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类书 > 图书集成乾象典 | 上页 下页
云霞部杂录


  《易经·乾卦》:“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文言》:“云从龙,风从虎。”〈疏〉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大全〉《程子》曰:龙,阳物也,出来则湿气蒸然自出,如湿物在日中,气亦自出,虽木石之微,感阳气尚亦有气,则龙之兴云不足怪。

  《屯卦》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程传〉《坎》不云雨而云云者,云为雨而未成者也。未能成雨,所以为《屯》。

  《需卦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程传〉云气蒸而上升于天,必待阴阳和洽,然后成雨。云上于天,未成雨也,故为“须待”之义。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程传〉云,阴阳之气,二气交而和,则相畜固而成雨。阳倡而阴和,顺也,故和。若阴先阳倡,不顺也,故不和。不和则不能成雨。云之畜聚虽密,而不成雨者,自西郊故也。东北阳方,西南阴方,自阴倡,故不和而不能成雨。以人观之,云气之兴,皆自四远,故云“郊。”〈大全〉或问:“密云不雨,自我西郊。”程子曰:“西郊阴方,凡雨须阳倡乃成,阴倡则不成矣。今云过西则雨,过东则否,是其义也。”

  《小过》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象》曰:“密云不雨”,已上也。〈大全〉中溪张氏曰:“《小畜》《小过》皆言‘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何也?曰:阴阳二气,以均调适平而后雨。阴多阳少,阳多阴少,则皆不雨也。《小畜》以一阴畜五阳,阴少于阳,则不能以固乎阳,故曰“密云不雨。”尚,往也。言阳尚往,则不与阴和而不能雨矣。《小过》以四阴而包二阳,阳少于阴,则不能制乎阴,故曰“密云不雨。”“已,上也。”言阴已上,则不与阳和而不能雨矣。

  《公羊传》:“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惟泰山云尔。”

  《礼含文嘉》云者,运气布,恩普也。

  《春秋说题辞》云:“师曰丰隆。”

  《易归藏》:“苍帝起,青云扶日。赤帝起,黄云扶日,有白云出自苍梧,入于大梁。”

  《山海经·西山经》:“符惕之山,风云之所出也。”

  《管子侈靡》篇:“夫政教相似而殊方。若夫教者,摽然若秋云之远,动人心之悲,蔼然若夏之静云,乃及人之体。窎然若皜月之静,人意以怨,荡荡若流水,使人思之。人所生往,教之始也,身必备之,辟之若《秋云》之始见,贤者、不肖者化焉。”〈又〉“云平而雨不甚”,无委云雨则遫已。“政平而无威”,则不行。

  《文子·十守篇》:“胆为云,肺为气。”

  《法华经》云。“有七德,含水电光、雷声。欢喜掩蔽。普覆清凉。”

  《庄子·在宥》篇:黄帝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广成子曰:“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艹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

  吕子《圜道篇》:“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史记·龟策传》:“闻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

  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淮南子·淑真训》:“今夫万物之疏跃枝举,百事之茎叶条蘖。皆本于一根,而条循千万也。若此则有所受之矣,而非所授者。所授者无受也,而无不受也。无不受也者,譬若周云之茏苁,辽巢彭濞而为雨,沉溺万物而不与为湿焉。”〈注〉辽巢彭濞,蕴积貌。

  《地形训》:“凡八极之云,是雨天下;八门之风,是节寒暑。八纮八殥八泽之云,以雨九州,而和中土。”

  《说林训》:“山云蒸柱础润。”

  《十洲记》:“昆仑上有墉城,金台玉楼,相似如一。渊精之阙,光碧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锦云烛日,朱霞九光。”日者霞之实,霞者日之精。餐霞之道甚秘,致霞之道甚易。

  《论衡·说日篇》:“月行与日同,亦皆附天。”何以验之?验之似云云,不附天,常止于所处。使不附天,亦当自止其处。由此言之,日行附天明矣。〈又〉雨之出山,或谓“云载而行”,云散水坠,名为雨矣。夫云则雨,雨则云矣。初出为云,云繁为雨,犹甚而泥露濡污衣服,若雨之状,非云与俱云载行雨也。〈又〉“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

