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科幻小说 > 沙丘 | 上页 下页 |
序 |
|
§导读:法兰克·赫伯特和他的沙丘世界 法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是美国最具知名度与影响力的科幻作家之一(事实上,也许只有艾萨克·阿西莫夫能与之比肩),有两个庞大的人群对他所创造的“沙丘世界”耳熟能详、敬畏有加,一个自然是科幻迷,而另一个则是计算机游戏迷。他的《沙丘》(Dune)一举囊括了一九六五年的星云奖和一九六六年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奖,并且分别于一九七五年、一九八七年和一九九八年三次荣登《轨迹》杂志评选的“经典最佳长篇”榜首。而根据他的这部不朽名著改编的同名游戏,更是奠定了最具魔力的实时战略游戏的基本模式,风靡世界。 赫伯特于一九二〇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部港口城市塔科马。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作家。十九岁时,他隐瞒自己的年龄,得到了《格伦达之星报》的一份工作。 但这份工作并没有持续太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赫伯特参加了美国海军,从事战地摄影工作。一九四一年,赫伯特与弗洛拉·帕金森结婚,并与其生有一女,但两人很快在一九四五年离婚。 战争结束后,赫伯特进入华盛顿大学读书。他在一堂写作课上遇见了贝弗莉·安·斯图亚特,两人一见倾心,并于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日在西雅图结婚,次年,他们的儿子布莱恩出世。在大学期间重新组建了家庭的赫伯特并没有获得大学毕业证,因为他只愿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没有修完毕业所需的全部课程。 大学肄业后,赫伯特重返新闻业,为《西雅图之星报》和《俄勒冈政治家报》工作。同时,他还以作者和编辑的身份为《加利福尼亚生活》杂志工作了十年。 *** 在《沙丘》中,弗瑞曼人的救世主保罗第一次踏上沙丘星,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孩子,但冷血的星际政治和严酷的沙丘很快把他锻造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在《沙丘救世主》中,保罗带领他的人民开始在沙丘星上探索新的发展空间。当然,环境依然恶劣,社会关系依然复杂。 在《沙丘之子》中,沙丘星在空前稳定的社会环境中迅速繁荣。在帝权得到巩固的同时,大地渐渐有了绿色,空气也湿润起来。 *** 赫伯特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寻找什么》(Looking for Something?)发表于一九五二年,随后他的一些短篇小说陆续出现在《惊悚故事》等杂志上。 赫伯特的小说家生涯正式开始于一九五五年,这一年,他的长篇科幻小说《海龙》(The Dragon in the Sea)开始在《惊悚故事》上连载,该作以一艘二十一世纪的潜艇为舞台,深入探讨了理性与疯狂的问题。这部小说还预见了由石油消费和生产引发的世界冲突,嬴得了比较高的评价,但在商业上并不成功。 一九五九年,由于赫伯特的妻子开始从事一份广告文案的全职工作,并且负担起整个家庭的生计,赫伯特得以腾出手来,潜心创造他的“沙丘宇宙”(Dune Universe)。赫伯特后来曾透露说,他本来只是要为一本杂志写一篇关于俄勒冈州弗罗伦萨市的沙丘的文章,但后来他逐渐在研究沙丘的过程中“走火入魔”,并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尽管这篇真正关于沙丘的文章从未完成,但却成了赫伯特创作《沙丘》的契机。 在经过六年的艰苦研究和创作后,《沙丘》终于在一九六五年问世。由于这部小说比当时一般的商业科幻小说长得多,所以,它最初连载在一九六三年和一九六五年的《模拟》杂志上。但是,在最终出版单行本之前,有近二十家出版社拒绝出版《沙丘》。直到费城的一家名为“切尔顿”的小型出版社看中了这本书,才给了赫伯特七千五百美元的预付版税,并予以出版。该书一经面世便取得了空前的好评,并连获大奖。《沙丘》包含了相互关联的多种主题和多个角色视角,这在后来演变成为赫伯特所有成熟作品的典型特征。 尽管《沙丘》并没有立即成为畅销书,但截止一九六八年,赫伯特已经凭此书获得了二万美元的收入(这比当时绝大多数科幻小说所能得到的版税收入要高得多),并且很快出版了“沙丘系列”的第二部《沙丘救世主》(Dune Messiah,一九六九)。不过,这样的收入并不足以支持赫伯特从事全职写作。从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二年,他为《西雅图邮讯报》撰稿;从一九七〇年到一九七二年,他在华盛顿大学当讲师;一九七二年,他以社会学和生态学顾问的身份在越南和巴基斯坦工作;一九七三年,他成为一个名为《农夫》的电视节目的主摄影师。 从一九七二年开始,赫伯特逐渐转变成了一名全职作家,“沙丘系列”的后续作品《沙丘之子》(Children of Dune,一九七六)和《沙丘神皇》(God Emperor of Dune,一九八一)陆续出版,大受好评。除“沙丘系列”外,赫伯特的非系列作品《造神者》(The God Makers,一九七二)、《多塞迪实验》(The Dosadi Experiment,一九七七)和《白色瘟疫》(The White Plague,一九八二)也同样取得了成功。 