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科幻小说 > 海柏利昂 | 上页 下页
一七


  14:00时──

  今天没办法穿过火焰森林。我甚至还没进入特斯拉活动区的边缘,就被浓烟给逼了回去。

  我回到村庄,从头又看了一遍全息录像。没有错。这是一项千真万确的奇迹。

  15:30时──

  “三廿有十”随时都可能会回来。要是他们知道的话……要是他们一眼就看出我到过那里的话,又会如何呢?

  我可以躲。

  不,没这个必要。天主不会带我来这么远的地方,目睹我所见到的奇迹,却又让我死在这群蹩脚孩童的手里。

  16:15时──

  “三廿有十”回到村内,随即各自进屋,连瞥我一眼也没有。

  我坐在自己茅舍的正门底下,无法让自己忍住不笑、不祈祷。早些时候,我走到大裂口旁边,做了弥撒、领了圣餐礼。那些村民连看都不想看。

  我最快要等到何时才能动身?奥兰第区长和塔克曾经说过,火焰森林的活动状态会持续三个当地月──也就是一百二十天──接下来的两个月则较为平静。塔克跟我是第八十七日来到这里的……

  我不能再等上一百多天,才将这些讯息带回文明世界……呈现在所有世人的面前。

  倘若有架浮掠机能不畏严酷的气候,穿越火焰森林,将我接走;倘若我能连上屯垦区居民所使用的数据传输卫星……

  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会有更多奇迹出现的。

  23:50时──

  “三廿有十”去了大裂口。四周响起了傍晚的风鸣合奏。

  我现在多么希望能和他们一起去!就在那边,大裂口底下。

  退而求其次,我会在崖边跪地祷告,伴着行星吹奏的管乐和天空传来的唱和。我现在终于明白:这是赞美天主确实存在的颂歌。

  △第一百零六日:

  一觉醒来,迎接完美的早晨。天空一片深邃蓝绿,太阳彷佛血红尖石镶嵌其中。我站在屋外,迷雾业已散去,树栖小兽停止清晨尖鸣,空气也逐渐暖和起来。于是我走进茅舍,观看影带和盘片的内容。

  我了解到昨天兴奋之余率性写就的文字,完全没有提及崖底下的发现。所以我现在就来仔细描写。尽管拍了影碟、影带,通讯器也留下相关记录,但总有可能最后仅剩这些私人日志会被发现,还是保险一点好。

  昨天早上大约〇七三〇时左右,我自悬崖边垂降而下。毕库拉人全都在森林里采集食物。藉由藤蔓下崖看起来颇为容易──许多地方,它们都纠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另类的梯子──可是就在我身体荡出去,开始垂降的时候,我可以感觉到自己心脏猛烈跳动,甚至还会痛呢。距离底下的石头和河谷,整整有三千公尺的落差。我随时随地紧紧抓住至少两条藤蔓,一公分一公分地向下攀爬,试着不去观看脚下的万丈深渊。

  我花了大半个小时才下降一百五十公尺,相信毕库拉族只要十分钟就能做到。好不容易抵达一座突出部的弯曲面。有些爬藤向外伸入空中,不过大部分缠绕在陡峭的岩块下方,往三十公尺远的崖面生长。随处可见藤蔓草草编成简陋空桥,毕库拉人很可能行走其上,毋须过于倚靠双手辅助。我爬行在这些编好的藤索,一面抓住其余藤蔓作为支撑,嘴里喃喃念着自孩提时代就不曾说过的祷词。瞪得老大的两眼只敢向前瞠视,这样好像可以让自己忘记,在这些摇摇晃晃、咯吱作响的植物底下,全是无穷无尽的虚空。

  崖壁上有座宽广的岩架。我挣扎着从藤蔓处挤出身子,跳下两公尺半的距离,落在这块大石向外延伸的三公尺处。

  岩架约有五公尺宽;东北方不远,就是自悬崖延伸的基部。我沿着上头的小径走向西南方,走了二、三十步,我突然惊觉,停了下来。这真的是一条小径,一条在坚硬的石块上磨成的小径。它光亮的表面陷入石板之中,有好几公分深。跟着走下去,小径沿着岩架边缘,通往一座高度更低,但更为宽广的平台。石头上甚至还刻着一级一级的阶梯;不过经过长时间磨损,每一阶的中央似乎有凹陷的现象。

