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三毛全集 > 三毛传 | 上页 下页
沙漠文学时期1(3)


  六

  “我面对着抱着我的疯子,用尽全身的力气,举起脚来往他下股踢去,他不防我这致命的一踢,痛叫着蹲下去,当然放开了我,我转身便逃,另外一个跨了大步来追我,我蹲下去抓两把沙子往他眼睛里撒去。”

  上面一段文字,摘自《荒山之夜》中的搏斗描写,紧张激烈,扣人心弦。

  三毛沙漠文学中,这样精采的白描片断,比比皆是,信手摭拾。它体现了三毛深受中国古典小说影响的痕迹。三毛说,她读过一千遍《水浒》。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白描手法,在三毛的笔下,发挥得可谓淋漓尽致。

  不妨再欣赏《素人渔夫》里的一个片断:

  “我拾了一条鱼,也走进去,恰好看见柜台里一个性感‘娣娣’在摸荷西的脸,荷西像一只呆头鸟一样站着。

  我大步走上去,对那个女人很凶地绷着脸大吼一声:‘买鱼不买,五百块一斤。’一面将手里拎着的死鱼重重地摔在酒吧上,发出啪一声巨响。”

  三言两语,招式不多,一个泼泼辣辣的孙二娘形象,跃然纸上。

  运用精练的白描文字,刻划人物语言、行为,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确是三毛的拿手好戏。

  除了白描手法的大量运用,《撒哈拉的故事》通篇语言晓畅平易,诙谐生动。应当说,语言遣造功夫,三毛的沙漠文学比雨季时期的作品更进了一大步,达到相当成熟的高度。

  七

  三毛在沙漠文学的第一阶段,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其中最成功的,是荷西与三毛两个人物。荷西的原型,是作家的西班牙丈夫荷西。“三毛”的原型是作家本人。

  在三毛的笔下,荷西诚实憨厚近乎笨拙,钟情痴心近乎愚顽。热情豪爽,粗犷浪漫,属于那种平野大汉型的男人。

  荷西十八岁爱上中国姑娘三毛,直至三十岁丧生,从未到过中国。见到过他的中国人寥寥无几。除了三毛的父母和一位表哥,似乎只有在大加纳利岛开餐馆的张南施一家同他们爬过一次山。广大读者对荷西的热爱,都来自三毛的文学作品。荷西是三毛眼里的西施。三毛把她的一腔爱情融入作品,并且传染给了读者。荷西死后,许许多多的人为他哀恸,可见三毛的作品感人至深。

  三毛笔下的“三毛”,开朗,洒脱,自信,快乐,善良,浪漫,又富有幽默感。尽管三毛的作品自传性很强,但不可否认,文学作品里的“三毛”,与作家本人,多少是有区别和差距的。文学的三毛是现实的三毛的文学理想。

  两者真真假假,扑搠迷离,恐怕连作家本人也辨别不清。

  三毛说过:“有无数的读者,在来信里对我说:‘三毛,你是一个如此乐观的人,我不知道你怎么能这样凡事都愉快。’我想,我能答复我的读者的只有一点:‘我不是一个乐观的人。’”

  然而,文学三毛的形象,已经在千千万万的读者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作家本人的辩白,显得十分无力。

  从这一个真诚的辩白,去理解现实三毛的自杀,或许离真实更近一些。

  应当感谢作家三毛,她用一支生花的妙笔,留给了读者们一个美好的文学的三毛形象。作家三毛的名字,将和她塑造的文学三毛形象一起,在热爱她的读者的心里不朽。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