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类书 > 图书集成乾象典 | 上页 下页
阴阳部汇考(2)


  《礼记》

  《月令》

  仲夏之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陈注〉夏至日长之极,阳尽午中,而微阴眇重渊矣,此阴阳争辨之际也。“物之感阳气而方长者生,感阴气而已成者死”,此死生分判之际也。〈大全〉方氏曰:“阴阳争者,以阴方来而阳始遇,遇故争也。仲冬亦言之者,以阳方来而与阴遇故也。阳主生,阴主死,微阴既生,则万物向乎死矣,故死生之理于是分也。”

  又

  仲冬之月,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

  〈注〉《争》者,阴方盛,阳欲起。

  《礼运》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疏〉阴阳,则天地也。据其气谓之阴阳,据其形谓之天地。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二气相交乃生,故云“阴阳之交”也。〈大全〉陈氏曰:“人受阴阳二气而生,此身莫非阴阳,如气阳,血阴,脉阳体阴头阳足阴,上体为阳,下体为阴。至于口之语默,目之寤寐,鼻息之呼吸,皆有阴阳分属。”又曰:“鬼神,只是阴阳二气之屈伸往来。自二气言之,神是阳之灵,鬼是阴之灵;自一气言之,则气之方伸而来者,属阳为神;气之已屈而往者,属阴为鬼。其实二”气,亦只一气耳。

  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

  〈大全〉刘氏曰:“天也者,阳气之所积,故曰秉阳焉。地也者,阴气之所积,故曰秉阴焉。阴气合阳于天上,则为日星,是以其光下垂焉。阳气合阴于地下,则为山川,是以其窍上通焉。”

  又

  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

  〈陈注〉“情之善者属阳,恶者属阴”,求其端于阴阳,则善恶可得而见。〈大全〉方氏曰:“阴阳者,万物之情。以阴阳为端,则其情可探而见,故情可睹也。”

  又

  是故《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

  〈疏〉天地二形既分,而天之气运转为阳,地之气运转为阴。而制《礼》者,“贵左以象阳”,“贵右”以法阴。又因阳时而行赏,因阴时而行罚也。

  《黄帝素问》

  《金匮真言论》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得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离合论》

  岐伯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

  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天元纪大论》

  《鬼臾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

  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木也。是谓《六元》。

  《五运行大论》

  《黄帝问》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水主丁壬,火主戊癸。

  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己亥之上,厥阴主之。不合阴阳,其故何也?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可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帝曰:“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帝曰:“何谓下?”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六微旨大论》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

  《五常政大论》

  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大小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

  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凑理”开闭之常,大小之异耳。帝曰:其于寿夭何如?岐伯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帝曰:“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