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类书 > 图书集成乾象典 | 上页 下页
天地总部杂录(2)


  《荀子·天论篇》:“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而辍广。”

  吕子《圜道》篇:“‘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

  《大乐篇》:“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淮南子·俶真训》:“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所谓有始者,繁愤未发,萌兆牙蘗,未有形埒垠堮,无无蝡蝡,将欲生兴而未成。物类有未始有有始者,天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错合,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被德含和,缤纷茏”苁,欲与物接而未成,兆朕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雿,无有彷佛,气遂而大通冥冥者也。“有有”者,言万物掺落根茎枝叶,青葱苓茏,萑蔰炫煌,蠉飞蝡动,蚑行喙息,可切侑把握而有数量有无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扪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极也,储与扈冶,浩浩瀚瀚,不可隐仪。揆度而通光耀者,有未始有。有无者,包裹天地,陶冶万物,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豪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根。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天地未剖,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平静,寂然清澄,莫见其形,若光耀之间于无有,退而自失也。

  《精神训》“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蒙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圣人法天顺”情,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

  “时则训。天为绳,地为准。”绳之为度也,直而不争,修而不穷,久而不弊,远而不忘。与天合德,与神合明,所欲则得,所恶则亡。自古及今,不可移匡。厥德孔密,广大以容,是故上帝以为物宗。准之为度也,平而不险,均而不阿,广大以容,宽裕以和,柔而不刚,锐而不挫,流而不滞,易而不秽,发通而有纪,周密而不泄,准平而不失,万物皆平,民无险谋,怨恶不生。是故上帝以为物平。

  《太玄经》:“天穹窿而周乎下,地旁薄而向乎上。”人苠苠而处乎中。“天浑而撵”,故其运不已。“地隤而静”,故其生不迟。“人驯乎天地”,故其施行不穷。〈又〉天奥西北,郁化精也;“地奥黄泉”,隐魄容也。

  白虎通天者何也?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地者,易也,言养万物怀任,交易变化也。始起之天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出曜布,度物施生,精者为三光,号者为五行,行生情,情生汁中,汁中生神明,神明生道德,道德生文章。故《乾凿度》曰:“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兆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阳唱阴和,男行女随也。”天道所以左旋,地道右周。何以为天地?动而不别,行而不离。所以左旋右周者,犹君臣阴阳相对之义。男女总名为人。天地所以无总名何?曰:天圆地方不相类,故无总名也。

  君舒臣疾,卑者宜劳,天所以反常行。何以为阳不动,无以行其教,阴不静无以成其化。虽终日乾乾,亦不离其处也。故《易》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张河间《集灵宪》太素之前,幽清元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灵,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谓溟滓盖,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未可得而纪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谓庞鸿盖,乃道之干也。

  道干既育,有物成体,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动以行施,静以合化,堙郁构精,时育庶类,斯谓“太玄”,盖乃道之实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三形,有象可效,有形可度,情性万殊,旁通感薄,自然相生,莫之能纪。

  于是人之精者作圣,实始纪纲而经纬之。八极之维,径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南北则短减千里,东西则广增千里。自地至天,半于八极,则地之深亦如之。通而度之,则是浑已将覆,其数用重勾股,悬天之景,薄地之义,皆移千里而差一寸得之。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天有两仪以儛道中其可睹,枢星是也。谓之北极。在南者不着,故圣人弗之名焉。〈又〉阳道左迥,故天运左行,有验于物,则人气左羸,形左缭也。天以阳迥,地以阴淳,是故天致其动,禀气舒光;地致其静,承施候明。天以顺动,不失其中,则四序顺至,寒暑不减,致生有节,故“品物用生。”地以灵静作合,承天清化,致养四时而后育,故“品物用成。”

  《阴符经》中篇:“天地万物之盗。”

  《广雅释天》:“太初,气之始也,生于酉仲,清浊未分也。太始,形之始也,生于戌仲,清者为精,浊者为形也。太素,质之始也,生于亥仲,已有素朴而未散也。三气相接,至于子仲,剖判分离,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中和者为万物。”

  天围辟南北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东西短减四步。周六亿十万七百里二十五步。从地至天一亿一万六千七百八十七里。下度地之厚,与天高等。

  《翼庄》:“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

  无能子《圣过篇》:“天地未分,混沌一气。一气充溢,分为二仪,有清浊焉,有轻重焉。轻清者上为阳为天,重浊者下为阴为地矣。天则刚健而动,地则柔顺而静,炁之自然也。天地既位,阴阳炁交,于是裸虫、鳞虫、毛虫、羽虫、甲虫生焉。”〈又〉天与地,阴阳气中之巨物尔。裸鳞羽毛甲五灵,因巨物合和之炁。又物于巨物之内,亦犹江海之含鱼鳖,山陵之包草木尔。

  《纪见篇》。“且万物之名,亦岂自然着哉?清而上者曰天黄而下者曰地烛,昼者曰日烛夜者曰月,以至风云雨露烟雾霜雪”,皆妄作者强名之也。人久习之,不见其强名之初,故沿之而不敢移焉。昔妄作者或谓“清上者曰地黄,下者曰天,烛昼者月,烛夜者日”,今亦沿之矣。

  《续博物志》《尔雅》既曰释天,不得不略言其趣,凡有六等。一曰盖天,文见周髀,如盖在上。二曰浑天,形如弹丸,地在其中,天包其外,犹如鸡卵,白之绕黄,扬雄、桓谭、张衡、蔡邕、陆绩、王肃、郑元之徒,并所依用。三曰宣夜,旧说云殷代之制。四曰昕天,昕读为轩,言天北高南下,若车之轩,吴时姚信所说。五曰穹天,云穹窿在上。虞氏所说,六曰安天,晋时虞喜所论。郑注《考灵耀》云:“天者纯阳,清明无形,圣人则之,制璇玑玉衡,以度其象。”如郑此言,则天是太虚,本无形体,但指诸星运转以为天耳。

  天周圜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按《考灵耀》云:“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千四百六十一分里之三百四十八。”周天百七万一千里者,是天圆周之里数也。

  以围三径一言之,则直径三十五万七千里,此为二十八宿周回直径之数也。然二十八宿之外,上下东西各有万五千里,是为四游之极,谓之四表。四表之内并星宿内。总有三十八万七千里。然则天之中央上下正半之处。则一十九万三千五百里。地在于中。

  是地去天之数也。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