  《效力》篇:“山大者云多,泰山不崇朝,办雨,雨天下。”

  《顺鼓》篇:“天将雨,山先出云。云积为雨,雨流为水。”

  《乱龙》篇:“董仲舒申《春秋》之雩,设土龙以招雨”,其意以云龙相致。《易》曰:“云从龙,风从虎。”以类求之,故设土龙,阴阳从类,云雨自至。儒者或问曰:“夫《易》言云从龙者,谓真龙也,岂谓土哉?楚叶公好龙,墙壁盘盂皆画龙,必以象类”,则“叶公之国,常有雨”也。〈又〉禹铸金鼎,象百物,以入山林,亦辟凶殃,论者以为非实。然而上古久远,周鼎之神不可无也。夫金与土,同五行也,使作土龙者如禹之德,则亦将有云雨之验。〈又〉叶公好龙,墙壁盂樽皆画龙象,真龙闻而下之。夫龙与云雨同气,故能感动,以类相从。叶公以为画致真龙,今独何以不能致云雨?〈又〉神灵示人以象不以实,故寝卧梦悟,见事之象。“将吉”,吉象来;将凶,凶象至。神灵之气,云雨之类也。神灵以象见实,土龙何独不能以伪致真也?〈又〉鲁般墨子刻木为鸢,蜚之三日而不集,为之巧也。

  使作土龙者,若鲁般墨子,则亦将有“木鸢蜚不集”之类。夫蜚之气,云雨之气也。气而蜚,木鸢何独不能从土笼?〈又〉钓者以木为鱼,丹漆其身,近之水流而击之,起水动作,鱼以为真,并来聚会。夫丹木非真鱼也。鱼含血而有知,犹为象,至云雨之知,不能过鱼,见土龙之象,何能疑之?〈又〉金翁叔,休屠王之太子也。与父俱来降汉。父道死,与母俱来,拜为骑都尉。母死,武帝图其母于甘泉殿上,署曰“休屠王”焉。提翁叔从上,上甘泉,拜谒,起立向之,涕沾襟,久乃去。夫图画非母之实身也,因见形象,泣涕辄下,思亲气感,不待实然也。夫土龙犹甘泉图画也,云雨见之,何为不动?〈又〉《有若似孔子》,孔子死,弟子思慕,共坐有若孔子之座。弟子知有若非孔子也,犹共坐而尊事之。云雨之知,使若诸弟子之智,虽知土龙非真,然犹感动思类而至。〈又〉孝武皇帝幸李夫人,夫人死,思见其形。道士以术为李夫人。夫人步入殿门,武帝望见,知其非也。然犹感动,喜乐近之,使云雨之气,如武帝之心,虽知土龙非真,然犹爱好,感起而来。〈又〉龙蹔出水,云雨乃至。古者畜龙御龙常存,无云雨犹旧交相阔远。卒然相见,欢欣歌笑,或至悲涕,偃伏少久则示行各恍忽矣。《易》曰:“云从龙。”非言龙从云也。云樽刻雷云之象,龙安肯来?自然篇何以知天无口目也?以地知之,地以土为体,土本无口目。使天体乎,宜与地同;使天气乎,气若云烟,云烟之属,安得有口目?

  《淮南毕万术》:“取曾青十斤烧之,以水灌其地,云起如山云矣。”

  《桐木成》云。〈注〉取十石大瓮,满水中,桐木盖之,至三四日,气如云形。

  《中论》:“文王遇姜公于渭阳,灼然如披云见白日。”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

  《乐广传》:卫瓘每见广曰:“此人之水镜,见之若开云雾而睹青天。”

  《博物志》:“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土山多云,铁山多石。大人国,其人孕三十六年生,白头,其儿则长大,能乘云而不能走。盖,龙类,去会稽四万六千里。

  《抱朴子》:“千岁之龟,五色具焉。浮于莲叶之上,或在丛蓍之下,其上时有白云。”

  《西京杂记》:“哀帝为董贤起大第于北阙下,重五殿,洞六门,柱壁皆画云气。”

  《楚国先贤传》:“天旱有含水,云从西方起,则焚香祝之。”

