菖蒲切碎似酱。羊枣:紫黑色的、实小而圆的一种枣子。周文王嗜昌歜,孔子的弟子曾晰嗜羊枣,后以此喻人各有所好。 11.移众人之口:移众人之口;即改变一般人的看法。 12.制策:指封建社会中一种临时特设的专科考试。 13.譊(náo)譊:争辩,谈论,这里指写文章,在文中争辩。 14.坐此:因此。 15.齐虏以口舌得官:娄敬原是齐人,曾向刘邦献建都关中之策,赐姓刘,封关内侯。据《史记·刘敬传》载:“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匈奴不可击也。’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敬广武。”结果刘邦击匈奴中计,被困平城。而刘敬说了实话,反倒受责。此处苏轼以刘敬自比,自己也因在诗文中说了实话,结果入狱。 16.欲立异同:要想标新立异。异同:偏义复词。 17.“譬之”句:应制文章,好比候鸟和时虫,到时就叫,过时就停,对于当时的政治毫无损害。 18.“自幸”句:自己庆幸差不多可以避免与世人交往了。 19.木有瘿(yǐng):树木上生有赘瘤。石有晕:指石头上有彩色或白色的晕圈。犀有通:犀牛角中间一般是不通的,通者是病态。 20.观省:察看反省。 21.抑:或者是。 22.尽:详谈。 23.文字:这里指涛文。 24.次:书信收尾通常用的词语,即其他情况不再一一依次噜苏的意思。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即给皇帝写了一封《湖州谢表》,但由于内容带有感情色彩,出现“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等字眼,被谏官李定、舒童等人弹劾是反对新法,而被捕入狱。在出狱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当时在朝为官的李之仪为苏轼鸣不平,积极联系好友和官宦在朝中活动,以求让苏轼早日返京,并寄书信表示慰问和思念。《答李端叔书》就是苏轼的回信。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