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三毛全集 > 三毛传 | 上页 下页
从重庆到南京


  “三毛小时候很独立,也很冷淡。”

  ——陈嗣庆《我家老二——三小姐》

  一

  正如陈嗣庆所期待的,在三毛出生半年后,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的鲜血和生命,终于换来了和平。

  陈嗣庆带着全家,搬到了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并在那里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

  居住条件有了改善。他们住进了南京鼓楼头条巷四号,一幢宽敞的西式宅院里。陈嗣庆和三毛的大伯一家合住,直到1949年,他们经上海迁到台湾为止。

  在重庆和南京,三毛度过了三年多的孩提时光。

  童年的三毛,智力和身体发展都是良好的。但她的性格孤僻,不爱和同龄的孩子一块儿玩,她最喜欢的地方,是邻近的坟场。趴在坟头上玩泥巴,玩得野风瑟瑟、乌啼阵阵,小三毛不晓得这就是恐惧。她的另一种嗜好是看人宰羊。她很专注地、从头到尾盯住屠宰的全过程,一个细节也不肯放过。

  看完,脸上有一种满意的表情。

  陈嗣庆说过三毛的一段小故事:

  “有一天大人在吃饭,突然听到打水声音激烈,三毛当时下在桌上。等到我们冲到水缸边去时,发现三毛头朝下,脚在水面上拼命打水。水缸很深,这个小孩子居然双手撑住缸底,好使她高一点,这样小脚才可打到水面出声。

  当我们把她提着揪出来时,她也不哭,她说:‘感谢那稣基督。’然后吐出一口水来。”

  三毛在性命攸关的时刻,不忘圣主。这是一个多么虔诚的小基督徒。圣徒彼得,在天亮之前三忘其主,比起三毛,难道不应当惭愧!

  二

  三毛到了南京,家里宽敞了许多,她玩得花样也多起来:跨着竹竿,绕着梧桐树骑马;打雪仗;采桑;追鹅……她制造的第一个玩具是树枝折成的“点人机”。她的玩伴也多起来,除了两家的兄弟姐妹,还有佣人兰瑛的孩子“马蹄子”。不过,她不喜欢马蹄子的癞痢头和癞痢头上嗡嗡作响的苍蝇。

  后来,三毛被送进鼓楼幼稚园。这所幼稚园是教育家陈鹤琴开办的。

  值得一提的是,三毛是在这一时期,在南京家中,开始了她读书的历史。

  家中二楼有一间心书室,那是专门为孩子们开辟的。书室窗外是碧绿的梧桐。每天清晨,总有如洗的鸟声从窗外传进来。书室里堆满了书。三毛在这里读了生平第一本书——漫画家张乐平的名作《三毛流浪记》。这是一部漫画故事书。书中小主人公三毛,是一个流落上海街头的孤儿。张乐平笔下都市孤儿的悲惨生活,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三毛”,成了家喻户晓的流浪儿的典型形象。

  《三毛流浪记》,全书没有文字,完全以图会意。目不识丁的小三毛,多多少少看懂了书中的情节。后来,她又读了张乐平的另一本书《三毛从军记》。三毛回忆说:“我非常喜欢这两本书,虽然它的意思可能很深,可是我也可以从浅的地方看它。”阅读的时候,小三毛有时笑,有时哭,小小的年纪,竟也有那份好奇和关心。

  《三毛流浪记》给三毛的印象,是终身难以磨灭的。二十六年后,在撒哈拉沙漠,她取笔名“三毛”,就是纪念那位第一个和她对话的书上的朋友。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她从台湾到大陆,找到了张乐平。她称呼张乐平“爸爸”,俩人结下了一段深厚的父女情。

  除了张乐平的书,她还读了《木偶奇遇记》、《格林兄弟童话》、《爱的教育》、《苦儿寻母记》等童话书。小三毛是看了图画和字的形状,再去问哥哥姐姐,弄清书里的大意的。

  三毛是先看书,后认字的。

  三

  1949年,三毛结束了在大陆的童年生活,跟着父母,漂过东海,渡过汹涌着黛色波涛的台湾海峡,迁到风雨飘摇的台湾岛。

  三毛在重庆、南京和上海,大约只生活了四年。在这短暂的四年里,她还在童昧时代,当然不会知道她的祖国发生了多么大的沧桑巨变。

  抗日战争胜利不久,中国爆发了三年内战。延河之水汇成滚滚铁流,虎踞龙盘化作南柯一梦。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除台湾以外的全面军事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北京成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民党兵败大陆,逃往台湾。

  这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对幼童三毛来说,不会留下太深的记忆。

  然而三毛成名之后,却对她童年经历的时代,倾注了相当多的关心。

  母亲缪进兰回忆:三毛在家里写作,专心致志,像一个纸人。她很少和母亲说话。一旦开口,就是打听旧上海的情形,“什么上海的街呀、舞厅呀、跑马场呀、法祖界英租界有多远呀、梅兰芳在哪里唱戏呀……都要不厌其详地问个不休”。

  三毛一生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电影文学剧本《滚滚红尘》,就是取材于那个历史时代,其中不少素材,恐怕只是来自缪进兰的零星回忆,因而,与同是台湾作家的白先勇等人的作品比较起来,《滚滚红尘》暴露了三毛对那个时代生活的历史概念化和陌生感。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