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总集 > 全梁文 | 上页 下页 |
萧统(4) |
|
◇尔雅制法则赞 惟斯法则,信如四时;严此刑政,刑轻罪疑。霜威已振,民不敢欺。(《艺文类聚》五十四) ◇弓矢赞 弓用筋解,矢制良工,亦以观德,非止临戎。杨叶命中,猨堕张空。(《艺文类聚》六十,《初学记》二十二,《御览》三百五十。) ◇蝉赞 兹虫清洁,惟露是餐。寂寞秋序,咽哳夏阑。定伊不美,曜彼华冠。(《艺文类聚》九十七。) ◇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一本无树字),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侯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柰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於酒,足矣。”妻子固请种亢,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主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徵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斋酒具,於半道栗里之闲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一作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抑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一作赴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作无弦素琴)一张,每酒知,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常侯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惠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徵命,谓之浔阳三隐。后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於马队。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后。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徵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宋本《陶渊明集》) ◇祭达磨大师文 洪惟圣胄大师,荷十力之智印,乘六通而泛海,运悲智於梵方,拯颠危於华土。(《释藏》绮,《传法正宗记》达磨以梁大通二年终於元魏,以其丧告,梁武帝即宝玉,诏以祭礼供养,太子为文,其略云。) ◇令旨解二谛议 二谛理实深玄,自非虚怀,无以通其弘远。明道之方,其由非一。举要论之,不出境、智。或时以境明义,或时以智显行。至於二谛,即是就境明义。若迷其方,三有不绝;若达其致,万累斯遣。所言二谛者,一是真谛,一名俗谛。真谛亦名第一义谛,俗谛亦名世谛。真谛、俗谛,以定体立名。第一义谛世谛,以褒贬立目。若以次第言说,应云一真谛。二俗谛,一与二合,数则为三。非直数过於二,亦名有前后,於义非便。真既不因俗而有,俗亦不因真而生,正可得言一真一俗。真者是实义,即是平等,更无异法,能为杂闲;俗者即是集义,此法得生,浮伪起作。第一义者,即无生境中,别立美名。言此法最胜最妙,无能及者。世者,以隔别为义,生灭流动,无有住相。《涅槃》经言:出世人所知,名第一义谛;世人所知,名为世谛。此即文证褒贬之理。二谛立名,差别不同;真、俗世等,以一义说。第一义谛,以二义说,正言此理。德既第一。义亦第一,世既浮伪,更无有义,所以但立世名。谛者,以审实为义。真谛审实是真,俗谛审实是俗;真谛离有离无。俗谛即有即无,即有即无,斯是假名;离有离无,此为中道。真是中道,以不生为体;俗既假名,以生法为体。 南涧寺慧超谘曰:浮伪起作,名之为俗;离於有无,名之为真。未审浮伪为当与真一体,为当有异。令旨答曰:世人所知,生法为体;出世人所知,不生为体。依人作论,应如是说。若论真即有是空,俗指空为有,依此义名,不得别义。 又谘:真俗既云一体,未审真谛亦有起动,为当起动自动,不关真谛,令旨又答,真谛寂然,无起动相,凡夫惑识,自横见起动。 又谘,未审有起动而凡夫横见,无起动而凡夫横见。令旨又答:若有起动,则不名横见。以无动而自动,所以是横。 又谘:若法无起动,则唯应一谛。令旨又答:此理常寂,此是一谛,横见起动。复是一谛,唯应有两,不得言一。 又谘:为有横见,为无横见。令旨又答:依人为语,又此横见。 又谘:若依人语,故有横见;依法为谈,不应见动。令旨又答,法乃无动,不妨横者自见其动。 丹阳尹晋安王萧纲谘曰:解旨依人为辨,有生不生,未审浮虚之与不生,只是一体,为当有异?令旨答曰:凡情所见,见其起动;圣人所见,见其不生。依人为论,乃是异体,若语相即,则不成异。具如向释,不复多论。 又谘:若真不异俗,俗不异真,岂得俗人所见,生法为体,圣人所见不生为体?令旨答:即俗知真,即真见俗,就此为谈,自诚无异。约人辨见,自有生不生殊。 又谘:未审俗谛之体,既云浮幻,何得於真实之中,见此浮幻,令旨答,真实之体,自无浮幻,惑者横构,谓之为有,无伤真实,体自玄虚。 又谘,圣人所见,见不流动;凡夫所见,自见流动。既流不流异,愚为不得为一。令旨答:不谓流不流各自一体,正言凡夫於不流之中,横见此流。以是为论,可得成一。 又谘:真寂之体,本自不流。凡夫见流,不离真体。然则但有一真,不成二谛。令旨答:体恒相即,理不得异。凡见浮虚,圣睹真寂。约彼凡圣,可得立二谛名。 招提寺慧琰谘曰:凡夫见俗,以生法为体;圣人见真,以不生为体。未审生与不生,但见其异?复依何义,而得辨一?令旨答曰:凡夫於无称有,圣人即有辨无。有无相即,此谈一体。 又谘:未审此得谈一,一何所名?令旨答曰,正以有不异无,无不异有,故名为一,更无异名。 又谘:若无不异有,有不异无,但见其一,云何为二?令旨答:凡夫见有,圣人见无,两见既分,所以成二。 又谘:圣人见无,无可称谛;凡夫见有,何得称谛?令旨答:圣人见无,在圣为谛;凡夫审谓为有,故於凡为谛。 栖玄寺昙宗谘曰:圣人为见世谛,为不见世谛?令旨答曰:圣知凡人,见有世谛。若论圣人,不复见此。 又谘:圣人既不见世谛,云何以世谛教化众生?令旨答:圣人无惑,自不见世谛。无妨圣人知凡夫所见。故曲随物情,说有二谛。 又谘:圣人知凡见世谛,即是凡夫不?令旨答:此凡即是世谛,圣人亦不此凡。 又谘:圣既不见凡,焉知凡见世谛?令旨答:圣虽自无凡,亦能知有凡。自谓为有,故曲赴其情,为说世谛。 司徒从事中郎王规谘曰:未审真俗既不同,岂得相即之义?令旨答:圣人所得,自见其无;凡人所得,自见其有。见自不同,无妨俗不出真外。 又谘:未审既无异质,而有二义,为当义离於体?为当即义即体,令旨答,更不相出,名为一体。愚、圣见殊,自成异义。 又谘:凡夫为见俗,亦得见真不?令旨答:止得见俗,不得见真。 又谘:体既相即,宁不睹真?令旨答:凡若见真,不应睹俗。睹俗既妄,焉得见真? 灵根寺僧迁谘曰:若第一以无过为义,此是赞叹之名。真离於俗,亦应是赞叹之名。令旨答曰:即此体真,不得言叹。第一义谛,既更立美名,所以是叹。 又谘:无胜我者,既得称赞叹?我体即真,何故非叹?令旨答:无胜我者,所以得称赞叹;我体即真,亦是我真,故非赞叹。 又谘:我无过者,所以得称赞叹;我是不伪,何得非赞?令旨答:不伪直是当体之名,如人体义。谓之解义,正足稽其实体,岂成赞叹? 又谘:此法无能出者,焉能即是赞叹?令旨答:既云无出,非赞如何?罗平侯萧正立谘曰:未审俗谛是生法以不?令旨答曰:俗谛之体,正是生法。 又谘:俗既横见,何得有生?令旨答:横见为有,所以有生。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