  陶潜《停云诗序》:“停云,思亲友也。”

  张野《庐山记》:天将雨,则有白云或冠峰巅,或亘中岭,俗谓之“山带”,不出三日必雨。

  《世说》:“海西时,诸公每朝犹暗,惟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

  《述异记》:㳆乡西津有玉女津,有玉女冈。天当雨,辄先涌五色气于石间,俗谓“玉女披衣。”

  《水经注》:“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胡趋寺神像有童子之容,从祠南历夹岭,广裁三尺余,两厢崖数万仞,窥不见底。祀祠有感,则云“与之平也,然后敢度。”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翼岭。

  韩愈《杂说》:“龙嘘气成云。”

  《国史补》:“暴风之后,有炮车云。”

  《酉阳杂俎》:“明皇召见李白于便殿,神气高朗,轩轩如朝霞举。”

  陆龟蒙《四明山诗序》:“山中有云不绝者二十里,民皆家云之南北,每相从,谓之过云。”

  《九域志》:“华山神祠能兴云致雨。”

  《书断》:“浅如流雾,浓若屯云。”

  《续博物志》云:“五色为庆,三色为矞。或曰:外赤内青为矞。”

  扬雄曰:“紫蜺矞,云朋围日,君子小人并进也。”

  《谭子化书》:“水火相勃,所以化云也。”

  《清异录》:“云者,山川之气,今秦陇村民称为天公絮。”

  《击壤集·观物吟》:“水云黑,火云赤,土云黄,石云白。”陆佃《埤雅》古文“云”字作云,象云回转之形。其上从二。

  二者,天中之阴也。天中之阴,应之于上,故地中之阳升而为云。盖阴阳之气,自下而上,阻于一则为丂,应于二则为亏,应于二而盘薄,则为云,云旋也。亏者,象其气之舒亏。《庄子》曰“于亏以盖众。”义盖取此。古文云字。又有云气盘薄之形,与乃字相类者,“乃”字,《说文》以为象气出之难,气自下而上,至上而不得达,所以为气出之难也。《春秋传》以为乃者难辞,其以此乎?今云又为云为之云云,有应而言也。《易》曰:“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变化云为,圣人之事也,故能常与吉会,而占事知来,象事知器。云如云为象,母猴制字之意,皆以天事言之。故《易》:君子谓之言行,圣人谓之云为。《诗》曰:“洽比其邻,昏姻孔云。”《传》曰:“云,旋也。”言幽王之时,小人有酒食,以洽比其邻里,周旋其昏姻。云象周旋盘薄之形,故云旋也。此以形训。《诗》曰:“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言小人在上,膏泽不下于民,则柔良于是失职。荟,会也。蔚,郁也。阴阳郁而成云,蒸而成雨,会而成云,散而成雨。《传》曰:阴凝上结,则合而成云,阳散下流,则降而为雨。地气上为云,阴中之阳也。天气下为雨,阳中之阴也。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阳上薄阴,阴能固之,然后蒸而为雨。

  雨者,阴阳之和也。然而朝云喜旸,暮云喜雨,故《诗》言“荟蔚不雨之云”,又言朝隮也。《赋》曰:“朝为行云,暮为行雨。”《传》曰:“日将旦,清风发,群阴伏。”则朝者阴散之时,非所以为雨矣。《淮南子》曰:“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涔云波水。”《诗》曰:“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则山云草莽于此见矣。《论衡》曰:“大山雨天下,小山雨一国。”南山,曹之南山,则雨一国之山也,故诗主以言之。

