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军事·军旅 > 军婚 | 上页 下页 |
三五 |
|
李晋忙站起身来,客气地伸着手:"小吴,老赵,来,坐坐!苏亮啊,沏两杯茶来!啊,就沏刘义前两天托人从福建捎来的'大红袍'!" 赵大同夫妇落座,苏亮忙送上两杯茶水。 "老赵啊,怎么样?小京找回来了没有"李晋迫不及待地问。 "孩子已经平安带回来了!"赵大同说。 "老赵,这回多给你几天假,把家里事处理好再回基地!嗯,我和苏亮已经商量过了,就让小平住我这里来!我这里一堆女孩子,阴盛阳衰嘛!把小平掺沙子掺进来,上下老少皆大欢喜嘛!噢,小平来了以后,他的生活费你们就不要管了!都由我包了!" 赵大同听了,心中一阵感动,一时说不出话来。 吴蔚帆见状忙说:"李政委,目前家里主要是小平和小京掐得厉害,小蕊倒还好。要是小平、小京分开了,家里基本就太平了。这回去兰坪,我大姐、姐夫提出要把小京留下,老赵死不同意,又给带回来了!" "我自己的孩子,怎么能留在人家家里?没有这个道理嘛!"赵大同不高兴了。 "老赵做得对,应该把孩子带回来!咱们自己家里的事,在自己家里解决,何必麻烦别人"李晋也说。 "李政委,苏亮同志,我正是要汇报一下本次兰坪之行的情况——我打算搞'一家两制',把小平、小蕊送回山东老家我母亲那里,由老人照顾几年。待他们大一些,接回来住校。孩子大了,一切就都好了。"赵大同一口气说出了自己在兰坪的决策。 李晋和苏亮闻听愣了一下。 "把这么小的两个孩子送到农村去?不太合适吧!还是让小平住我们家来吧!"苏亮说。 "不行,苏亮同志!"赵大同急忙发话,"咱们两家都在一个大院里,小平这孩子又顽皮得很。你和李政委工作又忙,他动不动还会到这边捣乱的!" 李晋有些着急:"大同啊,把小蕊小平送回山东老家的事,你还得慎重考虑啊!孩子太小正在长身体,眼下农村里生活条件怎样?会不会影响孩子们的身体发育?孩子太小不懂事,家里人会不会太放任?大同,家里大娘的情况怎样?老人能担得起教育、养育两个孩子的重任么?不行的话,咱们部队再想想办法……" "政委,你放心!"赵大同见老首长着急,赶紧宽慰,"我母亲才六十多岁,身体很硬朗。家里还有一个寡居多年的小婶子和我母亲同住,两个人照顾两个孩子的生活,精力绰绰有余!" 李晋闻听,稍感心宽:"大同同志,孩子的教育可是个大问题呢!你山东老家的学校情况如何?教学质量如何?比北京差多少?这些问题你千万马虎不得!少小缺教育,老大徒悲伤——别让两个孩子埋怨你一辈子啊!" "政委,孩子的教育问题我心里有数!我们赵庄中心小学是一所老学校,县重点,教学质量在乡村里应该说是一流的——我就是那里毕业的嘛!要没有这所好学校,我也不会动把孩子送回老家这个心思!"赵大同胸有成竹。 "那好!不过,既使这样,你也要把这个问题专门处理一下,亲自向有关同志做个交代才好!"李晋再三叮嘱。 赵大同见政委松了口,也一身轻松:"政委,既然组织上同意我这样安排家事,那我明天就把报告交给总部党委,我'一家两制'的政策必须要实施,这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 李晋、苏亮两口子一看赵大同决心已下、而且说得有理,也就没有再说什么。 赵大同家里的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赵大娘听说儿子要把小蕊、小平送回老家来,又是喜又是忧。 老太太年轻守寡,独生儿子又少小投身革命,离家在外,令她时感孤独。好不容易儿子跟随共产党打下了天下,进了北京,娶妻生子,老太太是真想和儿子媳妇住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可是,儿子抗美援朝一走八年,回国后又遭遇离婚,多年没有续弦,使得老太太的心愿一直没有实现。再后来,儿子续娶了空军的小吴,老太太是满心高兴,觉得平生愿望就要实现——毕竟,对于一个寡居多年的乡村女性来说,儿孙绕膝是最大的乐趣了!可是,儿子婚后一直没有写信让她去北京同住,赵大娘的心里时有狐疑:一会儿担心儿媳小吴不欢迎自己,儿子是个怕老婆男人;一会儿又担耽心北京那边出了什么事,儿子有难言之隐…… 现时,儿子赵大同突然修书一封,提出把小蕊小平送回老家,交由自己抚养,理由是自己常年下基地,不在北京的家里,无暇照顾孩子。信里说是要让两个孩子在老家上学,待升入中学后再接回北京……莫非儿子在北京的家里出了什么事吗?北京那么好的地方不让孩子待,要把孩子送回来?莫非新续的儿媳小吴有了身孕,照顾不了小蕊、小平了?赵大娘左思右想,本想再去信问个明白,可赵大同的信上说,几天之后,他与孩子即返乡,并没有给母亲留下往返讨论的时间。 赵大同带着两个孩子踏上了返乡之途,这是他自十八岁离开家乡之后第三次回乡。 赵大同的老家是山东胶莱平原上的赵庄。这是一个美丽的、中等大小的村子,绿荫环抱着上百个农家的院落,一条大路从村中插过直通县城。村中的大道旁,是赵大同的启蒙小学——赵庄中心小学,它是一所有几十年历史的一流乡间学校。 赵大同家的院子在村东头。部队实行薪金制后,赵大同多次寄钱回乡让母亲翻新房屋。所以,赵家的房子在全村来说,也是数得着的好——土坯垒成的整齐的院墙,五大间坐北朝南的瓦房,另有东厢房和西厢房各三间。与众不同的是,这个院子很干净,既不喂鸡,也不养猪,偌大的院子中间只有已经长成的、碗口粗的枣树和柿树各两棵,树下摆着一幅石桌石凳,显得很清雅。 赵大同的母亲叫贾乡芹,父亲是前清秀才,自幼知书达理。她早年丧夫守寡,苦苦熬大了赵大同这个独苗,如今儿子已成气候,又对母亲十分孝顺,每月寄钱回家。她早就不用干地里的活儿了,名下的土地交给了村里,她只按季领取口粮。近年来,老太太一直和寡居多年的弟媳同住,拾柴做饭这样的事都不用她插手,每日只是动动剪子针线,替亲友的小孩子们做做衣服和鞋子,日子过得很舒心。 赵大同是在莱芜车站下的车,他出站后看见不少等着拉客的大车挤在车站外的广场上,就走到一个车把势面前问道:"老乡,赵庄去得多少钱?" 赶车的老汉说:"哎呀,是位首长!到赵庄还有30多里地,你说得收多少钱?" 赵大同又问:"要坐你这车,得多少钱?" 车把势说:"上一个人收两块钱,整包车走一趟是三十元钱。"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