  这明显的事实对我造成极大冲击,使我不由得坐下来好一阵子。就算“三廿有十”四百年来每天不间断地行走,也不可能将坚硬的岩石磨成这样。一定是什么人,还是什么东西,在毕库拉族的祖先坠落此地之前,早就开始使用这条小径。(这些人还是东西,不知已经走过几千几万年的岁月。)

  我起身继续向前。除了清风缓缓吹过半公里宽的大裂口,四周没有太多声响。我发现自己还可以听见下方深处的河流所传来的潺潺水声。

  小径弯入左方,围绕悬崖的一部,之后就没有去路。我踏上缓缓向下倾斜的宽阔石面,张大眼睛看个仔细。我相信自己一定不假思索地画了个十字。

  由于这座南北走向的岩架自悬崖延伸出一百公尺的距离,我可以沿着三十公里长的大裂口看向正西方,直到高原尽头天际开阔之处。我马上想到:每天傍晚,夕阳总会照亮突出部下方的厚实崖壁。因此,倘若从这个绝妙的地点观察──特别是在春分或秋分的时候──海柏利昂的太阳看起来像是会直接没入大裂口之中,火红的边缘恰好与两侧粉红的山壁相切,对我而言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转向左边,注视崖面。磨光小径横亘宽阔岩架,通往两道垂直峭壁中切割而成的门。不,这不是普通的小门,而是雄伟的教堂正门;鬼斧神工,上头还有精雕细琢的石刻窗扉和过梁。门的两旁则有两扇嵌有彩色玻璃的大窗,向上延伸至少有二十公尺,几与突出部相接。我走近几步,检视这建筑的外观。不管是谁建造的,他们必定将突出部底下的区域挖宽,在高原侧壁的花岗岩上切割出一面光滑而垂直的高墙,然后直接在崖面上开凿坑道。我将手滑过大门周围,那些重合交迭的装饰雕刻。真是光滑。就算隐匿于此,有着岩架边缘的保护,足以隔绝大多数的自然力量,这一切仍然逃不过时间的消磨,变得平顺、脆弱。究竟在几万年前,大裂口的南面就被雕琢出这么一座……神殿……?

  那些“彩色玻璃”,既不是真的玻璃,也不是塑料制品,而是某种厚重的半透明物质,摸起来似乎和旁边的岩石一样坚硬。窗户也并非由窗格所构成;浓淡不一的纷乱色调,彼此混杂揉合,看起来像是水面上的油彩。

  我从背包取出手电筒,碰触其中一扇门;还在犹豫不决的当口,高大门板轻易地向内开启,毫无任何摩擦声响。

  我走进前厅──实在想不出其他名词来称呼这个地方──穿越十公尺许的静谧空间,在另一堵墙的正前方停下脚步。这面墙一样是由疑似彩色玻璃的物质所构成;而浓密光线正透过我身后的窗户,整座前厅泛起上百种精妙、诡密的色彩。我顿时领悟到:黄昏时分,太阳直射的光芒将会让这个房间充塞一道道斑斓鲜艳的线条,直击我面前的彩色玻璃墙,照亮墙后的种种物事。

  我在类似于彩色玻璃的石墙上找到仅有的一扇门,边缘以窄薄的暗色金属镶出轮廓。于是我穿了进去。

  我们根据古老的照片和全息影像,尽所有的可能,在平安星上重建了圣彼得大教堂,就像它原本矗立于古梵谛冈的模样。近七百呎长、四百五十呎宽,当教宗猊下主持弥撒时,整座教堂可以容纳五万名信众。不过,就算是每四十三年一度的全万星网主教会议,也不过只有五千位忠贞的信徒出席。在中央壁龛,我们仿建贝尼尼30的圣彼得宝座之旁,巨大穹顶自圣坛地板起算,向上拔升逾一百三十呎。它的巨大使人心生敬畏。

  注30,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意大利雕塑家暨建筑设计师。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