  《晋天文志》曰:“韩云如布,赵云如牛,楚云如日,宋云如车,鲁云如马,卫云如犬。”云者,气也,地气异矣,故云之成象,亦以不同,则山云草莽,水云鱼鳞,理或然也。《左传》以为分至启闭,必书云物。盖吉凶之兆,有在于云者,故先王占焉。《传》曰:“青为虫,白为兵,赤为旱”,黑为水,黄为丰年,此五云吉凶之祲也。《庄子》曰:“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六合之外。”神人者,乘虚不坠,触实不碍,故能狎虎兕,贯金石,乘云雾而浮游如此。《诗》曰:“上天同云,雨雪雰雰。”冬曰上天,夏则天降而下,冬则天升而上。燠则雨旸而异,寒则云阴而同故也。《董子》曰:“太平之世,风不鸣条,开甲散萌而”已矣;雨不破块,涧叶津茎而已矣;雾不塞望,浸淫被泊而已矣;雪不封树,凌殄毒害而已矣。云五色而为庆,三色而成矞。或曰:“二色曰矞,外赤内青,谓之矞云。”《太玄》曰:“紫蜺矞云朋围日,其疾不割。”紫蜺矞云朋围日,君子小人并进之象也。君子小人并进,此其疾者,所以不割也。测曰:“紫蜺矞云,不知刊也。”言紫蜺、《矞云》并进,则以紫蜺不刊故也。紫蜺以象小人,矞云以象君子。

  《梦溪笔谈》: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

  《庄子》言“野马也,尘埃也”,乃是两物。古人皆以尘为野马,恐不然也。野马乃田野间浮气,远望如群羊,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此物也。

  《蠡海集》:云为阳用,故龙腾则云起;风为阴用,故虎啸则风生。或以云为阴,风为阳者,谓其体也。盖云乃阴之体,升而为阳之用;风乃阳之体,散而为阴之用。是以云起也,石必滋;风行也,土必燥。

  云为阳,阳生施;雨为阴,阴生化。阳施而阴化,故云密则雨降。阳施而阴不能化,则有云而无雨。未有阳不施而阴能化者,故有雨则未尝无云也。是以《易》曰:“云行雨施。”盖阳可摄阴,阴不能强阳也。

  《云麓漫抄》:“白云一也,而有数义。郯子以秋官为白云。

  《类要》云:‘白云司职,人命是悬’。皆言官名也。”陶弘景诗:“山中何所有?陇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状景也。狄仁杰见白云孤飞,曰:“吾亲舍其下。”人以为思亲事。梁瑄不归,弟璟每见东南白云,即立望惨然,久之,复以为思兄事。白乐天诗:“清光莫独占”,亦对白“云同盖”,指秋云言也。

  朱熹《云谷记》:云:“谷在建阳县西北七十里,庐山之巅,处地最高,而群峰上蟠,中阜下踞,内宽外密,自为一区。虽当晴昼,白云坌入,则咫尺不可辨,眩忽变化,则又廓然莫知其所如。”

  《鸡林类事方言》云:“曰屈林。”

  臆乘云族,《庄子》云:“气不待族而雨。”族,聚也;“未聚而雨,言泽少也。”李义山《雪赋》云:“云市飘荡当从于月窟,淅沥合随于云市。”云族、云市,亦奇字。

  《野客丛谈》:狄仁杰登太行山,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此正与《北史》元树之意同。元树奔南,每见嵩山云,未尝不引领歔欷。又梁瑄不归弟每见东南白云,立望惨然久之。杜子美诗曰:“每望东南云。”用此意也。

  《通考》:“四月初八日看阴晴,卜水旱,最宜密云不雨。”《名画记》:“古人画云,未为臻妙,若能沾湿绡素,点缀轻粉,纵口吹之,谓之吹云”,此得天理,虽曰妙解,不见笔踪。

  李孝光《游雁山杂记》:雁山西南一峰绝高,其上常有云气,居人呼曰“常云。”

  《蜀都杂抄》:“夹江县之伏龟山有仙掌洞,今称紫府洞是已。其山云常五色,黄色居其中,佛光之类也。”

  《元中记》:“南方有炎山焉,在扶南国之东,加营国之北,诸薄国之西。山从四月而火生,十二月火灭。正月、二月、三月火不然,山上但出云气,而草木生叶。至四月火然,草木落叶,如中国寒时也。”

  《杂占》:春己卯风树头空,夏己卯风禾头空,秋己卯风水里空,冬己卯风阑里空。凡风,春南夏北并主雨,东风急亦主雨。近验西风作雨,大于东云。

  《杨升庵集》:郎仁宝瑛云:“春之风自下而升上,纸鸢因之以起。夏之风横行空中,故树杪多风声。秋之风自上而下,木叶因之以陨。冬之风着土而行,是以吼地而生寒。验之良是。按春曰条风,言风所拂,津叶润茎,嘘枯吹生。《易》曰:‘润之以风雨’。是风亦有润。《楚辞》:‘光风转蕙泛崇兰’。谓之光者,草木遇之而有光也。夏之风”唯在半空,故树杪有声而暑气不解。至秋凉风至。则自上而下。冬之风,觱发吼地而生寒。谚曰:“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最有证。