然而,在赢得巨大成功与荣誉的同时,赫伯特的生活中却出现了不祥的阴影。一九八四年,他的妻子去世;同年,由制片人戴维·林区拍摄的电影版《沙丘》上映,尽管被大众给予厚望,而且制作经费高昂,但这部影片的国内票房成绩却异常惨淡。不过,在北美之外的地区,比如欧洲和日本,该片在商业上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也就在这一年,赫伯特出版了“沙丘系列”的第五本小说《沙丘的异教徒》(Heretics of Dune),此书被众多沙丘爱好者视为可以和《沙丘》相媲美的作品。在这一年的年末,转伯特终于走出阴影,与里尔莎·沙克尔福德结婚,开始了新的生活。 一九八六年,赫伯特出版了《沙丘》系列的第六部作品《沙丘圣殿》(Chapterhouse Dune),这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部“沙丘系列”小说。一九八六年二月十一日,由于身患胰腺癌,赫伯特病逝于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市,终年六十五岁。 赫伯特去世后,留下了大量的手稿资料,内容包括情节上发生于《沙丘》之前的“沙丘宇宙”的历史,以及他计划创作的《沙丘》续集的大纲。在随后的日子里,赫伯特的儿子布莱恩·赫伯特和另一位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凯文·J·安德森利用这些数据,共同创作了一系列“沙丘前传”小说,并且还准备创作情节上与《沙丘圣殿》有继承关系的后续作品、即《沙丘猎人》(Hunters of Dune)和《沙丘沙虫》(Sandworms of Dune),这两本书将分别于二〇〇六年和二〇〇七年出版。 通过科幻小说,法兰克·赫伯特试图探讨诸如哲学、宗教、心理学、政治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复杂问题。赫伯特小说最大的特色是对人类的生存和进化问题的深入思考。法兰克·赫伯特有一群几乎狂热的读者,他们阅读赫伯特写过的所有小说和非小说类文章,并将赫伯特奉为精神领袖。正因为受到一部份爱好者如痴如狂的崇拜,赫伯特也时常被人指责说他试图通过小说制造宗教狂热。 赫伯特小说中涉及到的关键主题有: △对领导权的关注。他深入探究了人类容易盲目跟随拥有超凡人格魅力的领袖的倾向,并且钻研了官僚组织和政府机构的各种优缺点。 △赫伯特是第一个普及“生态学”和“系统思想”这两个概念的科幻作家,他强调人类的思维必须有系统性和预见性。 △宗教、政治和权力的关系。 △人类的生存和进化。 △人类的潜能和人性的诸种可能的表现。 △理性和疯狂的本质。 △能够改变人的意识的化学物质所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后果。 △语言怎样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 △社会生态学。我们的本能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行为和社会。 △学习、教育和思考。 但是,赫伯特也相当谨慎,他从不在书中向他的读者提供他所探讨的问题的固定答案。 在科幻小说发展史上,《沙丘》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 △就像罗勃·海莱恩的《异乡异客》一样,赫伯特的《沙丘》将更多的文学元素注入了科幻小说之中。在《沙丘》之前,科幻小说想要成功,就必须具备精采的技术构思,人物和情节往往都被忽视了。 △《沙丘》是所谓“软科幻”的杰出代表。在赫伯特的“沙丘宇宙”中,他故意抑制了技术描写,以便能着重探讨人性,并思索人类和人类制度的变迁方式。 △《沙丘》是第一部“生态学科幻小说”。赫伯特是科学观念的伟大普及者,他的很多读者都认为是赫伯特引导他们了解了哲学和心理学。通过《沙丘》,赫伯特使得“生态学”这个科学名词为大众所熟识。在《沙丘》广受欢迎之后,赫伯特开始在许多大学中举行讲座,向学生们解释沙丘居民和我们人类在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方面的相似性。 △最后,《沙丘》构建出了一个宏大的史诗般的世界。《图书馆杂志》评价说:“沙丘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就如同《魔戒》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法兰克想象出了“沙丘宇宙”中的几乎每一个方面,包括术语表、引文和历史数据等,给读者以无比生动翔实的感觉,而在《沙丘》之前,没有一部科幻小说能营造出如此细致入微的真实感。 一九九二年,Cryo Interactive公司制作了基于《沙丘》小说的同名计算机游戏,并且成为实时战略游戏的始祖,为以后的《命令与征服》和《星际争霸》等风靡世界的游戏奠定了基础。 二〇〇一年,《沙丘》被美国的科幻频道改编成同名电视系列短剧,并且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于是,科幻频道又在二〇〇三年将《沙丘》的后续作品《沙丘救世主》和《沙丘之子》也改编成了系列短剧,短剧的名称统一为《沙丘之子》,该剧赢得了二〇〇三年美国电视剧最高奖──艾美奖的“最佳视觉效果奖”。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沙丘》将继续散发不可抗拒的强大魅力,让所有读者为书中瑰奇的想象和深刻的思想所折服。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