  《丹铅总录》:“荀卿云:‘赋行远疾速,而不可托讯’。”书,问也。行远疾速,宜于托讯,今云者虚无,故不可托讯也。《楚辞九章》:“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亦此意也。

  荀卿、屈原相去不远,命辞盖同。

  诗人多用“南云”字,不知所出,或以江总“心逐南云去,身随北雁来”为始,非也。陆机《思亲赋》云:“指南云以寄钦,望归风而效诚。”陆云《九愍》云:“眷南云以兴悲,蒙东雨而涕零。”盖又先于江总矣。

  诗人冬至用书云事,宋人小说以为分至、启、闭,必书云物,独以为冬至事,非也。余按,《春秋感精符》云:“冬至有云迎送日者,来岁美。”宋忠注曰:“云迎日出,云送日没也。”冬至独用书云事,指此未为偏失也。

  《史记》云:“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青云之士,谓圣贤立言传世者,孔子是也;附青云则伯夷、颜渊是也。后世谓登仕路为青云,谬矣。试引数条以证之,高方《易占》:“青云所覆,其下有贤人隐。”《续逸民传》:嵇康早有青云之志。《南史》,陶弘景年十四五岁,见葛洪方书,便有养生之志,曰:“仰青云睹白日,不为远矣。”梁孔稚圭隐居多构山泉,衡阳王钧往游之,圭曰:“殿下处朱门,游紫闼,讵得与山人交耶?”钧曰:“身处朱门而情游沧海,形入紫闼而意在青云。”又袁彖赠隐士庾易诗曰:“白日清明,青云辽亮。昔闻巢、许,今睹台、尚。”阮籍诗:“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施。”李太白诗:“猎客张兔罝,不能挂龙虎。

  所以青云人,高歌在岩户。”合而观之,青云岂仕进之谓乎?王勃文“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即《论语》“视富贵如浮云”之旨。若穷而常有觊觎富贵之心,则鄙夫而已矣。自宋人用青云字于登科诗中遂误,至今不改。

  《滇行纪略》:“滇南最为善地,鸡足苍松数十万株,云气如锦。”滇中多风,至大理风尝寂寂独云气,无论阴晴,常冒山顶,晴则云明,雨则云晦,云所不到,翠色殊常。

  《长安客话》:涿州西北五十里有恶峪,峪中云气弥漫,四时不绝。

  《居山杂志》:“山之晓多白云,滃滃然弥亘岩谷,类飞絮萦绕,间露清峦出其上,画家所作。初疑以为幻设,至是始悟其真有之也。”

  晚山尤宜霞,遥映诸峦,隐若金碧。

  《陕西通志》:平凉府归云洞,翠屏峰有青龙洞,雨霁云辄归洞中,名归云洞。游师雄诗云:“相传云雨收,片片归云白。”即此。

  《安庆府志》云:“山南岳有云师、雨虎。云师如蚕,长六寸,似兔。雨虎如蛹,长七八寸,似蛭。云雨之时,出在石上,肉甘可食。”

  《嘉定县志》:九月霜降,而云为“护霜云。”

  《福建通志》:“凤山县沙马矶头山,山顶常挂云,人视若有人形,往来云中,疑有仙降游。”

  《广信府志》:“清风峡在铅山县西北五里,有土山洗而出石,得巨砻,两崖崭嵒,寒气逼人。峡长五丈,阔五尺,在裂石间行,清风透体,六月如秋。”

  《鹤庆府志》:“朝霞山在城西南十里,晨霞绚彩其上,山畔有小穴,围径六寸,有气出如嘘吸,名风洞。土人目眚者,以夏至之日聚穴口熏之。”

  《庐山通志》:“云海山高境旷,每晴际有白云平铺大块,登者见之,称为‘云海’。”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